马达及马达组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597124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0 12:15
一种马达及马达组装方法,所述马达具有:旋转轴;马达主体;机壳;以及轴承,其中,在机壳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弹性部件和机壳抵接部,机壳抵接部具有:周向抵接面,其位于机壳的内侧,与轴承在周向上抵接,从而将轴承在周向上限位;以及轴向抵接面,其位于机壳的内侧,与轴承在轴向上抵接,从而将轴承在轴向上限位;在轴承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轴承抵接部,该轴承抵接部具有:第一抵接面,其抵接于弹性部件,从而将轴承在周向上限位;第二抵接面,其抵接于周向抵接面,从而将轴承在周向上限位;以及第三抵接面,其抵接于轴向抵接面,从而将轴承在轴向上限位。由此,依靠马达机壳本身的结构就可以方便地将轴承组装并固定于马达机壳。

Motor and motor assembly method

A motor and a motor assembly method, wherein the motor has a rotating shaft, a motor main body, a housing, and a bearing, wherein an elastic part and a housing butt joint are formed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housing, and the housing butt joint part has a circumferential butt joint surface, which is located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housing, and a circumferential butt joint with the bearing, so as to place the bearing at the circumferential upper limit position; and an axial butt joint surface, which is at the position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casing, it is butted against the bearing in the axial direction, so as to put the bearing in the axial upper limit position;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bearing, a bearing butting part protruding toward the radial outside is formed, the bearing butting part has: the first butting surface, which butts against the elastic part, so as to put the bearing in the circumferential upper limit position; the second butting surface, which butts against the circumferential butting surface, so as to put the bearing in the circumferential upper limit position And a third butting surface butting against the axial butting surface so as to place the bearing at the axial upper limit position. Therefore, the bearing can be assembled and fixed on the motor housing conveniently by relying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motor housing itsel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马达及马达组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马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马达和马达组装方法。
技术介绍
轴承作为马达的组成部分,通过轴承固定结构固定于马达的机壳。为了将轴承固定于机壳,作为现有的轴承固定结构,通常通过轴承压圈固定轴承(例如套筒轴承)。采用这种轴承固定结构时,需要的部件数量较多,组装作业繁琐。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介绍
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指出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马达和马达组装方法,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对轴承的固定。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马达,其具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沿中心轴线延伸;马达主体,所述马达主体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围绕所述旋转轴配置;机壳,所述机壳在所述马达主体的轴向一侧覆盖所述马达主体;以及轴承,所述轴承固定于所述机壳的朝向所述马达主体的一侧,并将所述旋转轴支承为能够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其中,在所述机壳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弹性部件和机壳抵接部,所述机壳抵接部具有:周向抵接面,所述周向抵接面位于所述机壳的内侧,与所述轴承在周向上抵接,从而将所述轴承在周向上限位;以及轴向抵接面,所述轴向抵接面位于所述机壳的内侧,与所述轴承在轴向上抵接,从而将所述轴承在轴向上限位;在所述轴承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轴承抵接部,所述轴承抵接部具有:第一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抵接于所述弹性部件,从而将所述轴承在周向上限位;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二抵接面抵接于所述周向抵接面,从而将所述轴承在周向上限位;以及第三抵接面,所述第三抵接面抵接于所述轴向抵接面,从而将所述轴承在轴向上限位。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和/或所述机壳抵接部由所述机壳的一部分向所述机壳内侧翘起而形成,通过翘起所述机壳的一部分而在所述机壳上形成贯通孔。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位于所述机壳的轴向端面,为由所述机壳的一部分沿周向向所述机壳内侧翘起而形成的第一翘起部;所述轴承抵接部包括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朝向所述第一翘起部的周向一侧。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壳抵接部位于所述机壳的轴向端面,为由所述机壳的一部分沿周向向所述机壳内侧翘起而形成的第二翘起部,所述第二翘起部的端部还具有朝向所述机壳弯折的第一弯折部;所述周向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二翘起部的朝向所述第一抵接部的周向一侧,所述第二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朝向所述第二翘起部的周向一侧;所述轴向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朝向所述第一抵接部的轴向一侧,所述第三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朝向所述第一弯折部的轴向一侧。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接部的在周向上远离所述弹性部件的一侧并且在轴向上靠近所述机壳的一侧具有切角。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壳抵接部位于所述机壳的轴向端面,为由所述机壳的一部分沿径向向所述机壳内侧及径向外侧翘起而形成的第三翘起部,所述第三翘起部的端部还具有朝向径向内侧弯折的第二弯折部;所述轴承抵接部还具有第二抵接部和第三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的径向宽度和/或轴向高度大于所述第三抵接部的径向宽度和/或轴向高度;所述周向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三翘起部的朝向所述第二抵接部的周向一侧,所述第二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二抵接部的朝向所述第三翘起部的周向一侧;所述轴向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朝向所述第三抵接部的轴向一侧,所述第三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三抵接部的朝向所述第二弯折部的轴向一侧;所述第一翘起部和所述第三翘起部位于所述第二抵接面和所述第一抵接面的周向之间。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壳的中央具有向机壳内侧延伸的环状壁部,所述环状壁部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轴承的内周面。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马达为引擎冷却马达。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马达组装方法,所述马达具有前述任一方面所述的马达的结构,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旋转步骤,通过所述旋转步骤将所述轴承沿周向从所述弹性部件的一侧旋转至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侧,而使所述弹性部件发生形变并恢复,并使所述第一抵接面抵接于所述弹性部件、所述第二抵接面抵接于所述周向抵接面、所述第三抵接面抵接于所述轴向抵接面。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壳的中央具有向机壳内侧延伸的环状壁部,在所述旋转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插入组装步骤,在所述插入组装步骤中,将所述环状壁部插入所述轴承的内周;在所述旋转步骤中,将所述轴承沿所述环状壁部的外周旋转。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翘起马达机壳的一部分形成弹性部件和机壳抵接部,通过旋拧轴承而将弹性部件压下并使之恢复弹性形变,而将轴承的侧壁上成型的轴承抵接部抵接于机壳抵接部,从而将轴承固定于马达机壳。由此,无需其他部件,只需要变更马达机壳的结构,依靠马达机壳本身就可以方便地将轴承组装并固定于马达机壳。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专利技术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附图说明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附图或一种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元素和特征可以与一个或更多个其它附图或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元素和特征相结合。此外,在附图中,类似的标号表示几个附图中对应的部件,并可用于指示多于一种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对应部件。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图1是实施例1的马达的分解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的马达的机壳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分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轴承的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轴承固定于马达机壳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1的马达的机壳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部分示意图;图6是图5的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轴承的示意图;图7是图5的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轴承固定于马达机壳的示意图;图8是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一个变型例的示意图;图9是实施例2的马达组装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10是实施例2的马达组装方法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马达,其具有:/n旋转轴,所述旋转轴沿中心轴线延伸;/n马达主体,所述马达主体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围绕所述旋转轴配置;/n机壳,所述机壳在所述马达主体的轴向一侧覆盖所述马达主体;以及/n轴承,所述轴承固定于所述机壳的朝向所述马达主体的一侧,并将所述旋转轴支承为能够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n其特征在于,/n在所述机壳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弹性部件和机壳抵接部,所述机壳抵接部具有:/n周向抵接面,所述周向抵接面位于所述机壳的内侧,与所述轴承在周向上抵接,从而将所述轴承在周向上限位;以及/n轴向抵接面,所述轴向抵接面位于所述机壳的内侧,与所述轴承在轴向上抵接,从而将所述轴承在轴向上限位;/n在所述轴承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轴承抵接部,所述轴承抵接部具有:/n第一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抵接于所述弹性部件,从而将所述轴承在周向上限位;/n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二抵接面抵接于所述周向抵接面,从而将所述轴承在周向上限位;以及/n第三抵接面,所述第三抵接面抵接于所述轴向抵接面,从而将所述轴承在轴向上限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马达,其具有:
旋转轴,所述旋转轴沿中心轴线延伸;
马达主体,所述马达主体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围绕所述旋转轴配置;
机壳,所述机壳在所述马达主体的轴向一侧覆盖所述马达主体;以及
轴承,所述轴承固定于所述机壳的朝向所述马达主体的一侧,并将所述旋转轴支承为能够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机壳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弹性部件和机壳抵接部,所述机壳抵接部具有:
周向抵接面,所述周向抵接面位于所述机壳的内侧,与所述轴承在周向上抵接,从而将所述轴承在周向上限位;以及
轴向抵接面,所述轴向抵接面位于所述机壳的内侧,与所述轴承在轴向上抵接,从而将所述轴承在轴向上限位;
在所述轴承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轴承抵接部,所述轴承抵接部具有:
第一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抵接于所述弹性部件,从而将所述轴承在周向上限位;
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二抵接面抵接于所述周向抵接面,从而将所述轴承在周向上限位;以及
第三抵接面,所述第三抵接面抵接于所述轴向抵接面,从而将所述轴承在轴向上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和/或所述机壳抵接部由所述机壳的一部分向所述机壳内侧翘起而形成,通过翘起所述机壳的一部分而在所述机壳上形成贯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位于所述机壳的轴向端面,为由所述机壳的一部分沿周向向所述机壳内侧翘起而形成的第一翘起部;
所述轴承抵接部包括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朝向所述第一翘起部的周向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抵接部位于所述机壳的轴向端面,为由所述机壳的一部分沿周向向所述机壳内侧翘起而形成的第二翘起部,所述第二翘起部的端部还具有朝向所述机壳弯折的第一弯折部;
所述周向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二翘起部的朝向所述第一抵接部的周向一侧,所述第二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朝向所述第二翘起部的周向一侧,
所述轴向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朝向所述第一抵接部的轴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禹大菅祥平张艺馨李新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