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蜗轮蜗杆式双余度传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59230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0 09: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蜗轮蜗杆式双余度传动装置,包括:第一蜗轮蜗杆机构、第二蜗轮蜗杆机构和行星减速器;其中,所述第一蜗轮蜗杆机构包括第一蜗轮和第一蜗杆,所述第二蜗轮蜗杆机构包括第二蜗轮和第二蜗杆;所述行星减速器包括第一输入轴、第二输入轴和输出轴;所述第一蜗杆连接第一动力源,且与所述第一蜗轮啮合;所述第一蜗轮套装在所述第一输入轴上;所述第二蜗杆连接第二动力源,且与所述第二蜗轮啮合;所述第二蜗轮套装在所述第二输入轴上;所述输出轴作为动力输出端。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可以使蜗轮蜗杆式双余度传动装置具有结构紧凑且轻量化的特点。

A kind of worm gear double redundancy transmission device

The embodiment of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worm gear double redundancy transmission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worm gear mechanism, a second worm gear mechanism and a planetary reducer, wherein the first worm gear mechanism comprises a first worm gear and a first worm, the second worm gear mechanism comprises a second worm gear and a second worm, and the planetary reducer comprises a first input shaft and a second transmission The first worm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power source and meshed with the first worm gear; the first worm gear is sleeved on the first input shaft; the second worm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power source and meshed with the second worm gear; the second worm gear is sleeved on the second input shaft; the output shaft is used as the power output end. The embodiment of the invention can make the worm gear double redundancy transmission device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ct structure and lightweigh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蜗轮蜗杆式双余度传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传动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蜗轮蜗杆式双余度传动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在航空
,对航空装备中的传动装置的可靠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传动装置的可靠性,多余度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多余度技术是一种通过在系统中增加额外的资源,并对系统中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分配,来保证在子系统产生故障时不至于引起整个系统失效的、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的技术。目前,在航空装备中,已研制有双余度传动装置。该双余度传动装置可以将两个动力源产生的动力传递至同一个执行机构。但是,在现有的双余度传动装置中,当其中一个动力源出现故障,需要对该动力源进行故障隔离,即停止通过该动力源进行传动时,具体是采用制动器来进行故障隔离。由于制动器的重量大,结构复杂,因而,使得现有的双余度传动装置难以实现结构紧凑且轻量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蜗轮蜗杆式双余度传动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双余度传动装置难以结构紧凑且轻量化的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蜗轮蜗杆式双余度传动装置,包括:第一蜗轮蜗杆机构、第二蜗轮蜗杆机构和行星减速器;其中,所述第一蜗轮蜗杆机构包括第一蜗轮和第一蜗杆,所述第二蜗轮蜗杆机构包括第二蜗轮和第二蜗杆;所述行星减速器包括第一输入轴、第二输入轴和输出轴;所述第一蜗杆连接第一动力源,且与所述第一蜗轮啮合;所述第一蜗轮套装在所述第一输入轴上;所述第二蜗杆连接第二动力源,且与所述第二蜗轮啮合;所述第二蜗轮套装在所述第二输入轴上;所述输出轴作为动力输出端。可选地,所述第一动力源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二动力源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一蜗杆的蜗杆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机的主轴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二蜗杆的蜗杆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机的主轴的一端相接。可选地,所述第一蜗杆的蜗杆轴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旋转变压器,所述第一旋转变压器为测量所述第一电机的主轴的旋转参数的设备;所述第二蜗杆的蜗杆轴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旋转变压器,所述第二旋转变压器为测量所述第二电机的主轴的旋转参数的设备;所述输出轴连接第三旋转变压器,所述第三旋转变压器为测量所述输出轴的旋转参数的设备。可选地,所述第一蜗轮和所述第二蜗轮的齿面的材料均为:锡青铜;所述第一蜗轮和所述第二蜗轮的本体的材料均为:钢;所述第一蜗轮的本体和齿面通过滚压工艺连接;所述第二蜗轮的本体和齿面通过滚压工艺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蜗杆的螺旋角为:使所述第一蜗轮蜗杆机构满足单向自锁状态的角度;所述第二蜗杆的螺旋角为:使所述第二蜗轮蜗杆机构满足单向自锁状态的角度。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均为:直流无刷电动机。可选地,所述输出轴连接摆臂,所述摆臂的一端套装在所述输出轴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使用第一蜗轮蜗杆和第二蜗轮蜗杆分别与行星减速器连接,从而构成蜗轮蜗杆式双余度传动装置。由于蜗轮蜗杆的重量较轻且结构简单,因而,可以使蜗轮蜗杆式双余度传动装置具有结构紧凑且轻量化的特点。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必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蜗轮蜗杆式双余度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行星减速器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蜗轮蜗杆式双余度传动装置的组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现有的双余度传动装置中,当其中一个动力源出现故障,需要对该动力源进行故障隔离,即停止通过该动力源进行传动时,具体是采用制动器来进行故障隔离。由于制动器的重量大,结构复杂,因而,使得现有的双余度传动装置难以实现结构紧凑且轻量化。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蜗轮蜗杆式双余度传动装置。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蜗轮蜗杆式双余度传动装置,包括:第一蜗轮蜗杆机构100、第二蜗轮蜗杆机构200和行星减速器300;其中,第一蜗轮蜗杆机构100包括第一蜗轮101和第一蜗杆102,第二蜗轮蜗杆机构200包括第二蜗轮201和第二蜗杆202;行星减速器300包括第一输入轴301、第二输入轴302和输出轴303;第一蜗杆102连接第一动力源401,且与第一蜗轮101啮合;第一蜗轮101套装在第一输入轴301上;第二蜗杆202连接第二动力源402,且与第二蜗轮201啮合;第二蜗轮201套装在第二输入轴302上;输出轴303作为动力输出端。下面就图1中各部件的结构和连接方式进行具体介绍。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动力源401和第二动力源402均作为蜗轮蜗杆式双余度传动装置的动力输入端。第一蜗杆102包括蜗杆轴和螺旋齿,该蜗杆轴可以是实心结构的圆柱体,该螺旋齿的齿廓曲线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在加工时,该蜗杆轴和该螺旋齿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可以是分别加工好后,通过特定工艺连接而成。例如,分别加工好螺杆轴和螺旋齿,然后,通过滚压工艺将螺杆轴和螺旋齿连接。第一蜗轮101包括本体和齿部,该本体可以是一空心环状结构,该齿部的类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在加工时,该本体和该齿部可以是分别加工好后,通过特定工艺连接而成。例如,分别加工好本体和齿部,然后,通过滚压工艺将本地和齿部连接。第二蜗杆202和第二蜗轮201的结构类型,可以分别与第一蜗杆102和第一蜗轮101的结构类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蜗轮101和第二蜗轮201同轴。行星减速器300的结构如图2所示,除包括第一输入轴301、第二输入轴302和输出轴303之外,还包括:内齿圈304,太阳轮305,行星轮306以及行星架307。其中,内齿圈304与第一输入轴301同轴连接。在另一实现方式中,如图1所示,内齿圈304本身也可以作为第一输入轴301。太阳轮305与第二输入轴302同轴连接,且太阳轮305与内齿圈304也同轴。行星轮306啮合在内齿圈304与太阳轮305之间,行星轮306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行星轮306与内齿圈304的啮合方式为:内啮合,行星轮306与太阳轮305的啮合方式为:外啮合。当行星轮306的数量为多个时,该多个行星轮306在内齿圈304和太阳轮305之间均匀分布。另外,一个或多个行星轮306还与行星架307的一侧连接,行星架307的另一侧与输出轴303同轴连接。输出轴303与内齿圈304、第一输入轴301、太阳轮305、第二输入轴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蜗轮蜗杆式双余度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蜗轮蜗杆机构、第二蜗轮蜗杆机构和行星减速器;其中,所述第一蜗轮蜗杆机构包括第一蜗轮和第一蜗杆,所述第二蜗轮蜗杆机构包括第二蜗轮和第二蜗杆;所述行星减速器包括第一输入轴、第二输入轴和输出轴;/n所述第一蜗杆连接第一动力源,且与所述第一蜗轮啮合;/n所述第一蜗轮套装在所述第一输入轴上;/n所述第二蜗杆连接第二动力源,且与所述第二蜗轮啮合;/n所述第二蜗轮套装在所述第二输入轴上;/n所述输出轴作为动力输出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蜗轮蜗杆式双余度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蜗轮蜗杆机构、第二蜗轮蜗杆机构和行星减速器;其中,所述第一蜗轮蜗杆机构包括第一蜗轮和第一蜗杆,所述第二蜗轮蜗杆机构包括第二蜗轮和第二蜗杆;所述行星减速器包括第一输入轴、第二输入轴和输出轴;
所述第一蜗杆连接第一动力源,且与所述第一蜗轮啮合;
所述第一蜗轮套装在所述第一输入轴上;
所述第二蜗杆连接第二动力源,且与所述第二蜗轮啮合;
所述第二蜗轮套装在所述第二输入轴上;
所述输出轴作为动力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源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二动力源包括第二电机;
所述第一蜗杆的蜗杆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机的主轴的一端相接;
所述第二蜗杆的蜗杆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机的主轴的一端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蜗杆的蜗杆轴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旋转变压器,所述第一旋转变压器为测量所述第一电机的主轴的旋转参数的设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祖国刘杨舜范欣林焦辰辉邢立业霍亚东梁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