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7688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动阀,它具有下列部件:能用阀室内的阀体调节流体所通过的流量的阀主体;固定在上述阀主体上,其内部装有使上述阀体动作的转子的壳体;以及套在上述壳体外面、驱动上述转子转动的定子,其特征在于,上述阀体能够转动,无论流体的流动方向是正是反,其流量大致相同。(*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组装在空调机中使用的电动阀,特别是涉及这样一种电动阀,即,无论流过电动阀的流体的方向是正是反,能使其流量完全相同。
技术介绍
以往,组装在各种空调机、冷冻机中使用的电动阀,是用于调节致冷剂之类的流体的流量的器械,通常由具有阀室和阀座的阀主体,以及通过凸缘部分固定在上述阀主体上的,有底的圆筒形壳体构成。在壳体的内部装有转子,在上述壳体的外部套着中央有通孔的定子。图18是上述以往的电动阀1的纵断面图,电动阀1的阀主体2具有阀室2c、导向套的固定部分2d和壳体固定部分2e。在阀室2c中设有为致冷剂等流体出入用的流体出入管2a、2b,并且,在其内部,还设有在阀轴3的前端形成的阀体3a,即针阀接触或脱离的阀座2f。上述导向套的固定部分2d的位置在阀室的上方,用于固定阀主体2与导向套4。在导向套4的内圆周上形成了内螺纹部分4a,在外圆周上形成外螺纹部分5a的阀体夹持件5拧入上述内螺纹中,由上述内螺纹部分和外螺纹部分构成螺纹送进机构。此外,在下端部形成阀体3a的阀轴3插入该阀体夹持件5内并能够滑动,而且,阀轴3借助于压缩后安装在阀体夹持件5内的压缩弹簧3b,始终向下加压。壳体固定部分2e位于阀主体2的上端,用环状金属板构成,其内圆周用卷边固定,其下端面用焊接连接,其外圆周部分与壳体6的凸缘部分焊接,把壳体6固定在阀主体2上。阀轴3与转子7之间的结合,除了把阀体夹持件5和外螺纹部分5a套在阀轴3上之外,还把阀轴3嵌入装有磁铁的转子7内。推力螺母3c压入固定在阀轴3的上端,并与转子7结合,其凸缘部分在阀轴3的上下方向还有若干活动量。由固定在阀体夹持件5上的下挡块4b,和在套筒上形成的上挡块5b构成限制器。转子7装在壳体6的内部,定子8则嵌在壳体6的外部。在定子8内部的上、下收藏着定子线圈8a和轭铁8b,电力通过导线8c和设置在定子8外圆周上的连接器8d通向定子线圈8a。定子线圈8a通电后,轭铁8b便励磁,使得转子7旋转,通过螺纹送进机构使阀体夹持件5和阀轴3移动,进行开关动作,用以调节致冷剂的流量。连接器的盖子8e焊接在定子8上。可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由于致冷剂向正、反方向流动,在阀体3a中出现了致冷剂的压差,结果,就出现了致冷剂在两个不同方向上的流量有差别的不适当的情况。即,在图18中,当致冷剂从流体出入管2a流向流体出入管2b时,由于致冷剂的压力对于阀体3a是向下作用的,而螺纹送进机构的侧隙始终在下方位置上,所以与阀主体2之间的间隙很小。与此相反,当致冷剂从流体出入管2b流向流体出入管2a时,由于致冷剂的压力对于阀体3a是向上作用的,而螺纹送进机构的侧隙始终在上方位置上,所以与阀主体2之间的间隙就大了,于是就发生流量相应地增大的不适当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有鉴于这种不适当的情况而做出的,其任务是提供这样一种电动阀,在使致冷剂之类的流体流过电动阀时,无论其流动方向是正是反,其流量相同。此外,这种电动阀,还能降低流体(致冷剂)通过电动阀内部时的噪音。为完成上述任务,本专利技术的电动阀由下列各种部件构成。本专利技术第一方案的电动阀具有下列部件能用阀室内的阀体调节流体所通过的流量的阀主体;固定在上述阀主体上,其内部装有使上述阀体动作的转子的壳体;以及套在上述壳体外面、驱动上述转子转动的定子,其特征在于,上述阀体能够转动,无论流体的流动方向是正是反,其流量大致相同。本专利技术第二方案的电动阀具有阀主体,固定在该阀主体上的壳体,以及与该壳体嵌合的转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阀主体的阀室内设有与转子联动旋转的阀体,无论流体的流动方向是正是反,随着流体的压力所形成的阀主体与阀体之间的间隙,其大小大致相同。本专利技术第三方案的电动阀,是如以上所述的任何一种电动阀,其特征在于,阀体的外表面呈圆筒形,并以该圆筒的中心线为轴线进行转动,在阀体上形成使流体在两个流道之间连通的的阀体流道。本专利技术第四方案的电动阀,是在第三方案的电动阀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阀体上设置了多条阀体流道,并且各流体流道的断面积互相不同。本专利技术第五方案的电动阀,是在第一至第四方案的任何一种电动阀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阀主体做成使连接在该阀主体上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布置成互成直角。本专利技术第六方案的电动阀,是在第三或第四方案的电动阀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阀主体做成使连接在该阀主体上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布置成与圆筒部分的侧面平行。本专利技术第七方案的电动阀,是在第三或第四方案的电动阀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阀主体做成使连接在该阀主体上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布置成大致呈直线状,而且,阀体流道贯穿阀体。本专利技术第八方案的电动阀,是在第三或第四方案的电动阀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阀主体做成使连接在该阀主体上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布置成大致与圆筒部分轴线的延长部分的侧面平行。本专利技术第九方案的电动阀,是在第八方案的电动阀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阀主体用圆盘状零件做成,在该圆盘状零件中心部分的周围设有贯通的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并且,在圆盘状零件的壳体一侧设置了阀体,上述阀体能在转动时在两个位置之间移动第一连通孔与第二连通孔有选择地关闭一个的位置以及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两个都不关闭的位置;此外,在与设置了圆盘状零件的阀体这一侧相反以一侧的各连通孔上安装了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本专利技术第十方案的电动阀,是在第九方案的电动阀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的位置布置在圆筒部分轴线的延长部分的侧面,而且把轴线布置在与中心成一定角度的位置上。本专利技术第十一方案的电动阀,是在第九或第十方案的电动阀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阀体上形成开有节流孔的节流形成部分,并且,至少在上述节流形成部分的流体流入这一侧,设置了多孔部件。本专利技术第十二方案的电动阀,是在第九或第十方案的电动阀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阀体上形成开有节流孔的节流形成部分,并且,至少在上述节流形成部分的流体流入这一侧设置了多孔部件;在上述阀主体上形成连接在阀主体上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同时,把其中构成作为流体流入侧的流道的流体出入管的流出侧的端部的位置,布置在上述节流孔位置的上方。本专利技术第十三方案的电动阀,是在第十二方案的电动阀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流体出入管是弯曲的,流出侧端部的位置布置在上述节流孔位置的上方。本专利技术第十四方案的电动阀,是在第十二或第十三方案的电动阀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述流体出入管分割开来,连接在上述阀主体上。本专利技术第十五方案的电动阀,是在第十一至第十四方案中任何一项的电动阀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作为多孔部件,在节流形成部分的两侧布置了第一多孔部件和第二多孔部件。本专利技术第十六方案的电动阀,是在第十一或第十五方案的电动阀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阀体的驱动部分,是把用塑料磁铁制成的转子与旋转轴和驱动部分做成一体的。本专利技术第十七方案的电动阀,是在第十一、第十五或第十六任何一项方案的电动阀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阀体是把多孔部件与节流形成部分做成一体的同时,还形成了阀座部分。本专利技术第十八方案的电动阀,是在第十七方案的电动阀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阀体是由与该阀体做成一体的阀体驱动件使其转动的。本专利技术第十九方案的电动阀,是在第十、第十五、第十六或第十七中任何一项方案的电动阀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根本伸一小柳津薰青木哲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