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液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33672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30 06: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密闭的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连通管以及引出管,所述引出管的进口端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空间,所述引出管的出口端与压缩机连通,还包括节流浮盖,所述节流浮盖的侧壁围合形成空腔,所述节流浮盖的侧壁和/或底壁设置有贯穿的流通孔,所述节流浮盖套设于所述引出管上或固定于所述引出管的进口端。本方案中从蒸发器出来的气态和液态制冷剂通过连通管进入气液分离器内,气态的制冷剂通过节流浮盖上的流通孔进入引出管内,液态的制冷剂积聚在壳体底部。当液态制冷剂的液面高度靠近引出管进口端附近时,节流浮盖对引出管附近进口端的液态制冷剂形成一定程度阻挡,这样可以减少流入压缩机内部的液态制冷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液分离器
本技术属于空调
,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气液分离器。
技术介绍
在汽车空调系统中,气液分离器是必不可少的。气液分离器用于汽车空调孔管系统中,安装在蒸发器与压缩机之间,它类似于储液干燥器,只是作用正好相反。从蒸发器出来的制冷剂,进入气液分离器内,气态的制冷剂进入气液分离器内部空间的上部,通过引出管进入压缩机内;而液态制冷剂沉在气液分离器内部空间底部,进行过滤和干燥。由于孔管系统中的孔管只起到节流的作用,无法调节制冷剂流量,自然无法保证从蒸发器出来的都是气态制冷剂。在现有的汽车空调气液分离器中没有设置节流的结构,液态制冷剂很可能通过引出管大量进入气液分离器中,这样会造成压缩机“液击”,对压缩机有很大的损害。因此现在亟需研发一种能有效节流、避免液态制冷剂过多进入压缩机的气液分离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能实现气液分离和节流供液,可有效避免过多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避免压缩机出现“液击”现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密闭的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连通管以及引出管,所述引出管的进口端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空间,所述引出管的出口端与压缩机连通,还包括节流浮盖,所述节流浮盖的侧壁围合形成空腔,所述节流浮盖的侧壁和/或底壁设置有贯穿的流通孔,所述节流浮盖套设于所述引出管上或固定于所述引出管的进口端。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内部下方设置有滤网,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干燥剂。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出管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侧。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流浮盖套设于所述引出管上,所述引出管进口端与壳体顶侧之间的距离小于节流浮盖的高度。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流浮盖的侧壁设置有流通孔,所述节流浮盖侧壁上部设置的流通孔孔径大于侧壁下部设置的流通孔孔径。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流浮盖侧壁底部向远离所述空腔方向延伸形成底板。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出管靠近所述壳体底部的侧壁上开设有通油孔。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出管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侧。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流浮盖固定于所述引出管的进口端,所述节流浮盖的侧壁和/或底壁设置流通孔。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出管的进口端位于所述节流浮盖的空腔内。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是:1、本方案中的气液分离器可以将引出管设置在壳体底侧,这样节流浮盖顶侧和底侧设置与引出管外径配合的过孔,节流浮盖套设在引出管上,节流浮盖可固定在引出管进口端或活动地套设在引出管上。液态制冷剂积聚在壳体底部,当机壳底部积聚的液态制冷剂液面持续增加至超过引出管出口端高度时,节流浮盖对引出管出口端形成一定程度的阻挡,而气态制冷剂则可通过节流浮盖上的流通孔进入引出管中。这样设置可以减少流入压缩机内部的液态制冷剂,进而减少压缩机“液击”现象,减少对压缩机的损害。2、本方案的气液分离器还可以将引出管设置在壳体的顶侧,这样节流浮盖固定在引出管进口端,引出管进口端置于节流浮盖的空腔内。从蒸发器出来的气态和液态制冷剂通过连通管进入气液分离器内,气态的制冷剂通过节流浮盖上的流通孔进入引出管内,液态的制冷剂积聚在壳体底部。当液态制冷剂的液面高度靠近引出管进口端附近时,节流浮盖对引出管附近进口端的液态制冷剂形成一定程度阻挡,这样可以减少流入压缩机内部的液态制冷剂。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中气液分离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中节流浮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节流浮盖的剖视图;图4为实施例2中气液分离器的剖视图;图5为实施例3中气液分离器的剖视图;附图标记:1-壳体,2-连通管,3-引出管,3a-进口端,3b-出口端,3c-通油孔,4-节流浮盖,4a-流通孔,4b-底板,5-滤网,6-干燥剂,7-液态制冷剂,8-卡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对本文件中实施例中以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相应组合。实施例1参考示意图1,本实施中的气液分离器,包括密闭的壳体1,壳体1侧壁上设置有与蒸发器连接的连通管2;壳体1底侧设置有引出管3,引出管3的进口端3a置于壳体1内部空间,引出管3的出口端3b与压缩机连通。壳体1内部下方设置有滤网5,滤网5下方设置有干燥剂6。气液分离器内部还设置也有节流浮盖4,节流浮盖4套设于引出管3上且可沿引出管3上下活动,引出管3进口端3a与壳体1顶侧之间的距离小于节流浮盖4的高度。在引出管3上开有一通油孔3c,以供少量的压缩机润滑油能随着气态制冷剂流回压缩机内,保证压缩机正常工作的润滑需要。参见示意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节流浮盖4为类圆柱体,侧壁上设置有贯穿的流通孔4a。侧壁围合形成空腔,底侧和底侧均设置与引出管3外径相配合的通孔(图中未标号)。节流浮盖4的侧壁设置有多个流通孔4a,其中侧壁上部设置的流通孔4a孔径大于侧壁下部设置的流通孔4a孔径。节流浮盖4侧壁底部向远离空腔方向延伸形成底板4b。参考示意图1,介绍本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器的工作过程和原理。为防止压缩机“液击”,必须在蒸发器和压缩机之间安装气液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以避免大量液体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内。本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器的引出管3上活动套设节流浮盖4,节流浮盖4套浮在液态制冷剂7的液面上。当液态制冷剂7液面未超出引出管3进口端3a的高度时,节流浮盖4不起作用。当液态制冷剂7的液面逐渐升高时,将托起节流浮盖4沿着引出管3逐渐上升,当节流浮盖4到达引出管3进口端3a时,由于引出管3进口端3a与壳体1顶侧之间的距离大于节流浮盖4的高度,因此节流浮盖4浮将漂浮在液面和壳体1顶侧之间,不会从引出管3掉出;当液态制冷剂7的液面刚刚到达和略微超过引出管3进口端3a高度时,节流浮盖4的侧壁将对液态制冷剂7起到阻挡作用,气态制冷剂可以通过节流浮盖4侧壁上的流通孔4a进入引出管3。这样通过设置节流浮盖4,可以有效减少流入引出管3的液态制冷剂7。继续参考示意图1,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节流浮盖4也可以直接固定在引出管3的出口端3b,这样不要求引出管3出口端3b与壳体1顶侧之间的距离大于节流浮盖4的高度。实施例2参考示意图4,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相比,本实施例的气液分离器的主要部件与实施例1中均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节流浮盖4的具体结构和设置位置。本实施例中,节流浮盖4为立方体或类似立方体结构,节流浮盖4各个侧面围合形成空腔,侧壁和底壁均设置有流通孔4a。节流浮盖4的底侧通过焊接或胶粘或卡座等连接方式固定在引出管3进口端3a,节流浮盖4的顶侧顶住或靠近壳体1的顶侧内壁。当液体制冷剂的液面高度低于节流浮盖4底侧时,节流浮盖4不发挥作用。当液体制冷剂的液面高度高于节流浮盖4底侧时,节流浮盖4可以阻挡液态制冷剂7进入引出管3,并且气体制冷剂可以通过节流浮盖4的流通孔4a进入引出管3内。在另一实施例中,节流浮盖4的顶壁、侧壁和底壁均设置有流通孔4a;或者仅在侧壁和顶壁设置流通孔4a。实施例3参见示意图5,本实施中的气液分离器,与实施例1中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壳体1顶侧设置有引出管3,引出管3的进口端3a置于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密闭的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连通管以及引出管,所述引出管的进口端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空间,所述引出管的出口端与压缩机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节流浮盖,所述节流浮盖的侧壁围合形成空腔,所述节流浮盖的侧壁和/或底壁设置有贯穿的流通孔,所述节流浮盖套设于所述引出管上或固定于所述引出管的进口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密闭的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连通管以及引出管,所述引出管的进口端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空间,所述引出管的出口端与压缩机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节流浮盖,所述节流浮盖的侧壁围合形成空腔,所述节流浮盖的侧壁和/或底壁设置有贯穿的流通孔,所述节流浮盖套设于所述引出管上或固定于所述引出管的进口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下方设置有滤网,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干燥剂。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管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浮盖套设于所述引出管上,所述引出管进口端与壳体顶侧之间的距离小于节流浮盖的高度。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岳华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汤普悦斯压缩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