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荣坤专利>正文

负压疏导式密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43344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旋转泵用密封装置,用作旋转轴的动密封。由旋转轴外的负压腔和疏导通路等构成。用疏导方式实现了完全无漏泄动密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密封效果十分显著。可广泛用于包括风机、压缩机在内的各种流体泵。对于输送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各种介质,如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性、放射性物质等,使用本装置作完全无漏泄密封更能显示其重要作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具有内疏导通路的密封装置更适合于环境温度低于被输送介质凝点的场合。(*该技术在199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旋转泵用密封装置。适用于包括风机、压缩机在内的输送各种流体介质的泵,用作旋转轴的动密封。密封性能是评价机械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设备中工作介质的漏泄会造成物资浪费,并污染环境,流体机械内部漏泄影响容积效率,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性、放射性物质漏泄危及人身和设备的安全。在机械设备中造成动密封漏泄的原因,一是密封面上有间隙,一是密封面两侧有压力差。要想达到无漏泄,必须是密封面无间隙或是密封面两侧无压力差。然而,密封面无间隙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只能是尽量缩小间隙,减轻漏泄;若要消除密封面两侧的压力差,就必须赋于辅助动力以增加密封面另一侧的压力,来平衡介质的压力。现有密封技术,例如接受型密封和非接触型密封以及带有压力平衡系统的密封装置,就是根据这种理论设计的。它们都难以获得无间隙的密封面。因此,不能完全依靠消除密封面间隙的办法来获得无漏泄密封,如果用增加密封面另一侧的压力,来平衡介质的压力,就需要设置增压系统,造成密封系统复杂,很不经济。因此说用现有的阻止式的密封技术来获得既简单又经济的完全密封是不可能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简单又经济的完全密封,为此,针对现有阻止式密封技术的不足,使用了疏导的方式,通过简单的负压疏导式密封装置,将从密封间隙中漏泄出来的介质引导到我们希望的场合,从而获得完全密封。本专利技术由旋转轴(12)外的外壳(1)、密封件(6)、压盖(7)和负压腔、疏导口(5)、疏导通道(4)、导流口(8)等组成,负压腔位于外壳(1)与旋转轴(12)之间,两端装有密封件(6),密封件(6)的外端装有压盖(7),压盖(7)固定在外壳(1)上。负压腔内装有支撑两端密封件(6)的环状或其他形式的支撑架(2)。负压腔通过外壳(1)上的疏导口(5)及与疏导口(5)相连的疏导通道(4)和泵入口处的导流口(8)相连,导流口(8)与作为负压源的泵入口相通,构成漏泄介质的负压疏导通路。负压腔内的支撑架(2)最好做成套式集流环(2a)、谜宫式集流环(2b)或负压引射导流环(2c)。构成负压疏导通路的疏导口(5)、疏导通道(4)和导流口(8)可以全部包含在泵壳内,形成内疏导通路;也可以用疏导管(4a)作疏导通道(4),在泵壳外连接泵壳上的疏导口(5a)和泵入口处的导流口(8a)形成外疏导通路。具有内疏导通路的密封装置,更适于被输送介质的凝点高于环境温度的场合。例如,将其用作输送原油、渣油等的油泵的动密封。具有外疏导通路的密封装置,一般可用于被输送介质对环境温度没有特殊要求的场合。例如,将其用作水泵、碱泵、酸泵、气体压缩机和风机等的动密封。疏导管(4a)的材料,可以是刚性的或柔性的,可以是金属的或非金属的,皆由使用条件决定。在本装置中,密封件(6)与旋转轴(12)同所采用的密封形式,可以是弹性体接触动密封、非弹性体接触动密封和流阻型非接触动密封,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亦由使用条件决定。在使用弹性体接触动密封时,在设备中介质工作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可在密封件(6)前增加金属垫片,以抵消部分压力。在使用流阻型非接触动密封时,在设备停止运转的情况下,由于被封介质的静压力,可能造成密封漏泄,这时可采用停车密封或润滑油脂密封。当密封需要润滑时,同样可在密封处增设润滑。若密封部分需要冷却(或保温)时,也可采取适当的冷却(或保温)措施。本装置的最主要特点是通过疏导来达到完全不漏泄的目的。它与一般的弹性体接触动密封和非弹性体接触动密封相比,具有润滑、散热性能好,锁紧力小,磨损少,使用寿命长,摩擦扭力小,机械效率高等优点。与流阻型非接触动密封相比,具有结构简单紧凑,不需要复杂的附加动力系统等优点。与机械密封相比,具有装配简单,维修容易,成本低等优点。本装置不仅可以实现完全不漏泄密封,而且其安装成本仅与现在广泛应用的弹性体接触密封差不多,其成本大约为机械密封的十至三十分之一,为带有气封、水封、油封等附加系统的流阻型密封的几十至几百分之一。本装置可广泛用于各种流体泵的动密封,尤其适用于输送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各种介质的流体泵的动密封。附图说明图1为带套式集流环的负压腔。支撑负压腔两端密封件(6)的支撑架(2)为套式集流环(2a)。密封件(6)的外端装有压盖(7),压盖(7)固定在外壳(1)上。集流环(2a)呈圆筒形,环绕内、外圆周壁分别设有内、外环形槽(10、11),构成内、外两个环状集流室,中间有小孔相通。外集流室(11)通过外壳(1)上的疏导口(5)与疏导通道(4)相连。漏泄出的流体介质由内集室(10)通过小孔进入外集流室(11),再经疏导口(5)导入疏导通道(4),最后由泵入口处的导流口(8)进入泵内。从而有效地防止了流体介质的外泄。图2为带谜宫式集流环的负压腔。其结构与带套式集流环的负压腔相仿,所不同的是支撑负压腔两端密封件(6)的支撑架(2)为谜宫式集流环(2b)。该集流环呈圆筒形,环绕外圆周壁设有外环形槽(11),构成外集流室;环绕内圆周壁设有一组内环形槽,构成内集流室。内环形槽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设定。内、外集流室的宽度可以相等。内集流室中的首、末两槽分别为高压腔(10b)和低压腔(10a),两腔均有小孔与外集流室(11)相通,两腔之间的内环形槽和隔离带构成谜宫型密封中隔。大部分漏泄介质聚集在高压腔(10b)中,少部分漏泄介质进入低压腔(10a)。高压腔(10b)和低压腔(10a)中漏泄介质分别通过小孔进入外集流室(11),再经外壳(1)上的疏导口(5)导入疏导通道(4),最后由泵入口处的导流口(8)进入泵内。此结构的密封效果更佳。在该负压腔两端的密封件(6)一般采用谜宫型结构,并可与谜宫式集流环(2b)合为一体,成为一整体构件。这种结构适用于流阻型动密封。图3为带负压引射导流环的负压腔。其结构与带套式集流环的负压腔相仿,所不同的只是支撑负压腔两端密封件(6)的支撑架(2)为负压引射导流环(2C)。该构件具有独特的引射导流结构。此构件呈圆筒形,环绕外圆周壁设有外环形槽(11),构成外集流室;环绕内圆周壁设有一对内环形槽(10b、10a),构成内集流室。两内环形槽被中部的非接触型密封中隔分开,成为高压腔(10b)和低压腔(10a)。在高压腔(10b)与外集流室(11)间有一孔相通,形成引射(3),引射口(3)的中部有一缩颈,缩颈的侧壁有一小孔与低压腔(10a)相通大部分漏泄介质由高压腔(10b)经引射口(3)进入外集流室(11)。漏泄介质流经引射口(3)的缩颈部位时流速增大,压力下降,从而将低压腔(10a)中的少量漏泄介质通过缩颈侧壁的小孔引射到外集流室(11)。汇流后的漏泄介质,通过疏导通路在泵入口处进入泵内。与前两种结构相比,本结构的密封效果最好。此外,当密封件(6)为宫形或蝶形皮革、橡胶或聚四氟乙烯油封时,套式集流环(2a)、谜宫式集流环(2b)或负压引射导流环(2C)的两端可加工成嵌入油封圈内的圆锥台,以增强油封的抗压能力。图4为齿轮泵的负压内疏导式密封装置。本装置的特点是构成疏导通路的疏导口(5)、疏导通道(4)和导流口(8)均包含在齿轮泵的泵壳内。本装置所采用的负压腔,可以是图1、图2、或图3所示中的任何一种,也可采用带其他形式支承架的负压腔,其具体结构由使用条件决定。作为本专利技术中的一种,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泵用密封装置,包含有旋转轴(12)外的外壳(1)、压盖(7)和密封件(6),其特征在于在外壳(1)与旋转轴(12)间有一负压腔,负压腔内装有支撑两端密封件(6)的支撑架(2),该负压腔通过外壳(1)上的疏导口(5)及与疏导口(5)相连的疏导通道(4)和泵入口处的导流口(8)相连,构成漏泄介质的负压疏导通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荣坤
申请(专利权)人:陈荣坤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