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间接换热集中供热余热利用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40680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9 1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间接换热集中供热余热利用的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热氧化炉、新风高温换热器、废气换热器、新风低温换热器、水汽化学换热器、热水换热器装置以及废气引风机,还包括涂烘箱、涂装室、化学烘箱、水汽化学送风机与热水加热装置;热氧化炉出气口排出的燃烧废气先通过新风高温换热器一次降温换热,再通过废气换热器进行二次降温换热,然后再通过新风低温换热器进行三次降温换热,通过水汽化学换热器进行四次降温换热,最后通过热水换热器装置进行五次降温换热;通过换热器内外腔的设计将高温气体的热量传递给低温废气及生活用水,经过水气换热器换热后最终排放的气体温度可降低至103℃,循环利用了热源,降低了能源的浪费。

A device for the utilization of waste heat in indirect heat exchange and central heat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间接换热集中供热余热利用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废气预热再利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间接换热集中供热余热利用的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由于板材在烘干的过程中,会挥发出大量的有机废气和有毒气体,如果直接将这些气体排入大气中,会破坏环境和生态,甚至危及到人和动物的生命,所以需要处理后才能排放。现在一般是通过高温焚烧,来彻底地去除废气中的有毒气体,分解有机废气随后排出干净的二氧化碳和水,达到环保要求后排放。从涂烘箱出来的废气温度一般为200℃,而废气治理的炉温要求在850~1000℃,现有技术一般不对废气进行预热直接用热氧化炉将200℃的废气燃烧至850~1000℃,此过程虽然能达到治理的效果,但是未考虑到能源的循环利用,比较浪费能源;此外,废气经过热氧化炉高温焚烧后需要降温排放,现有技术一般是先将850℃~1000℃的高温气体直接通过急冷塔冷却到120~180℃,随后在排放到大气中,此过程虽然能将气体温度降低,但是未考虑到能源的利用,对于能源浪费十分严重。再有,现有技术未能将涂烘箱、涂装室、化学烘箱等多个装置连通起来,将需要高温废气和产出低温废气的装置之间进行废气的循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间接换热集中供热余热利用的装置,该装置通过热量的循环,对需要焚烧治理的废气预热约到500℃后,再排入热氧化炉内焚烧治理,通过循环热源,来提高废气的初始温度,有效地节约了能源;此外,焚烧后的废气通过该装置换热将温度从850℃~1000℃的高温降低到100℃,高温的废气将热量传递给低温的废气及需要加热的水中,有效率用了热源,减少能源的浪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用于间接换热集中供热余热利用的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热氧化炉、新风高温换热器、废气换热器、新风低温换热器、水汽化学换热器、热水换热器装置以及废气引风机,还包括有涂烘箱、涂装室、化学烘箱、水汽化学送风机与热水加热装置;其中,热氧化炉具有热氧化炉进气口、出气口,新风高温换热器具有内通道、内通道出入口,与外通道、外通道出入口,废气换热器具有相隔开的第一内腔与第一外腔,第一内腔具有第一内腔出入口,第一外腔具有第一外腔出入口,新风低温换热器具有相隔开的第二内腔与第二外腔,第二内腔具有第二内腔出入口,第二外腔具有第二外腔出入口,水汽化学换热器具有相隔开的第三内腔与第三外腔,第三内腔具有第三内腔出入口,第三外腔具有第三外腔出入口,热水换热器装置具有相隔开的内盘管与外盘管,内盘管具有内盘管出入口,外盘管具有外盘管出入口;涂烘箱具有第一进气口与第一出气口,涂装室具有第二出气口,化学烘箱具有第三进气口,水汽化学送风机具有第三出气口,热水加热装置具有冷水出口与热水入口;涂烘箱的第一进气口与新风高温换热器的内通道出口连接,涂烘箱的第一出气口与废气换热器的第一内腔入口连接,废气换热器的第一内腔出口与热氧化炉进气口连接,热氧化炉出气口与新风高温换热器外通道入口连接,新风高温换热器外通道出口与废气换热器第一外腔入口连接;热氧化炉出气口排出的燃烧废气先通过新风高温换热器一次降温换热,再通过废气换热器进行二次降温换热;涂装室的第二出气口与新风低温换热器的第二内腔入口连接,新风低温换热器的第二内腔出口与新风高温换热器的内通道入口连接,废气换热器第一外腔出口与新风低温换热器的第二外腔入口连接,通过废气换热器降温的废气再通过新风低温换热器进行三次降温换热;水汽化学送风机的第三出气口与水汽化学换热器的第三内腔入口连接,水汽化学换热器的第三内腔出口与化学烘箱的第三进气口连接,新风低温换热器的第二外腔出口与水汽化学换热器的第三外腔入口连接,通过新风低温换热器降温的废气再通过水汽化学换热器进行四次降温换热;所述热水加热装置的冷水出口与热水换热器装置的内盘管入口连接,热水换热器装置的内盘管出口与热水加热装置的热水入口连接,水汽化学换热器的第三外腔出口与热水换热器装置的外盘管入口连接,通过水汽化学换热器降温的废气再通过热水换热器装置进行五次降温换热;热水换热器装置的外盘管出口连接废气引风机。具体的,涂装室产生的废气约为20℃,20℃的废气经过涂装室的第二出气口出来后,通过新风低温换热器的第二内腔入口进入后,从新风低温换热器的第二内腔出口传出温度升高到300℃,300℃的废气再经过新风高温换热器的内通道入口进入到新风高温换热器升温至520℃,520℃的废气通过与新风高温换热器的内通道出口连接的涂烘箱第一进气口进入到涂烘箱内,为涂烘箱提供用于烘干板材的高温废气,工作完的废气温度降至200℃,200℃的废气从废气换热器的第一内腔入口进入到废气换热器中升温至500℃后从废气换热器的第一内腔出口出来,500℃废气通过进入到热氧化炉进气口进入到热氧化炉内燃烧,初始温度为500℃的废气大大节约了热氧化炉的热源。通过热氧化炉治理后的废气温度升高至750℃~1000℃,高温废气从热氧化炉的出气口出来,通过新风高温换热器外通道入口进入到新风高温换热器内,将新风高温换热器内通道内的低温废气升温之后从新风高温换热器的外通道的外通道出口流出,此时温度降为630℃,630℃的废气通过废气换热器的第一外腔入口进入到废气换热器的第一外腔302内,将废气换热器的第一内腔内的低温废气加热后从废气换热器的第一外腔出口出来,此时温度降至315℃~330℃;315℃~330℃的废气再通过新风低温换热器第二外腔入进入到新风低温换热器第二外腔内,将新风低温换热器的第二内腔里的废气加热后从第二外腔出口流出,此时温度降至160℃~180℃;160℃~180℃的废气通过水汽化学换热器第三外腔入口进入到水汽化学换热器内,与水汽化学换热器第三内腔内的废气进行换热后从第三外腔出口流出,此时温度降至138℃~155℃,138℃~155℃的废气经过热水换热器装置外盘管入口进入到热水换热器装置外盘管内,与热水换热器装置内盘管的废气进行换热后从热水换热器装置外盘管出口流出,此时温度降至103℃,经过废气引风机排出。共四次降温和升温,将高温废气从750℃~1000℃降至103℃,将低温废气从20℃升温至500℃后进入烘箱焚烧治理,此过程中,充分利用热量转换,节约资源。作为优选,所述热水加热装置的热水入口处设有两根热水管,分别为第一热管与第一汽管,第一热管与第一汽管通过汽水分离器隔开,其中第一汽管连接在热水加热装置的顶部储水库中,第一热管连接在热水加热装置的中部储水库内。作为优选,所述热水加热装置内设有水槽燃烧器,以备应急使用。作为优选,所述热水换热器装置的内、外盘管,管壁上设有翅片,翅片具有增加热交换效率作用。作为优选,在翅片的正反两面均设有多个冲压而成的凸起,凸起305c的高度为2-5mm,且翅片正反两面的凸起交错设置。翅片正反两面的凸起,使得在用相同重量材料的情况下,有凸起的翅片能与气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因而热交换的效果更好。作为优选,翅片包括连接热水换热器装置的内、外盘管,管腔的根部以及远离热水换热器装置的自由端;由根部至自由端方向,翅片分为3段,分别为与套管连接的第一支片、与第一支片呈一定夹角连接的第二支片、与第二支片呈一定夹角连接的第三支片。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支片与第一支片的夹角为120-1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间接换热集中供热余热利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热氧化炉(1)、新风高温换热器(2)、废气换热器(3)、新风低温换热器(4)、水汽化学换热器(5)、热水换热器装置(6)以及废气引风机(7),还包括有涂烘箱(8)、涂装室(9)、化学烘箱(10)、水汽化学送风机(11)与热水加热装置(12);其中,热氧化炉(1)具有热氧化炉(1)进气口(1a)、出气口(1b),新风高温换热器(2)具有内通道(201)、内通道出入口(2a,2b)与外通道(202)、外通道出入口(2c,2d),废气换热器(3)具有相隔开的第一内腔(301)与第一外腔(302),第一内腔(301)具有第一内腔出入口(3a,3b),第一外腔(302)具有第一外腔出入口(3c,3d),新风低温换热器(4)具有相隔开的第二内腔(401)与第二外腔(402),第二内腔(401)具有第二内腔出入口(4a,4b),第二外腔(402)具有第二外腔出入口(4c,4d),水汽化学换热器(5)具有相隔开的第三内腔(501)与第三外腔(502),第三内腔(501)具有第三内腔出入口(5a,5b),第三外腔(502)具有第三外腔出入口(5c,5d),热水换热器装置(6)具有相隔开的内盘管(601)与外盘管(602),内盘管(601)具有内盘管出入口(6a,6b),外盘管(602)具有外盘管出入口(6c,6d);涂烘箱(8)具有第一进气口(8a)与第一出气口(8b),涂装室(9)具有第二出气口(9a),化学烘箱(10)具有第三进气口(10a),水汽化学送风机(11)具有第三出气口(11b),热水加热装置(12)具有冷水出口(12a)与热水入口(12b);涂烘箱(8)的第一进气口(8a)与新风高温换热器(2)的内通道出口(2a)连接,涂烘箱(8)的第一出气口(8b)与废气换热器(3)的第一内腔入口(3b)连接,废气换热器(3)的第一内腔出口(3a)与热氧化炉(1)进气口(1a)连接,热氧化炉(1)出气口(1b)与新风高温换热器(2)外通道入口(2d)连接,新风高温换热器(2)外通道出口(2c)与废气换热器(3)第一外腔入口(3d)连接;热氧化炉(1)出气口(1b)排出的燃烧废气先通过新风高温换热器(2)一次降温换热,再通过废气换热器(3)进行二次降温换热;涂装室(9)的第二出气口(9a)与新风低温换热器(4)的第二内腔入口(4b)连接,新风低温换热器(4)的第二内腔出口(4a)与新风高温换热器(2)的内通道入口(2b)连接,废气换热器(3)第一外腔出口(3c)与新风低温换热器(4)的第二外腔入口(4d)连接,通过废气换热器(3)降温的废气再通过新风低温换热器(4)进行三次降温换热;水汽化学送风机(11)的第三出气口(11b)与水汽化学换热器(5)的第三内腔入口(5b)连接,水汽化学换热器(5)的第三内腔出口(5a)与化学烘箱(10)的第三进气口(10a)连接,新风低温换热器(4)的第二外腔出口(4c)与水汽化学换热器(5)的第三外腔入口(5d)连接,通过新风低温换热器(4)降温的废气再通过水汽化学换热器(5)进行四次降温换热;所述热水加热装置(12)的冷水出口(12a)与热水换热器装置(6)的内盘管入口(6b)连接,热水换热器装置(6)的内盘管出口(6a)与热水加热装置(12)的热水入口(12b)连接,水汽化学换热器(5)的第三外腔出口(5c)与热水换热器装置(6)的外盘管入口(6d)连接,通过水汽化学换热器(5)降温的废气再通过热水换热器装置(6)进行五次降温换热;热水换热器装置(6)的外盘管出口(6c)连接废气引风机(7)。...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间接换热集中供热余热利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热氧化炉(1)、新风高温换热器(2)、废气换热器(3)、新风低温换热器(4)、水汽化学换热器(5)、热水换热器装置(6)以及废气引风机(7),还包括有涂烘箱(8)、涂装室(9)、化学烘箱(10)、水汽化学送风机(11)与热水加热装置(12);其中,热氧化炉(1)具有热氧化炉(1)进气口(1a)、出气口(1b),新风高温换热器(2)具有内通道(201)、内通道出入口(2a,2b)与外通道(202)、外通道出入口(2c,2d),废气换热器(3)具有相隔开的第一内腔(301)与第一外腔(302),第一内腔(301)具有第一内腔出入口(3a,3b),第一外腔(302)具有第一外腔出入口(3c,3d),新风低温换热器(4)具有相隔开的第二内腔(401)与第二外腔(402),第二内腔(401)具有第二内腔出入口(4a,4b),第二外腔(402)具有第二外腔出入口(4c,4d),水汽化学换热器(5)具有相隔开的第三内腔(501)与第三外腔(502),第三内腔(501)具有第三内腔出入口(5a,5b),第三外腔(502)具有第三外腔出入口(5c,5d),热水换热器装置(6)具有相隔开的内盘管(601)与外盘管(602),内盘管(601)具有内盘管出入口(6a,6b),外盘管(602)具有外盘管出入口(6c,6d);涂烘箱(8)具有第一进气口(8a)与第一出气口(8b),涂装室(9)具有第二出气口(9a),化学烘箱(10)具有第三进气口(10a),水汽化学送风机(11)具有第三出气口(11b),热水加热装置(12)具有冷水出口(12a)与热水入口(12b);涂烘箱(8)的第一进气口(8a)与新风高温换热器(2)的内通道出口(2a)连接,涂烘箱(8)的第一出气口(8b)与废气换热器(3)的第一内腔入口(3b)连接,废气换热器(3)的第一内腔出口(3a)与热氧化炉(1)进气口(1a)连接,热氧化炉(1)出气口(1b)与新风高温换热器(2)外通道入口(2d)连接,新风高温换热器(2)外通道出口(2c)与废气换热器(3)第一外腔入口(3d)连接;热氧化炉(1)出气口(1b)排出的燃烧废气先通过新风高温换热器(2)一次降温换热,再通过废气换热器(3)进行二次降温换热;涂装室(9)的第二出气口(9a)与新风低温换热器(4)的第二内腔入口(4b)连接,新风低温换热器(4)的第二内腔出口(4a)与新风高温换热器(2)的内通道入口(2b)连接,废气换热器(3)第一外腔出口(3c)与新风低温换热器(4)的第二外腔入口(4d)连接,通过废气换热器(3)降温的废气再通过新风低温换热器(4)进行三次降温换热;水汽化学送风机(11)的第三出气口(11b)与水汽化学换热器(5)的第三内腔入口(5b)连接,水汽化学换热器(5)的第三内腔出口(5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义海张敏陈巍巍吴鑫母岩奇
申请(专利权)人:力同环保机械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