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91576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9 07:4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1)中,内侧胎肩陆部(31)具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胎肩横纹槽(311)。此外,内侧次陆部(32)分别具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将内侧次陆部(32)贯通的贯通横纹槽(321)。此外,中央陆部(33)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单一的周向细槽(331);以及中央横纹槽(332),其一侧端部在中央陆部(33)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边缘部开口,另一侧端部与周向细槽(331)连通而终结。此外,胎肩横纹槽(311)、贯通横纹槽(321)以及中央横纹槽(332)构成从轮胎接地端(T)起朝向轮胎赤道面(CL)连续地延伸的1道连通横纹槽。

Pneumatic ti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气轮胎,更加具体地说,涉及在保证车外噪音性能的同时能够提高在湿地操纵稳定性能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充气轮胎中,存在需要兼顾轮胎的噪音性能及湿地性能的课题。作为与该课题相关的现有的现有技术的充气轮胎,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专利文献1:JP特开2013-5273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在保证车外噪音性能的同时能够提高湿地操纵稳定性能的充气轮胎。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充气轮胎,具有表示轮胎相对于车辆的装配方向的装配方向表示部,还具有配置于以轮胎赤道面为分界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区域且沿轮胎周向延伸的2道以上的周向主槽、以及由上述周向主槽划分出的3列以上的陆部,其中:将位于车宽方向最内侧的上述陆部定义为内侧胎肩陆部,将位于轮胎赤道面上的上述陆部定义为中央陆部,将位于上述内侧胎肩陆部与上述中央陆部之间的全部的上述陆部定义为内侧次陆部,上述内侧胎肩陆部具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胎肩横纹槽,上述全部的内侧次陆部分别具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将上述内侧次陆部贯通的贯通横纹槽,上述中央陆部具有:单一的周向细槽,其沿轮胎周向延伸;以及中央横纹槽,其一侧端部在上述中央陆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边缘部开口,另一侧端部与上述周向细槽连通而终结,上述胎肩横纹槽、上述贯通横纹槽以及上述中央横纹槽构成从轮胎接地端起朝向轮胎赤道面连续地延伸的1道连通横纹槽。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充气轮胎中,连通横纹槽形成从中央横纹槽向轮胎接地端的有效的排水路径。由此,具有可提高轮胎的湿地操纵稳定性能的优点。此外,中央横纹槽与中央陆部的周向细槽连通而终结,因此可抑制花纹噪音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传递。由此,具有可提高轮胎的噪音性能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沿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图。图2为表示图1中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的俯视图。图3为表示图2中记载的胎面花纹的说明图。图4为表示图3中记载的内侧次陆部的说明图。图5为表示图3中记载的内侧次陆部的说明图。图6为表示图3中记载的内侧次陆部的说明图。图7为表示第一倒角部的宽度与深度的关系的图表。图8为表示图3中记载的中央陆部的说明图。图9为表示图3中记载的中央陆部的说明图。图10为表示图3中记载的中央陆部的说明图。图11为表示图2中记载的连通横纹槽的说明图。图12为表示图2中记载的连通横纹槽的说明图。图13为表示图12中记载的连通横纹槽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4为表示图12中记载的连通横纹槽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5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性能测试的结果的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此外,下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包含在保持专利技术的同一性的前提下能够置换且容易置换的结构要素。此外,下述实施方式记载的多个变形例,可以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范围内进行任意组合。充气轮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沿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图。该图示出轮胎径向的单侧区域的剖面图。此外,该图示出乘用车用子午线轮胎作为充气轮胎的一例。在该图中,沿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是指以包含轮胎旋转轴(省略图示)的平面将轮胎剖开后的剖面。此外,符号CL为轮胎赤道面,是指过轮胎旋转轴方向上的轮胎的中心点并且垂直于轮胎旋转轴的平面。此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径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垂直的方向。此外,车宽方向内侧及车宽方向外侧定义为:将轮胎装配于车辆时相对于车宽方向的朝向。具体来说,充气轮胎1具有表示相对于车辆的轮胎装配方向的装配方向表示部(省略图示)。装配方向表示部例如由在轮胎的胎侧部附加的标识或凹凸等构成。例如,ECER30(欧洲经济委员会法规第30条)规定:有义务在车辆装配状态下成为车宽方向外侧的胎侧部设置车辆装配方向表示部。充气轮胎1具有以轮胎旋转轴为中心的环状结构,并具有:一对胎圈芯11、11、一对胎边芯12、12、胎体层13、带束层14、胎面橡胶15、一对胎侧橡胶16、16、以及一对轮辋缓冲橡胶17、17(参见图1)。一对胎圈芯11、11具有将由钢材或者有机纤维材料制成的胎圈钢丝沿轮胎周向卷绕多层而形成的环状结构,并构成左右胎圈部的芯部。一对胎边芯12、12分别配置于一对胎圈芯11、11的轮胎径向外周而构成胎圈部。胎体层13具有由1层胎体帘布构成的单层结构或者将多层胎体帘布层叠而成的多层结构,呈环状地架设在左右胎圈芯11、11之间而构成轮胎的骨架。此外,胎体层13的两端部以包入胎圈芯11及胎边芯12的方式,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翻卷并被卡止。此外,胎体层13的胎体帘布是用覆层橡胶将由钢材或者有机纤维材料(例如芳纶、尼龙、聚酯、人造丝等)制成的多条胎体帘线包覆并进行压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为80°以上95°以下的胎体角度(定义为胎体帘线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带束层14是将一对交叉带束141、142及带束罩143层叠而成,配置成包裹胎体层13的外周。一对交叉带束141、142是用覆层橡胶将由钢材或者有机纤维材料制成的多条带束帘线包覆并进行压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为20°以上55°以下的带束角度。此外,一对交叉带束141、142具有彼此符号不同的带束角度(定义为带束帘线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带束帘线的长度方向彼此交叉地层叠(所谓的斜交帘布层结构)。带束罩143是用覆层橡胶将由钢材或者有机纤维材料制成的带束帘线包覆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为0°以上10°以下的带束角度。此外,带束罩143例如为用覆层橡胶包覆1条或者多条带束帘线而成的带(strip)状部件,是使该带状部件沿轮胎周向在交叉带束141、142的外周面呈螺旋状缠绕多次而构成的。胎面橡胶15配置于胎体层13及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外周而构成轮胎的胎面部。一对胎侧橡胶16、16分别配置于胎体层1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构成左右的胎侧部。一对轮辋缓冲橡胶17、17分别配置于左右胎圈芯11、11及胎体层13的翻卷部的轮胎径向内侧,构成左右胎圈部与轮辋凸缘的接触面。胎面花纹图2为表示图1中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的俯视图。该图示出四季用轮胎的胎面花纹。在该图中,轮胎周向是指绕轮胎旋转轴的方向。此外,符号T为轮胎接地端,尺寸符号TW为轮胎接地宽度。如图2所示,充气轮胎1在其胎面表面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道周向主槽21~24、以及由这些周向主槽21~24划分出的多个陆部31~35。主槽是指由JATMA(日本汽车轮胎制造商协会)规定的有义务显示磨损标志的槽,一般具有4.0mm以上的槽宽度及6.5mm以上的槽深度。此外,后述的横纹槽是指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槽,一般具有1.0mm以上的槽宽度及3.0mm以上的槽深度,在轮胎接地时开口而发挥作为槽的功能。此外,后述的花纹细缝是指在胎面踏面形成的切口,一般具有不足1.0mm的花纹细缝宽度及2.0mm以上的花纹细缝深度,在轮胎接地时闭合。槽宽度是将轮胎装配于规定轮辋并填充规定内压后在无负荷状态下,测量出的胎面踏面中左右槽壁的距离的最大值。在陆部的边缘部具有切口部或倒角部的结构时,从以槽长度方向为法线方向的剖面视角观察,以胎面踏面与槽壁的延长线的交点为基准来测量槽宽度。此外,在槽沿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充气轮胎,具有表示轮胎相对于车辆的装配方向的装配方向表示部,还具有配置于以轮胎赤道面为分界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区域且沿轮胎周向延伸的2道以上的周向主槽、以及由所述周向主槽划分出的3列以上的陆部,其特征在于:将位于车宽方向最内侧的所述陆部定义为内侧胎肩陆部,将位于轮胎赤道面上的所述陆部定义为中央陆部,将位于所述内侧胎肩陆部与所述中央陆部之间的全部的所述陆部定义为内侧次陆部,所述内侧胎肩陆部具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胎肩横纹槽,所述全部的内侧次陆部分别具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将所述内侧次陆部贯通的贯通横纹槽,所述中央陆部具有:单一的周向细槽,其沿轮胎周向延伸;以及中央横纹槽,其一侧端部在所述中央陆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边缘部开口,另一侧端部与所述周向细槽连通而终结,所述胎肩横纹槽、所述贯通横纹槽以及所述中央横纹槽构成从轮胎接地端起朝向轮胎赤道面连续地延伸的1道连通横纹槽。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2.14 JP 2017-0246811.充气轮胎,具有表示轮胎相对于车辆的装配方向的装配方向表示部,还具有配置于以轮胎赤道面为分界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区域且沿轮胎周向延伸的2道以上的周向主槽、以及由所述周向主槽划分出的3列以上的陆部,其特征在于:将位于车宽方向最内侧的所述陆部定义为内侧胎肩陆部,将位于轮胎赤道面上的所述陆部定义为中央陆部,将位于所述内侧胎肩陆部与所述中央陆部之间的全部的所述陆部定义为内侧次陆部,所述内侧胎肩陆部具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胎肩横纹槽,所述全部的内侧次陆部分别具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将所述内侧次陆部贯通的贯通横纹槽,所述中央陆部具有:单一的周向细槽,其沿轮胎周向延伸;以及中央横纹槽,其一侧端部在所述中央陆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边缘部开口,另一侧端部与所述周向细槽连通而终结,所述胎肩横纹槽、所述贯通横纹槽以及所述中央横纹槽构成从轮胎接地端起朝向轮胎赤道面连续地延伸的1道连通横纹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次陆部的多道所述贯通横纹槽以规定的节间距离P在轮胎周向上排列,将所述内侧胎肩陆部的所述胎肩横纹槽的槽中心线的延长线以及所述内侧次陆部的所述贯通横纹槽的槽中心线的延长线,与划分出所述内侧胎肩陆部及所述内侧次陆部的所述周向主槽的槽中心线的交点,分别定义为交点S、T,交点S、T的轮胎周向的偏移量g,与所述胎肩横纹槽的节间距离P,具有0≤g/P≤0.20的关系。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有:单一的所述内侧次陆部,其中将所述连通横纹槽与轮胎接地端的交点定义为交点P,将所述连通横纹槽与所述内侧次陆部的中心线的交点定义为交点Q,并且直线PR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φ1在50°≤φ1≤75°的范围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连通横纹槽与所述内侧次陆部的中心线的交点定义为交点Q,将所述中央陆部的所述周向细槽与所述连通横纹槽的交点定义为交点R,直线PR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φ1,以及直线QR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φ2,满足φ2≤φ1及35°≤φ2≤60°的条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交点Q的轮胎周向的位置位于交点P与交点R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横纹槽具有随着从轮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久保田正刚桑原陵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