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367710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3 05: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其中可以防止电极组件的内部短路,同时确保容易地组装储能装置。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面的储能装置包括:电极组件,其具有通过层叠正电极板、隔板和负电极板形成的电极组件主体以及从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延伸的接片;壳体,其由其中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壳体主体和封闭壳体主体的盖板构成;外部端子,其固定在盖板上并与接片电连接;间隔物,其设置在电极组件主体与盖板之间并具有刚性;以及多孔的缓冲片,其设置在间隔物与电极组件主体之间并具有缓冲特性,其中缓冲片焊接到间隔物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储能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储能装置。
技术介绍
储能装置通常包括壳体、容纳在壳体内部的电极组件以及安装在壳体上并分别连接至电极组件的正电极和负电极的一对外部端子。通常,外部端子与电极组件的连接结构突出到壳体的内部。储能装置期望被设计成使得即使在储能装置受到因坠落等引起的冲击时,电极组件也不局部强烈地压缩并且在用于将电极组件连接至外部端子的结构中不会发生内部短路。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了一种储能装置,其中将一对外部端子安装在盖体上,使盖体的设置在该对外部端子之间的部分的内表面突出,并且在突出部分与电极组件之间设置缓冲片(阻尼构件)(参见JP-A-2004-207089)。利用这种构造,当对储能装置施加冲击时,电极组件通过缓冲片而被压缩到盖体的突出部分。因此,冲击被缓冲片吸收,并且压力被分散到突出部分的相对较大的区域,从而可以防止内部短路。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JP-A-2004-207089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上述公开文本中描述的构造中,突出部分形成在盖体上,因此盖体的制造成本变得昂贵并且用于制造盖体的材料受到限制。替代地,可以考虑使用具有独立突出部分的间隔物。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缓冲片和间隔物设置在壳体内部的电极组件上之后用盖体密封壳体。因此,储能装置的组装操作变得麻烦。此外,缓冲片的刚性低,使得缓冲片不稳定,由此在设置间隔物时,缓冲片易于移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其中可以防止电极组件的内部短路,同时确保容易地组装储能装置。解决问题的手段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面的储能装置包括:电极组件,其具有通过层叠正电极板、隔板和负电极板形成的电极组件主体以及从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延伸的接片;壳体,其由其中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壳体主体和封闭壳体主体的盖板构成;外部端子,其固定在盖板上并与接片电连接;间隔物,其设置在电极组件主体与盖板之间并具有刚性;以及多孔的缓冲片,其设置在间隔物与电极组件主体之间并具有缓冲特性,其中缓冲片焊接到间隔物上。专利技术优点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该方面的储能装置中,缓冲片焊接到间隔物上,因此,缓冲片可以精确地设置,同时确保容易地组装储能装置。此外,通过设置缓冲片,可以防止出现下述现象:在对储能装置施加冲击时,电极组件受到外部端子等的压缩,使得发生内部短路。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储能装置的构造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根据与图1所示的构造不同的实施方式的储能装置的构造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面的储能装置包括:电极组件,其具有通过层叠正电极板、隔板和负电极板形成的电极组件主体以及从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延伸的接片;壳体,其由其中容纳电极组件的壳体主体和封闭壳体主体的盖板构成;外部端子,其固定在盖板上并与接片电连接;间隔物,其设置在电极组件主体与盖板之间并具有刚性;以及多孔的缓冲片,其设置在间隔物与电极组件主体之间,并具有缓冲特性,其中缓冲片焊接到间隔物上。在储能装置中,缓冲片焊接到间隔物上,因此,缓冲片可以精确地设置,同时确保容易地组装储能装置。此外,通过设置缓冲片,可以防止出现下述现象:在对储能装置施加冲击时,电极组件受到外部端子的位于壳体内部的端部部分和外部端子的连接结构(在下文中,称为“外部端子等”)的压缩,因而发生内部短路。间隔物和缓冲片均优选含有聚丙烯。利用这种构造,间隔物和缓冲片可以相对容易地彼此焊接。因此,可以抑制储能装置的制造成本的增加。电极组件主体可以通过层叠多个板状的正电极板、多个隔板和多个负电极板形成。在通过层叠多个板状(片状)的正电极板、多个隔板和多个负电极板形成的电极板中,隔板、负电极板或正电极板的一部分易于因冲击而容易在位置上移位。因此,可以在层叠电极组件中更明显地获得通过缓冲片防止内部短路的效果。壳体可以具有盒子形状,其中各个面具有矩形形状。与使用柔性壳体的情况相比,在使用盒形壳体的情况下,壳体牢固地保持用于将电极组件连接至外部端子的结构。当使用盒形壳体时,电极组件容易因冲击而易于受到外部端子等的压缩,因此可以更明显地获得通过缓冲片防止内部短路的效果。缓冲片可以设置成使得在电极组件主体的层叠方向上观察时,缓冲片与接片不重叠。当缓冲片被设置成使得缓冲片与接片不重叠时,缓冲片小并且易于在位置上移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缓冲片焊接到间隔物上而能够以更高的精度设置缓冲片的效果变得更加明显。间隔物和缓冲片可以在设置接片的位置具有切口。在间隔物和缓冲片具有切口的情况下,除非将缓冲片焊接到间隔物上,否则缓冲片会发生扭曲,使得缓冲片易于不精确地定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缓冲片焊接到间隔物上,精确地设置缓冲片的效果变得更加明显。在下文中,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储能装置。在该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锂离子二次电池。然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储能装置可以是除锂离子二次电池之外的一次电池或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并且可以是诸如电容器的电解质电池。储能装置包括:电极组件4,其包括通过层叠正电极板、隔板和负电极板形成的电极组件主体1以及分别从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延伸的接片(正电极接片2和负电极接片3);以及壳体7,其包括容纳电极组件4的壳体主体5和封闭壳体主体5的盖板6。储能装置包括:外部端子8,其固定在盖板6上并且与负电极接片3电连接;具有刚性的间隔物9,其设置在电极组件主体1与盖板6之间;以及具有缓冲特性的多孔的缓冲片10,其设置在间隔物9与电极组件主体1之间。间隔物9具有比缓冲片10高的刚性。缓冲片10具有比间隔物9高的缓冲特性。在储能装置中,缓冲片10焊接到间隔物9上。储能装置被构造成使得电解质溶液与电极组件4一起密封在壳体7中。在储能装置的内部,电极组件4浸在电解质溶液中。储能装置还可包括:缠绕在电极组件主体1上的绝缘片;设置在壳体主体5的底部与电极组件主体1之间的附加缓冲片等。通过将多个正电极板、多个隔板和多个负电极板层叠在一起而形成电极组件主体1。也就是说,储能装置的电极组件4是层叠型电极组件。更具体地,通过将分别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多个正电极板和多个负电极板层叠成交替地设置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并在正电极板与负电极板之间插入隔板来形成电极组件主体1。正电极板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箔状或片状的正电极集电器以及层叠在正电极集电器的两个表面上的正极活性材料层。作为用于形成正电极板的正电极集电器的材料,使用诸如铝、铜、铁或镍等金属材料或这些金属材料的合金。在这些金属材料中,从导电性和成本之间取得平衡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用铝、铝合金、铜和铜合金,并且更优选使用铝和铝合金。此外,作为正电极集电器的形状,正电极集电器可以由箔、气相沉积膜等形成。从成本的观点来看,正电极集电器可以由箔形成。也就是说,正电极集电器可以优选由铝箔形成。作为铝或铝合金,可以列举JIS-H4000(2014)中规定的A1085P、A3003P等。正电极板的正极活性材料层是由包含正极活性材料的所谓复合材料制成的多孔层。形成正极活性材料层的复合材料在必要时包含任意组分,例如导电剂、粘结剂(粘合剂)、增稠剂、填料等。作为正极活性材料,例如,可以举出由LixMOy(M表示至少一种过渡金属)表示的复合氧化物(LixCoO2、Lix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储能装置,其包括:电极组件,其具有通过层叠正电极板、隔板和负电极板形成的电极组件主体以及从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延伸的接片;壳体,其由其中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壳体主体和封闭所述壳体主体的盖板构成;外部端子,其固定在所述盖板上并与所述接片电连接;间隔物,其设置在所述电极组件主体与所述盖板之间,所述间隔物具有刚性;以及多孔的缓冲片,其设置在所述间隔物与所述电极组件主体之间,所述缓冲片具有缓冲特性,其中所述缓冲片焊接到所述间隔物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1.30 JP 2017-0138571.一种储能装置,其包括:电极组件,其具有通过层叠正电极板、隔板和负电极板形成的电极组件主体以及从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延伸的接片;壳体,其由其中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壳体主体和封闭所述壳体主体的盖板构成;外部端子,其固定在所述盖板上并与所述接片电连接;间隔物,其设置在所述电极组件主体与所述盖板之间,所述间隔物具有刚性;以及多孔的缓冲片,其设置在所述间隔物与所述电极组件主体之间,所述缓冲片具有缓冲特性,其中所述缓冲片焊接到所述间隔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榎本由纪夫川手健治
申请(专利权)人: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