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限位的三维隔震/隔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36100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3 03: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限位的三维隔震/隔振装置,由上顶板(1)、竖向弹性件(2)、带凹坑的上板(3)、带凹坑的下板(4)、球形滚动件(5)、上水平限位板(6)、下水平限位板(7)、竖向抗拉件(8)及柔性限位装置(9)组成,上顶板(1)承载上部结构,下部通过竖向弹性件(2)连接带凹坑的上板(3),球形滚动件(5)设置在带凹坑的上板(3)与带弧形凹坑的下板(4)之间的凹坑内,带凹坑的下板(4)下部连接支撑结构,四周设有内侧对应上顶板(1)、带凹坑的上板(3)的位置分别设置柔性限位装置(9)的竖向抗拉件(8),上、下水平限位板(6,7)分别与上顶板(1)、带凹坑的上板(3)相连。

A three-dimensional isolation / isolation device with lim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限位的三维隔震/隔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结构隔震/隔振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带限位的三维隔震/隔振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区,随着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日趋广泛,隔震/隔振技术应用越来越多。隔震/隔振技术通过增设隔震/隔振装置,延长结构体系振动周期,有效减小振动输入能量,结构的振动响应降低明显。限于装置的性能,目前的隔震/隔振装置,大多仅能进行水平方向的隔震/振,对于竖向振动或地震难以有效控制,同时现在虽有少量三维隔震/隔振装置,但对水平及竖向大变形缺乏有效、合理的限位,限制了隔震/隔振技术的应用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限位的三维隔震/振装置,通过合理构造实现水平双向与竖向的同时隔振,水平隔振通过带弧形凹坑的上板与带弧形凹坑的下板之间的球形滚动件实现,竖向隔振通过竖向弹性件的竖向变形实现,同时通过水平限位板、竖向抗拉件及柔性限位装置避免了大变形,以提高三维隔震/振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限位的三维隔震/隔振装置,由上顶板(1)、竖向弹性件(2)、带凹坑的上板(3)、带凹坑的下板(4)、球形滚动件(5)、水平限位板、竖向抗拉件(8)、以及柔性限位装置(9)组成,所述上顶板(1)承载上部结构,上顶板(1)下部通过竖向弹性件(2)连接于带凹坑的上板(3),球形滚动件(5)设置在带凹坑的上板(3)与带弧形凹坑的下板(4)之间的凹坑内,带凹坑的下板(4)下部连接于支撑结构,所述的带凹坑的下板(4)四周设有竖向抗拉件(8),竖向抗拉件(8)内侧分别对应上顶板(1)、带凹坑的上板(3)的位置设置柔性限位装置(9)。优选地,所述水平限位板包括上水平限位板(6)以及下水平限位板(7),所述上水平限位板(6)与下水平限位板(7)分别与上顶板(1)、带凹坑的上板(3)相连。优选地,所述带限位的三维隔震/隔振装置的上顶板(1)及带凹坑的下板(4)分别与上部结构、隔震/隔振装置支撑构件相连,所述上水平限位板(6)、下水平限位板(7)及竖向抗拉件(8)的安装在隔震/隔振装置主体安装完成后进行。优选地,所述竖向弹性件(2)为聚氨酯高分子材料竖向弹性件、螺旋弹簧或蝶形弹簧。优选地,所述上顶板(1),带凹坑的上板(3)、带凹坑的下板(4)、竖向抗拉件(8)、上水平限位板(6)以及下水平限位板(7)均采用高强钢材。优选地,所述带凹坑的上板(3)与带凹坑的下板(4)的凹坑侧相对布置,所述球形滚动件(5)分布于凹坑(10)中心。优选地,所述凹坑(10)为弧形。优选地,所述柔性限位装置(9)为聚氨酯高分子材料柔性限位装置。优选地,所述柔性限位装置(9)变形能力不小于25m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合理构造提出了一种带限位的三维隔震/振装置,该装置可实现水平双向与竖向的同时隔振,水平隔振通过带弧形凹坑的上板与带弧形凹坑的下板之间的球形滚动件实现,竖向隔振通过竖向弹性件的竖向变形实现;同时通过水平限位板、竖向抗拉件及柔性限位装置避免了大变形,提高了三维隔震/振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该抗拉装置构造简单,取材容易,加工方便,一旦安装完成可实现免维护,具有较大的工程实用价值。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本专利技术的目标及特征考虑到如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将更加明显,附图中:附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带限位的三维隔震/隔振装置示意图;附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三维隔震/振装置俯视图;附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三维隔震/隔振装置的带弧形凹坑的上板(或下板)示意图。图中,1-上顶板、2-竖向弹性件、3-带凹坑的上板、4-带凹坑的下板、5-球形滚动件、6-上水平限位板、7-下水平限位板、8-竖向抗拉件、9-柔性限位装置、10-凹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并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参考图1-3,如图1-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带限位的三维隔震/隔振装置包括:上顶板1、竖向弹性件2、带凹坑的上板3、带凹坑的下板4、球形滚动件5、上水平限位板6、下水平限位板7、竖向抗拉件8、和柔性限位装置9。采用的凹坑10为弧形凹坑,从而与球形滚动件5适配;上顶板1承载上部结构(例如需要隔振的结构),上顶板1下部通过竖向弹性件2连接于带凹坑的上板3,例如上顶板1、竖向弹性件2以及上板3可以通过焊接、螺栓连接等方式来固定;球形滚动件5位于带凹坑的上板3与带凹坑的下板4之间的凹坑内,带凹坑的下板4下部设置于支撑结构上例如需要隔振的平台上,上水平限位板6与下水平限位板7分别于上顶板1、带凹坑的上板3相连,例如可以通过焊接、螺栓等连接;所述的带凹坑的下板4四周设有竖向抗拉件8(例如可以通过焊接、螺栓连接),竖向抗拉件8内侧在分别对应上顶板1、带凹坑的上板3位置处设有柔性限位装置9。实际使用中,三维隔震/振装置的上顶板1及带凹坑的下板4分别与上部结构、隔震/振装置支撑构件相连,水平限位板6、7及竖向抗拉件8的安装应在隔震/振装置主体安装完成后进行。实际工作中,隔震/振装置通过带凹坑的上板3、球形滚动件5、带凹坑的下板4实现水平隔震/振,也即,通过球形滚动件5在凹坑10中进行水平方向的滚动实现水平隔振;通过竖向弹性件2实现竖向隔震/振,同时通过上水平限位板6、下水平限位板7保证装置的竖向弹性件2不发生水平变形,通过竖向抗拉件8及柔性限位装置9实现隔震/振装置的竖向及水平向限位,保证大变形下的隔震/振性能。本实施例中,竖向弹性件2采用聚氨酯高分子材料、螺旋弹簧或蝶形弹簧,具体可以根据所应用的对象例如支撑结构或平台来选择适当的竖向弹性件2,以满足隔振的需求。当然也可以采用本领域熟知的其他弹性材料。本实施例中,板件(包括上顶板1,带凹坑的上板3、带凹坑的下板4)、抗拉件(包括竖向抗拉件8)及限位板(包括上水平限位板6、下水平限位板7)件可以均采用高强钢材。本实施例中,带凹坑的上板3与带凹坑的下板4,带有凹坑10的一侧相对布置,球形滚动件5分布于凹坑10的中心。本实施例中,柔性限位装置9可采用聚氨酯高分子材料。当然也可以采用本领域熟知的其他柔性材料。本实施例重,柔性限位装置9变形能力不小于25mm,以适应基本的抗震/抗振要求。以上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原理;同时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限位的三维隔震/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上顶板(1)、竖向弹性件(2)、带凹坑的上板(3)、带凹坑的下板(4)、球形滚动件(5)、水平限位板、竖向抗拉件(8)以及柔性限位装置(9)组成,所述上顶板(1)承载上部结构,上顶板(1)下部通过竖向弹性件(2)连接于带凹坑的上板(3),球形滚动件(5)设置在带凹坑的上板(3)与带弧形凹坑的下板(4)之间的凹坑内,带凹坑的下板(4)下部连接于支撑结构,所述的带凹坑的下板(4)四周设有竖向抗拉件(8),竖向抗拉件(8)内侧分别对应上顶板(1)、带凹坑的上板(3)的位置设置柔性限位装置(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限位的三维隔震/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上顶板(1)、竖向弹性件(2)、带凹坑的上板(3)、带凹坑的下板(4)、球形滚动件(5)、水平限位板、竖向抗拉件(8)以及柔性限位装置(9)组成,所述上顶板(1)承载上部结构,上顶板(1)下部通过竖向弹性件(2)连接于带凹坑的上板(3),球形滚动件(5)设置在带凹坑的上板(3)与带弧形凹坑的下板(4)之间的凹坑内,带凹坑的下板(4)下部连接于支撑结构,所述的带凹坑的下板(4)四周设有竖向抗拉件(8),竖向抗拉件(8)内侧分别对应上顶板(1)、带凹坑的上板(3)的位置设置柔性限位装置(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限位的三维隔震/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限位板包括上水平限位板(6)以及下水平限位板(7),所述上水平限位板(6)与下水平限位板(7)分别与上顶板(1)、带凹坑的上板(3)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限位的三维隔震/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限位的三维隔震/隔振装置的上顶板(1)及带凹坑的下板(4)分别与上部结构、隔震/隔振装置支撑构件相连,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仰强王宁赵兴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