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结构硅外延片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332029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层结构硅外延片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基座上预先沉积致密的多晶硅、调控磷烷气体占比、主工艺氢气流量、基座转速、Slit氢气流量等综合条件,实现了对硅外延层电阻率以及均匀性的控制,片内的不均匀性从超过2.0%的水平,提高至低于0.8%;同时通过设计缓冲层生长工艺,实现了对第二层硅外延层的纵向电阻率爬升速率的改善,保证了硅外延层的有效厚度满足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层结构硅外延片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外延材料的制备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双层结构硅外延片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传统的肖特基二极管、快恢复二极管等管芯以击穿电压、正向导通电压、抗静电干扰能力(ESD)等为主要评估参数,采用的硅外延材料通常为单层硅外延片,由硅衬底层与硅外延层两部分组成。作为实现关键电学特性的基底材料,硅衬底层与硅外延层之间存在一定的掺杂比例,即低电阻率的硅衬底层和高电阻率的硅外延层。但是对于这种肖特基二极管、快恢复二极管来说,击穿电压和正向导通电压范围也是一对矛盾的电参数。为了提高击穿电压,通常采用提高硅外延层电阻率的方法,但是这同时也会导致管芯的正向导通电压、抗静电干扰能力的严重下降。而若降低硅外延层电阻率,又带来管芯击穿电压不够的问题。因此采用单层硅外延片用于肖特基二极管、快恢复二极管本身存在固有设计缺陷。目前新型肖特基二极管、快恢复二极管采用双层外延结构可以改善这一问题,能在保证击穿电压的前提下改善正向导通特性。但是从外延参数设计看,双层外延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硅外延层的电阻率差异普遍达到10倍甚至100倍,层间界面掺杂流量的有效管控直接决定了双层硅外延层的电阻率稳定性、均匀性,成为该产品工艺技术的关键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肖特基二极管、快恢复二极管等分立器件所用双层硅外延片受到第一层和第二层硅外延层间电阻率设计指标差距较大,造成片内电阻率一致性难以控制,层间电阻率爬升较为缓慢的问题,研发一种双层结构硅外延片的制备方法,以改善片内电阻率分布的一致性和层间电阻率爬升速率。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层结构硅外延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反应腔体内通入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流量设定为18~20L/min,在高温下对反应腔体的石墨基座上残余沉积物质进行刻蚀,反应温度设定为1160~1180℃,刻蚀时间设定为1.0~1.5min。(2)、将主工艺氢气流量设定为75~80L/min,携带气态三氯氢硅进入反应腔体,三氯氢硅流量设定为13.5~14.0L/min,沉积时间设定为20~30sec,将基座表面沉积一层无掺杂的致密多晶硅。(3)、向反应腔体内圆盘式基座上装入硅衬底片,硅衬底片直径为150~200mm,升温至1130~1160℃。(4)、通入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流量设定为0.5~2.0L/min,对硅衬底片表面进行抛光,抛光时间设定为1~2min,随后将温度降低至1100~1125℃。(5)、通入主工艺氢气对反应腔体进行吹扫,主工艺氢气流量为75~90L/min,吹扫时间设定为25~30sec,将杂质排除出反应腔体。(6)、进行第一层硅外延层生长,将主工艺氢气流量设定为75~85L/min,携带气态三氯氢硅进入反应腔体,三氯氢硅流量设定为6~10L/min,基座下部通入与主工艺氢气流动方向相反的Slit氢气,阻挡基座边缘生长原料的快速下落,Slit氢气流量设定为18~24L/min,生长速率设定为3.6~4.0μm/min,生长时间设定为43~50sec,基座转速设定为32~36r/min,磷烷气体与氢气组成的混合气通入反应腔体,作为硅外延层的掺杂剂,流量设定为270~290sccm,磷烷气体在混合气中的流量占比设定为47%~49%。(7)、通入大流量的主工艺氢气对反应腔体进行吹扫,主工艺氢气流量设定为90L/min,吹扫时间设定为20~30sec。(8)、将主工艺氢气流量设定为75~85L/min,携带气态三氯氢硅进入反应腔体,进行缓冲层的生长,三氯氢硅流量设定为10~14L/min,基座下部通入与主工艺氢气流动方向相反的Slit氢气,阻挡基座边缘生长原料的快速下落,Slit氢气流量设定为18~24L/min,生长速率设定为4.0~6.0μm/min,生长时间设定为6~12sec,基座转速设定为32~36r/min。(9)、进行第二层硅外延层的生长,将主工艺氢气流量设定为75~85L/min,携带气态三氯氢硅进入反应腔体,三氯氢硅流量设定为10~14L/min,基座下部通入与主工艺氢气流动方向相反的Slit氢气,阻挡基座边缘生长原料的快速下落,Slit氢气流量设定为18~24L/min,生长速率设定为5.0~6.0μm/min,生长时间设定为65~80sec,基座转速设定为32~36r/min,磷烷气体与氢气组成的混合气通入反应腔体,作为硅外延层的掺杂剂,流量设定为27~29sccm,磷烷气体在混合气中的流量占比设定为47%~49%。(10)、第二层硅外延层生长完成后开始降温,待硅外延片温度降低至60℃后从基座上取出。本专利技术所述硅衬底片电阻率为0.001~0.004Ω·cm。本专利技术所述硅外延片的外延层厚度、电阻率指标均采用5点测试法,5点测试位置为中心点和四周距边缘6mm的位置,所述第一层硅外延层的厚度5点均值为2.8~3.2µm,电阻率5点均值为0.18~0.22Ω·cm,第二层硅外延层的厚度5点均值为6.9~7.1µm,电阻率5点均值为2.9~3.1Ω·c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种双层结构硅外延片的制备方法,通过在基座上预先沉积致密的多晶硅、调控磷烷气体占比、主工艺氢气流量、基座转速、Slit氢气流量等综合条件,实现了对硅外延层电阻率以及均匀性的控制,片内的不均匀性从超过2.0%的水平,提高至低于0.8%;同时通过设计缓冲层生长工艺,实现了对第二层硅外延层的纵向电阻率爬升速率的改善,保证了硅外延层的有效厚度满足设计要求。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比较例1的双层硅外延片的第二层硅外延层电阻率片内分布示意图;图2本专利技术比较例1的双层硅外延片纵向电阻率分布示意图;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双层硅外延片的第二层硅外延层电阻率片内分布示意图;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双层硅外延片纵向电阻率分布示意图;图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双层硅外延片的第二层硅外延层电阻率片内分布示意图;图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双层硅外延片纵向电阻率分布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所用的硅衬底片为直径150mm的硅衬底片,电阻率0.001~0.004Ω·cm,所制第一层硅外延层的厚度5点均值为2.8~3.2µm,第一层硅外延层的电阻率5点均值为0.18~0.22Ω·cm,第二层硅外延层的厚度5点均值为6.9~7.1µm,第二层硅外延层的电阻率5点均值为2.9~3.1Ω·cm。硅外延片的硅外延层厚度、电阻率指标均采用5点测试法,5点测试位置为中心点和四周距边缘6mm的点。比较例1(1)反应腔体内通入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流量设定为18L/min,在高温下对反应腔体的石墨基座上残余沉积物质进行刻蚀,反应温度设定为1180℃,反应时间设定为1.0min。(2)向反应腔体内圆盘式基座上装入硅衬底片,升温至1160℃。(3)通入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流量设定为0.8L/min,对硅衬底片表面进行抛光,抛光时间设定为1.0min,随后将温度降低至1125℃。(4)通入主工艺氢气对反应腔体进行吹扫,主工艺氢气流量为90L/min,吹扫时间设定为30sec,将杂质排除出反应腔体。(5)进行第一层硅外延层生长,将主工艺氢气流量设定为75L/min,携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层结构硅外延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反应腔体内通入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流量设定为18~20 L/min,在高温下对反应腔体的石墨基座上残余沉积物质进行刻蚀,反应温度设定为1160~1180℃,刻蚀时间设定为1.0~1.5 min;(2)、将主工艺氢气流量设定为75~80 L/min,携带气态三氯氢硅进入反应腔体,三氯氢硅流量设定为13.5~14.0 L/min,沉积时间设定为20~30 sec,将基座表面沉积一层无掺杂的致密多晶硅;(3)、向反应腔体内圆盘式基座上装入硅衬底片,硅衬底片直径为150~200 mm,升温至1130~1160℃;(4)、通入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流量设定为0.5~2.0 L/min,对硅衬底片表面进行抛光,抛光时间设定为1~2 min,随后将温度降低至1100~1125℃;(5)、通入主工艺氢气对反应腔体进行吹扫,主工艺氢气流量为75~90 L/min,吹扫时间设定为25~30 sec,将杂质排除出反应腔体;(6)、进行第一层硅外延层生长,将主工艺氢气流量设定为75~85 L/min,携带气态三氯氢硅进入反应腔体,三氯氢硅流量设定为6~10 L/min,基座下部通入与主工艺氢气流动方向相反的Slit氢气,阻挡基座边缘生长原料的快速下落,Slit氢气流量设定为18~24 L/min,生长速率设定为3.6~4.0 μm/min,生长时间设定为43~50 sec,基座转速设定为32~36 r/min,磷烷气体与氢气组成的混合气通入反应腔体,作为硅外延层的掺杂剂,流量设定为270~290 sccm,磷烷气体在混合气中的流量占比设定为47%~49%;(7)、通入大流量的主工艺氢气对反应腔体进行吹扫,主工艺氢气流量设定为90 L/min,吹扫时间设定为20~30 sec;(8)、将主工艺氢气流量设定为75~85 L/min,携带气态三氯氢硅进入反应腔体,进行缓冲层的生长,三氯氢硅流量设定为10~14 L/min,基座下部通入与主工艺氢气流动方向相反的Slit氢气,阻挡基座边缘生长原料的快速下落,Slit氢气流量设定为18~24 L/min,生长速率设定为4.0~6.0μm/min,生长时间设定为6~12 sec,基座转速设定为32~36 r/min;(9)、进行第二层硅外延层的生长,将主工艺氢气流量设定为75~85 L/min,携带气态三氯氢硅进入反应腔体,三氯氢硅流量设定为10~14 L/min,基座下部通入与主工艺氢气流动方向相反的Slit氢气,阻挡基座边缘生长原料的快速下落,Slit氢气流量设定为18~24 L/min,生长速率设定为5.0~6.0 μm/min,生长时间设定为65~80 sec,基座转速设定为32~36 r/min,磷烷气体与氢气组成的混合气通入反应腔体,作为硅外延层的掺杂剂,流量设定为27~29 sccm,磷烷气体在混合气中的流量占比设定为47%~49%;(10)、第二层硅外延层生长完成后开始降温,待硅外延片温度降低至60℃后从基座上取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结构硅外延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反应腔体内通入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流量设定为18~20L/min,在高温下对反应腔体的石墨基座上残余沉积物质进行刻蚀,反应温度设定为1160~1180℃,刻蚀时间设定为1.0~1.5min;(2)、将主工艺氢气流量设定为75~80L/min,携带气态三氯氢硅进入反应腔体,三氯氢硅流量设定为13.5~14.0L/min,沉积时间设定为20~30sec,将基座表面沉积一层无掺杂的致密多晶硅;(3)、向反应腔体内圆盘式基座上装入硅衬底片,硅衬底片直径为150~200mm,升温至1130~1160℃;(4)、通入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流量设定为0.5~2.0L/min,对硅衬底片表面进行抛光,抛光时间设定为1~2min,随后将温度降低至1100~1125℃;(5)、通入主工艺氢气对反应腔体进行吹扫,主工艺氢气流量为75~90L/min,吹扫时间设定为25~30sec,将杂质排除出反应腔体;(6)、进行第一层硅外延层生长,将主工艺氢气流量设定为75~85L/min,携带气态三氯氢硅进入反应腔体,三氯氢硅流量设定为6~10L/min,基座下部通入与主工艺氢气流动方向相反的Slit氢气,阻挡基座边缘生长原料的快速下落,Slit氢气流量设定为18~24L/min,生长速率设定为3.6~4.0μm/min,生长时间设定为43~50sec,基座转速设定为32~36r/min,磷烷气体与氢气组成的混合气通入反应腔体,作为硅外延层的掺杂剂,流量设定为270~290sccm,磷烷气体在混合气中的流量占比设定为47%~49%;(7)、通入大流量的主工艺氢气对反应腔体进行吹扫,主工艺氢气流量设定为90L/min,吹扫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幸李明达王楠赵扬李普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