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盖后横梁总成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15273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6 15: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包括顶盖后横梁内板与顶盖后横梁外板,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的四周环绕设有若干第一焊接点,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的四周环绕设有若干第二焊接点,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通过所述第一焊接点与所述第二焊接点焊接以形成一梁状结构,且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两者间形成一中空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顶盖后横梁总成既满足了整车后部模态的需要,也增加了顶盖后横梁的刚度,解决了由于尾门过重而承载强度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顶盖后横梁总成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汽车成为人们日常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同时人们对汽车的各方面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顶盖后横梁是车身上重要的部件之一,是车身顶盖的承载件,通过搭接焊接与车身顶盖成为一体,需要有强度高、刚性好的特点,以增加顶盖的刚度,从而增加顶盖的抗压能力。现有技术当中,汽车顶盖后横梁为单体形式,从而导致整车后部的模态不足,同时由于尾门过重,顶盖后横梁强度不够,从而导致顶盖后横梁强度不足以适应尾门所施加的压力。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当中的顶盖后横梁强度不足的问题。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包括顶盖后横梁内板与顶盖后横梁外板,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的四周环绕设有若干第一焊接点,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的四周环绕设有若干第二焊接点,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通过所述第一焊接点与所述第二焊接点焊接以形成一梁状结构,且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两者间形成一中空空间。上述顶盖后横梁总成,通过将单体式的顶盖后横梁设计为顶盖后横梁内板与顶盖后横梁外板进行焊接成为一体的形式,两者通过设计焊接点进行焊接连接,使两者连接成为一体时,顶盖后横梁内板与顶盖后横梁外板之间形成一中空空间的横梁式结构,既满足了整车后部模态的需要,也增加了顶盖后横梁的刚度,适应了尾门过重的承载问题。进一步地,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的横截面均呈折线形。进一步地,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均为左右对称结构。进一步地,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上设有若干焊接过孔,所述焊接过孔以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的横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上设有两个定位孔,所述两个定位孔以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的横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且所述定位孔位于所述焊接过孔的下方。进一步地,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上设有若干第一减重孔,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上设有若干第二减重孔。进一步地,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上设有第一翻边,部分所述第一焊接点位于所述第一翻边上,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上设有第二翻边,部分所述第二焊接点位于所述第二翻边上。进一步地,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的长度大于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的长度,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的一侧的中部往相对一侧的方向凹陷形成一缺口。一种汽车,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顶盖后横梁总成。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顶盖后横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中的顶盖后横梁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A-A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顶盖后横梁内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顶盖后横梁外板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至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包括顶盖后横梁内板10与顶盖后横梁外板20。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10的四周环绕设有若干第一焊接点11,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20的四周环绕设有若干第二焊接点21,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10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20通过所述第一焊接点11与所述第二焊接点21焊接成为一体,而不是单体式顶盖后横梁的结构形式,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10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20通过所述第一焊接点11与所述第二焊接点21焊接成为一个梁状结构,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10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20两者间形成一中空空间。增加顶盖后横梁强度的同时,又满足整车后部模态的需求。其中:顶盖后横梁内板10的横截面呈折线形,由多段连续的两两之间互成锐角的线段连接构成。顶盖后横梁内板10为左右对称结构,顶盖后横梁内板10上设有第一翻边12,部分所述第一焊接点11位于所述第一翻边12上。其中顶盖后横梁内板10的一侧边上设有所述第一翻边12,与该侧边相对的另一侧边上设有第三翻边13,第一翻边12与第三翻边13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三翻边13由顶盖后横梁内板10的一侧的朝向顶盖后横梁外板20的方向延伸形成。顶盖后横梁内板10上设有若干第一减重孔14,通过设置第一减重孔14,以减轻顶盖后横梁总成整体的重量,从而降低整车的能耗。此外,顶盖后横梁内板10的两端还各设有两个第一安装孔15,两个第一安装孔15竖向设置,通过设置第一安装孔15与车体进行连接。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20的横截面为呈折线形,由多段连续的两两之间互成锐角的线段连接构成。且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20为左右对称结构。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20上设有第二翻边22,部分所述第二焊接点21位于所述第二翻边22上。第二翻边22由顶盖后横梁外板20的一侧边往水平方向延伸形成,在具体焊接时,第二翻边22与顶盖后横梁内板10的第一翻边12进行搭接,从而第二翻边22上的第二焊接点21与第一翻边12上的第一焊接点11进行焊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20的长度大于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10的长度,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20的一侧的中部往相对一侧的方向凹陷形成一缺口23。具体地,未设有第二翻边22的顶盖后横梁外板20的一侧形成上述的缺口23。顶盖后横梁外板20在与顶盖后横梁内板10进行搭接焊接时,顶盖后横梁内板10的一部分遮挡住缺口23。此外,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20上设有若干焊接过孔24,所述焊接过孔24以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20的横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20的两端,通过设置焊接过孔24以深入焊枪进行焊接。顶盖后横梁外板20上还设有两个定位孔25,所述两个定位孔25以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20的横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且所述定位孔25位于所述焊接过孔24的下方,通过设置两个定位孔25,便于将顶盖后横梁外板20定位到顶盖后横梁内板10上进行焊接。进一步地,为了降低整车的能耗,在顶盖后横梁外板20上设有若干第二减重孔26。在本身实施例中,若干第二减重孔26以顶盖后横梁外板20的横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上述顶盖后横梁总成,通过将单体式的顶盖后横梁设计为顶盖后横梁内板与顶盖后横梁外板进行焊接成为一体的形式,两者通过设计焊接点进行焊接连接,使两者连接成为一体时,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后横梁内板与顶盖后横梁外板,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的四周环绕设有若干第一焊接点,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的四周环绕设有若干第二焊接点,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通过所述第一焊接点与所述第二焊接点焊接以形成一梁状结构,且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两者间形成一中空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后横梁内板与顶盖后横梁外板,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的四周环绕设有若干第一焊接点,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的四周环绕设有若干第二焊接点,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通过所述第一焊接点与所述第二焊接点焊接以形成一梁状结构,且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两者间形成一中空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的横截面均呈折线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均为左右对称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上设有若干焊接过孔,所述焊接过孔以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的横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于所述顶盖后横梁外板的两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安华王亮邬云峰何伟力尹伟
申请(专利权)人:江铃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