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负荷下换档的多档倒顺车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9332 阅读:2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在负荷下换档的多档倒顺车变速器(1)。为了在一种多档倒顺车变速器(1)中获得一种紧凑的结构形式尤其是轴向尺寸小的结构,在每一根中间轴上装唯一的一个换档离合器(19、20、21、29、31和41)、一个惰轮和多至两个固定齿轮(37和38)。倒顺车变速器的齿轮构成一个主动齿轮组(12)、一个分动器齿轮组(35)和一个从动齿轮系(34)。为了除主动齿轮组(12)的传动比外还要实现涉及另一个换档离合器的不同的传动比,除了主动齿轮组(12)外还设置一条独立的传动链,它由固定齿轮(9)和一个带换档离合器(21)的惰轮(15)组成。在基本相同的结构中可以实现具有不同档数和不同轴距的不同的变速器方案。此倒顺车变速器(1)特别适合于在工程机械中使用。(*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在负荷下换档的多档倒顺车变速器,它有一根输入轴、一些中间轴、一些构成主动齿轮组的齿轮、装在中间轴上的一些换档离合器和惰轮,它们根据变换和换向的需要可有选择地与其中一根中间轴传扭连接、以及至少包括一个固定齿轮的从动齿轮系。在当今投入使用的工程机械中采用的变速器,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其中一类的特点是在负荷下换档的变速器前连接一个静液压传动部件。在这种变速器中,前置部件转速和扭矩的匹配通过液压的或电气液压的控制系统实现。所使用的变速器绝大多数属于另一类负荷换档变速器,它有前置式的液体动力变扭器。借助于这种传动装置,在例如作为一种工程机械的汽车工作阻力增大时,可以实现自动和无级的扭矩上升。在这里可以产生约为发动机扭矩值三倍的变速器传动扭矩。与在轿车中的情况不同,因为要通过变速器和变扭器进行工作,所以这一结果有重要意义。在轮式装载机中,例如挖斗被压入要输送的土壤中。装料被挖开并提升。为了装载,车辆倒行,挖斗进一步提升并卸载。在速度低和主动与从动之间转速差大的情况下,变扭恰好是非常有利的。变扭器可以补充一个变扭器跨接离合器。借助于这一离合器,在高转速区可以在档位内部做到显著降低油耗。在各档位的力流通过组合可液压接通的离合器来形成。这些离合器尤其是为了倒转必须可以在负荷下连接,并因而承受巨大的力。机壳的结构和变速器轴的排列必须专门适应一种应用情况。倒顺车变速器典型的应用情况是在自动倾卸车、轮式装载车、挖掘机和铲车中的使用,但也使用于在公路上作业的汽车中,例如汽车起重机。根据汽车的类型需要在变速器输入的输出轴之间有一定的轴线错移。若例如万向节轴的衍射角必须保持得较小时,那么就应有大的轴间距。在这种情况下,倒顺车变速器还额外地承担分动器的作用。在铲车中,倒顺车变速器只有一根输出轴。由于空间关系,要求较小的轴间距。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至少一个取决于发动机转速传动的辅助传动装置,例如用于工程机械的液压系统。在辅助传动装置的传动线路中还设有一个润滑油泵和换档泵,它同样取决于发动机转速地工作。由于汽车的结构型式不同,所以倒顺车变速器必须满足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别。由DE-A1129838已知一种倒顺车变换器,它的特点是轴向的结构尺寸小。在主动轴上装有一个固定齿轮,它与在倒转轴和中间轴上的固定齿轮持续啮合。全部惰轮位于变速器的一侧,它们互相持续地啮合。在惰轮与固定轮之间总是设有一个摩擦离合器。在这种已知的倒顺车变速器中,摩擦离合器的结构,尤其是摩擦片组的排列、惰轮在中间轴上的支承以及中间轴本身在惰轮所在端的间接支承,都设计得比较复杂。由DE-A2535700已知一种倒顺车变速器,其中,摩擦离合器设计为两脚离合器。在这种变速器中可以实现较多的档数,但是沿轴向需要大的结构空间,因为在一根中间轴上要布置多至四个齿轮和一个两脚离合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创造一种可在负荷下换档的倒顺车变速器,它在轴向结构尺寸小的情况下,在传动比、可能的档数以及要求的轴间距等方面,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采取以下措施达到在每一根中间轴上装唯一的一个换档离合器;一个固定齿轮和与之处于持续啮合状态的惰轮构成主动齿轮组,另一个固定齿轮与一个惰轮构成一个与主动齿轮组分离的传动链;装在中间轴上的一个固定齿轮与两个惰轮持续啮合并构成一个从动齿轮系;以及,中间轴通过固定齿轮和一个构成分动器齿轮组的惰轮互相连接起来。所建议的这一方案在许多方面带来优点为每根中间轴设唯一的一个换档离合器。因此,甚至在一种六档的倒顺车变速器中也能获得一种沿轴向较短的结构形式。鉴于中间轴的结构长度短,所以它们的挠度小。它们的两端可以毫无困难地支承在变速器壳内的滚动轴承中。所使用的惰轮各与唯一的一个齿轮啮合;它们不是用作中介齿轮。由于轴距为常数,所以前进和后退的换向离合器之间主动齿轮组的传动比可以不变。为了还提供一种可能性,即涉及另一个换向和/或变速离合器地实现不同的传动比,在此输入轴上设另一个固定齿轮。此固定齿轮与一个惰轮处于持续地啮合连接状态,为此惰轮配设已提及的换档离合器。因此与主动齿轮组输入齿轮的齿数无关,可以实现不同的传动比。由从属权利要求2至5可知有利的结构性设计。本专利技术其他重要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优点,可从以下对一种可在负荷下换档的倒顺车变速器多种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图表示了一种可在负荷下换挡的倒顺车变速器1的传动示意图。所涉及的是一种具有最多六个前进档的三个倒车档的倒顺车速变器。示意表示的发动机2驱动倒顺序变速器的输入轴3。输入轴3与液体动力变扭器5的泵轮4传扭连接。此液体动力变扭器5的涡轮6将传动率传给空心轴7,此空心轴7与输入轴3同心。液体动力变扭器5通过一个导向轮8配齐,导向轮8通过一个自由轮机构支承。在空心轴7上传扭地装有一个固定齿轮11,它构成主动齿轮组12的输入齿轮。属于此主动齿轮组12的还有惰轮13和14。固定齿轮11与这些惰轮13和14持续地啮合。惰轮13和14分别支承在一根中间轴16和17上。为惰轮13配设有一个换档离合器19,为惰轮14配设一个换档离合器20。在空心轴7上还传扭地装有另一个固定齿轮9,它与惰轮15持续啮合。惰轮15支承在中间轴18上。为它配设一个换档离合器21。通过这两个固定齿轮11和9,除主动动齿轮组12外,还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由固定齿轮9和惰轮15组成的传动链。在轴距为常数的情况下,在换挡离合器19和换档离合器20之间主动齿轮组12内的传动比可以保持不变。此独立的传动链展现了这样的可能性,即,涉及换档离合器21地提供不同的传动比,这些传动比与主动齿轮组12的传动比无关。因此为了传动换档离合器20,与主动齿轮组12的固定齿轮11齿数无关。在换档离合器19闭合时,惰轮13与中间轴16传扭连接。当操纵换档离合器20时,惰轮14在中间轴17上耦合。若换档离合器21被闭合,则在惰轮15和中间轴18之间构成传扭连接。换档离合器19、20和21允许倒顺序车变速器1输出轴22的旋转方向相反。出自于这一原因,换档离合器19、20和21还称为换向离合器。除了中间轴16、17和18以及输出轴22以外,此倒顺车变速器还有另一些中间轴23、24和25。在中间轴16上除惰轮13外还装有一个固定齿轮26。固定齿轮26与中间轴24的一个固定齿轮27持续啮合。固定齿轮27可以承担中介齿轮的作用。在中间轴25上支承有一个惰轮28,它与中间轴24的固定齿轮27啮合。为惰轮28配设一个换档离合器29,惰轮28可通过它与中间轴25传扭连接。在中间轴24上可旋转地支承着一个惰轮30。此惰轮30可借助于另一个换档离合器31与固定齿轮27传扭连接。在换档离合器31闭合时,传动功率径惰轮30传入中间轴25的固定齿轮32。在倒车车变速器的输出轴22上装有一个固定齿轮33,它与中间轴25的固定齿轮32处于持续的传动连接状态。惰轮30和固定齿轮32和33构成了一个从动齿轮系34。固定齿轮26、27和惰轮28算作分动器齿轮组35,这一分动器齿轮组35通过中间轴17的另一个固定齿轮36、中间轴18的两个固定齿轮37和38以及中间轴23的一个固定齿轮39配齐。在中间轴23上有一个惰轮40,它可通过换档离合器41与中间轴23传扭连接。惰轮40与固定齿轮32持续啮合,这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可在负荷下换档的多档倒顺车减速器(1),有至少一根输入轴(3、7)和一些中间轴(16,17、18、23、24和25)和齿轮(11、13和14),齿轮(11、13和14)构成主动齿轮组(12),以及有在中间轴上所设的换档离合器(19、20、21、29、31和41)和惰轮(13、14、15),惰轮根据变速和换向的需要可有选择地与其中一根中间轴传扭连接,以及有至少包括一个固定齿轮(32)的从动齿轮系(34),其特征为:在每一根中间轴(16、17、18、23、24和25)上装唯一的一个换档离合器(19、20、21、29、31和41);一个固定齿轮(11)和与之处于持续啮合状态的惰轮(13、14)构成主动齿轮组(12),另一个固定齿轮(9)与一个惰轮(15)构成一个与主动齿轮组(12)分离的传动链;装在中间轴(25)上的一个固定齿轮(32)与两个惰轮(30、40)持续啮合并构成一个从动齿轮系(34);以及,中间轴(16,17、18、23、24和25)通过构成分动器齿轮组(35)的固定齿轮(26、27、36、37、38和39)和一个惰轮(28)互相连接起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沃尔夫冈雷贝霍兹弗里茨莱伯
申请(专利权)人: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