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2D平面影像/3D立体影像显示画面的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086545 阅读:2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切换2D平面影像/3D立体影像显示画面的显示装置,其包含一平面显示器以及一视差屏障面板设于该平面显示器的一显示面,其中该视差屏障面板包含一栅栏图案,其包含一第一电变色材料层以及一第二电变色材料层,且于一2D平面影像显示状态时,该栅栏图案、该第一电变色材料层与该第二电变色材料层均为透明,而于一3D立体影像显示状态时,该栅栏图案为一不透光图案,且该第一电变色材料层具有一第一颜色,该第二电变色材料层具有一第二颜色。(*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显示装置,特别是一种切换2D平面影像/3D立体影像的显示 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提供更逼真自然的显示效果,显示技术的发展由提供大型的高画质画 面,进而追求提供兼具视觉享受及临场感的三维空间立体影像显示(3-dimensional stereoscopic display,以下简称3D立体影像显示)效果。 早期的3D立体影像显示技术大多利用画面分割的概念,将影像画面分割成左眼 信号和右眼信号,再由3D立体影像显示器将信号分别传送至左眼和右眼,最后经由人脑将 两信号合成后产生立体感。例如,立体电影的放映是让使用者配戴左、右眼分置一片红色镜 片以及一片蓝色镜片的特制眼镜,令观赏者的左、右眼看到不同的影像。然而这种3D立体 影像显示的方法不仅需要配戴特制眼镜,观赏者所看到的画面色彩会因红蓝二色的镜片的 滤色效果,无法精准地呈现画面的原色。 在现有显示技术的限制下,研发不须配戴特制眼镜、忠实呈现画面原色而且可以 观赏3D立体影像显示的裸眼式3D立体影像显示装置,已被视为下一世代的显示技术的发 展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针对上述需求,提出一种切换2D平面影像/3D立体影像显示画 面的显示装置。 本技术的一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切换2D平面影像/3D立体影像显示画面的显 示装置,其包含一平面显示器以及一视差屏障面板设于平面显示器的一显示面,其中视差 屏障面板包含一透明基板、一透明导电层设于透明基板的一表面以及一栅栏图案设于该透 明导电层上,栅栏图案包含一第一电变色材料层、一第一透明电极、一第二电变色材料层以 及一第二透明电极依序堆栈于透明导电层上。 本技术的显示装置不仅兼容于目前的2D平面影像撷取、制作和显示系统,且 于显示2D平面影像时,本技术的显示装置可真实呈现画面原有的色调,而于显示3D立 体影像时,则可提供具有立体感的影像画面。附图说明图1至图5依据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所绘制的切换2D平面影像/3D立体 影像显示画面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说明书及上述的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组件。所属领域中3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理解,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样的组件。本说明书及上 述的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别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 为区别的基准。在通篇说明书及上述的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的用语, 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此外,「电性连接」一词在此是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气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电性连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该第一装置可直接 连接于该第二装置,或透过其它装置或连接手段间接地连接至该第二装置。 请参考图1至图5,这是依据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所绘制的切换2D平面影 像/3D立体影像显示画面的显示装置1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切换2D平面影像/3D 立体影像显示画面的显示装置10是包含一平面显示器12以及一视差屏障面板16设于显 示装置12的一显示面121,其中视差屏障面板16是与一开关(图未示)电性连接,透过信 号传输,视差屏障面板16可在一 2D平面影像显示状态与一 3D立体影像显示状态之间切 换。显示装置12可以是一液晶显示器(LCD)、一有机电激发光显示器(0ELD)或一等离子体 显示器(PDP),以本较佳实施例为例,平面显示器12为一液晶显示器,其包含一背光模组13 以一液晶面板14置于背光模组13的一出光面。背光模组13提供液晶面板14显示时所需 的光源,背光模组13包含用于发光的冷阴极荧光灯管或发光二极管、导光板、反射片以及 其它组件,因背光模组13的细部构件已为业界所熟知,在此不多加详述。至于液晶面板14, 其包含设有多条电路组件的一阵列基板、一彩色滤光层以及设于该阵列基板与该彩色滤光 层间的一液晶层;液晶面板14包含有复数个复数个像素,该等像素是由该阵列基板上的电 路所定义,且该彩色滤光层包含复数个对应该等像素的彩色滤光片,各该像素内的电路可 控制该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状态,并决定来自背光模组13的光源是否可以通过液晶面板14, 以构成预定的影像画面。 请参考图2及图3,其绘示视差屏障面板16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为视差屏障 面板16的俯视图。请一并参考图2及图3,视差屏障面板16包含一透明基板18、一透明导 电层20设于透明基板18的一表面181以及一栅栏图案22设于透明导电层20上,栅栏图 案22上可另设置一保护层(图未示),以保护栅栏图案22,且栅栏图案22与透明导电层20 间设有至少一绝缘材料层(图未示)。如图3所示,栅栏图案22包含一第一电变色材料层 24、一第一透明电极26、一第二电变色材料层28以及一第二透明电极30依序堆栈在透明导 电层20上,其中透明导电层20是整面覆盖于透明基板18的表面181,但不限于此,亦可以 定义为具有特定图案的透明导电层20 ;另外,第一透明电极26为一梳状电极,且第一透明 电极26包含一第一横向电极261以及复数条第一直向电极262,而第二透明电极30亦为一 梳状电极,且第二透明电极30包含一第二横向电极301以及复数条第二直向电极302,且第 一横向电极261是平行于第二横向电极301 ,但两者并未重迭,而该等第一直向电极262在 垂直方向上分别与该等第二直向电极302重迭。为简化说明栅栏图案22内各层的位置对 应关系,图3中仅绘示第一电变色材料层24、第一透明电极26、第二电变色材料层28以及 第二透明电极30,在实施本技术时,透明导电层20与第一透明电极26之间、第一透明 电极26与第二透明电极30之间、以及相邻的第一横向电极262或第二横向电极302之间 设有一绝缘材料层,不仅支撑第一横向电极262或第二横向电极302,同时还可隔绝各层之 间不当的电性连接,以避免发生短路。 如图3所示,第一电变色材料层24设于透明导电层20与第一透明电极26之间,而第二电变色材料层28是夹在第一透明电极26与第二透明电极30之间,其中透明导电 层20、第一透明电极26与第二透明电极30的材料可包含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 或其它可导电的透明导电材料;第一电变色材料层24与第二电变色材料层28则可包含聚 苯胺(polyaniline)、二氧化钛(Ti02)、氧化鸨(W0》、五氧化二铌(Nb205)、氧化镍(NiOx)或 氧化铜(CuOx),原则上第一电变色材料层24与第二电变色材料层28的材料选择必须满足 一必要条件「在未施加电压时,电变色材料必须为透明无色,而在被施予电压后,电变色 材料因电子的流出或嵌入而氧化或还原并着色为一特定的颜色,可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 因此,以本较佳实施例为例,第一电变色材料层24为一聚苯胺层,第二电变色材料层28为 一二氧化钛层。 值得注意的是,本技术的显示装置10不仅可提供常见的2D平面影像,透过信 号传输,视差屏障面板16可在一 2D平面影像显示状态与一 3D立体影像显示状态之间切 换。如图4所示,于2D平面影像显示状态32时,第一电变色材料层24与第二电变色材料 层28均未被施予电压而保持在透明的状态,因此,视差屏障面板16上的栅栏图案22为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切换2D平面影像/3D立体影像显示画面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平面显示器;以及一视差屏障面板设于该平面显示器的一显示面,该视差屏障面板包含:一透明基板;一透明导电层设于该透明基板的一表面;以及一栅栏图案设于该透明导电层上,该栅栏图案包含一第一电变色材料层、一第一透明电极、一第二电变色材料层以及一第二透明电极依序堆栈于该透明导电层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春福
申请(专利权)人: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