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底板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90102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5 00:03
提供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在车室内形成宽阔且容易装卸行李的行李室底板。前座椅(31)能够以将座椅靠背(33)向前方放倒而重叠于座垫(32)上的方式进行折叠,后座椅(39)能够以将座椅靠背(41)向前方放倒而重叠于座垫(40)上的方式进行折叠,在将前座椅(31)及后座椅(39)折叠的状态下,通过在形成于前座椅(31)的座椅靠背(33)的背面与后座椅(39)的座椅靠背(41)的背面之间的间隙上搭架行李室板(49),而能够形成从前柱(12)至后柱(14)的范围内的行李室底板(53),因此不仅能够在车室内形成宽阔的行李室底板(53)而装载大量行李,而且能够通过无中柱的宽阔的车门开口(15)容易地进行行李装卸。

Bottom Plate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的底板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下纵梁、前柱、车顶侧梁及后柱划分出供前车门及后车门配置的车门开口、且在将左右的上述下纵梁之间连接的底面板上配置有前座椅及后座椅的汽车的底板构造。
技术介绍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汽车的座椅装置:使汽车的后座椅的座垫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立起,并且将座椅靠背向前放倒而收纳于此前座垫所在的空间,由此,在车身后部构成宽阔的行李室底板。另外记载了上述汽车也可以不具有中柱而具有对于前车门及后车门共通的车门开口。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71660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上述以往的构造具有立起后的后座椅的座垫使行李室底板的车宽方向尺寸变窄的问题,而且由于在前座椅的位置处没有形成行李室底板,所以具有不仅无法搭载长尺寸的行李而且无法将对于前车门及后车门共通的宽阔的车门开口有效利用于行李装卸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在车室内形成宽阔且容易装卸行李的行李室底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通过下纵梁、前柱、车顶侧梁及后柱划分出供前车门及后车门配置的车门开口,在将左右的上述下纵梁之间连接的底面板上配置有前座椅及后座椅,上述汽车的底板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前座椅能够以将座椅靠背向前方放倒而重叠于座垫上的方式进行折叠,上述后座椅能够以将座椅靠背向前方放倒而重叠于座垫上的方式进行折叠,在将上述前座椅及上述后座椅折叠的状态下,通过在形成于上述前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背面与上述后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背面之间的间隙上搭架行李室板,而能够形成从上述前柱至上述后柱的范围内的行李室底板。另外根据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底面板从前侧朝向后侧具备第1横梁、第2横梁、第3横梁及第4横梁,上述前座椅的前后的腿部分别支承于上述第2横梁和上述第3横梁,上述后座椅的前后的腿部分别支承于上述第3横梁与第4横梁之间的第1加强部和上述第4横梁,折叠状态下的上述前座椅支承于上述第1横梁、或上述第1横梁与上述第2横梁之间的第2加强部。另外根据方案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前车门经由铰链开闭自如地支承于上述前柱,上述后车门滑动自如地支承于设在上述车顶侧梁及上述下纵梁上的上下的导轨。另外根据方案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在上述前柱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和上述前座椅的座垫后部的车宽方向内外位置处,具备卡定行李固定用带的带卡定部。另外根据方案5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前座椅或上述后座椅能够将上述座椅靠背向前方放倒而使其与上述座垫的上表面重合。另外根据方案6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2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前座椅或上述后座椅能够将上述前腿部及上述后腿部向前方放倒而使上述座垫与上述底面板的上表面重合。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前座椅或上述后座椅在后腿部的上方具备用于将座椅靠背向前方放倒的第1旋转轴,并且具备用于将上述后腿部相对于上述底面板向前方放倒的第2旋转轴。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5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前座椅或上述后座椅具备用于将前腿部相对于上述底面板向前方放倒的第3旋转轴。另外根据方案7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2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底面板在上述第2横梁与上述第3横梁之间具备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在上述隆起部的下方配置有燃料箱。另外根据方案8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2的结构的基础上,在上述前座椅的上述后腿部的背面形成有构成上述行李室底板的一部分的行李室底板部,在支承上述后腿部的托架上形成有支承上述行李室板的前部的板支承面,在上述后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背面形成有支承上述行李室板的后部的板支承面。另外根据方案9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构成上述行李室底板的一部分的上述前座椅及上述后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内部具备加强用的金属板。另外根据方案10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车顶侧梁通过外面板、内面板及加强板构成闭合截面,支承车顶面板的车顶拱的车宽方向外端支承于上述内面板,上述车顶面板的车宽方向外端支承于上述外面板。另外根据方案1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具备从上述底面板的前部立起的前围板下构件,上述前围板下构件具备与上述行李室底板大致相同高度的层差部。另外根据方案1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具备从上述底面板的后部隆起的后部底板,上述后部底板具备与上述行李室底板大致相同高度的平坦部。此外,实施方式的前腿部35、后腿部36、前腿部43及后腿部44与本专利技术的腿部相对应。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方案1的结构,通过下纵梁、前柱、车顶侧梁及后柱划分出供前车门及后车门配置的车门开口而得到无中柱的宽阔的车门开口,并且以面向该车门开口的方式在将左右的下纵梁之间连接的底面板上配置有前座椅及后座椅。前座椅能够以将座椅靠背向前方放倒而重叠于座垫上的方式进行折叠,后座椅能够以将座椅靠背向前方放倒而重叠于座垫上的方式进行折叠,在将前座椅及后座椅折叠的状态下,通过在形成于前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背面与后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背面之间的间隙上搭架行李室板,而能够以面向宽阔的车门开口的方式形成从前柱至后柱的范围内的行李室底板,因此不仅能够在车室内形成宽阔的行李室底板而装载大量行李,而且能够通过无中柱的宽阔的车门开口容易地进行行李装卸。另外根据方案2的结构,底面板从前侧朝向后侧具备第1横梁、第2横梁、第3横梁及第4横梁,前座椅的前后的腿部分别支承于第2横梁和第3横梁,后座椅的前后的腿部分别支承于第3横梁与第4横梁之间的第1加强部和第4横梁,折叠状态下的前座椅支承于第1横梁、或者第1横梁与第2横梁之间的第2加强部,因此不仅能够将前座椅及后座椅牢固地支承于底面板上,而且能够可靠地支承折叠后的前座椅上所装载的沉重的行李的重量。另外根据方案3的结构,前车门经由铰链而开闭自如地支承于前柱,后车门滑动自如地支承于设在车顶侧梁及下纵梁上的上下的导轨,因此通过将前车门向前方打开、且将后车门向后方打开而能够大幅开放车门开口,从而更加容易进行行李装卸。另外根据方案4的结构,由于在前柱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和前座椅的座垫的后部的车宽方向内外位置处具备卡定行李固定用带的带卡定部,所以通过以行李固定用带将长尺寸的行李的前部束缚于带卡定部,即使没有中柱也能够防止行李从车门开口落下。另外根据方案5的结构,由于前座椅或后座椅能够将座椅靠背向前方放倒而使其与座垫的上表面重合,所以能够通过折叠后的座椅靠背的背面构成行李室底板。另外根据方案6的结构,由于前座椅或后座椅能够将前腿部及后腿部向前方放倒而使座垫与底面板的上表面重合,所以能够降低行李室底板而扩大车室空间,从而增加行李的装载量。另外由于即使配置了座椅也能够降低行李室底板,所以容易进行行李装卸。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通过下纵梁(11)、前柱(12)、车顶侧梁(13)及后柱(14)划分出供前车门(16)及后车门(17)配置的车门开口(15),在将左右的所述下纵梁(11)之间连接的底面板(22)上配置有前座椅(31)及后座椅(39),所述汽车的底板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前座椅(31)能够以将座椅靠背(33)向前方放倒而重叠于座垫(32)上的方式进行折叠,所述后座椅(39)能够以将座椅靠背(41)向前方放倒而重叠于座垫(40)上的方式进行折叠,在将所述前座椅(31)及所述后座椅(39)折叠的状态下,通过在形成于所述前座椅(31)的座椅靠背(33)的背面与所述后座椅(39)的座椅靠背(41)的背面之间的间隙上搭架行李室板(49),而能够形成从所述前柱(12)至所述后柱(14)的范围内的行李室底板(53)。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3.29 JP 2018-0654321.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通过下纵梁(11)、前柱(12)、车顶侧梁(13)及后柱(14)划分出供前车门(16)及后车门(17)配置的车门开口(15),在将左右的所述下纵梁(11)之间连接的底面板(22)上配置有前座椅(31)及后座椅(39),所述汽车的底板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前座椅(31)能够以将座椅靠背(33)向前方放倒而重叠于座垫(32)上的方式进行折叠,所述后座椅(39)能够以将座椅靠背(41)向前方放倒而重叠于座垫(40)上的方式进行折叠,在将所述前座椅(31)及所述后座椅(39)折叠的状态下,通过在形成于所述前座椅(31)的座椅靠背(33)的背面与所述后座椅(39)的座椅靠背(41)的背面之间的间隙上搭架行李室板(49),而能够形成从所述前柱(12)至所述后柱(14)的范围内的行李室底板(5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板(22)从前侧朝向后侧具备第1横梁(23)、第2横梁(24)、第3横梁(25)及第4横梁(26),所述前座椅(31)的前腿部(35)后腿部(36)分别支承于所述第2横梁(24)和所述第3横梁(25),所述后座椅(39)的前腿部(43)及后腿部(44)分别支承于所述第3横梁(25)与所述第4横梁(26)之间的第1加强部(27)和所述第4横梁(26),折叠状态下的所述前座椅(31)支承于所述第1横梁(23)、或所述第1横梁(23)与所述第2横梁(24)之间的第2加强部(28)。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门(16)经由铰链(18)开闭自如地支承于所述前柱(12),所述后车门(17)滑动自如地支承于设在所述车顶侧梁(13)及所述下纵梁(11)上的上下的导轨(19)。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柱(12)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和所述前座椅(31)的座垫(32)后部的车宽方向内外位置处,具备卡定行李固定用带(51)的带卡定部(12a、47c、47d)。5.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敦山口真生西村和久河本康伸安藤贵博渡边英范永山享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