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及齿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6229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齿轮(G1)具有多个齿(1),通过与配对齿轮的齿进行啮合来传递旋转运动,使各个齿(1)的至少一个齿廓面(7)上的规定区域(A)的形状形成为:在所述齿廓面(7)与齿顶面(3)的相交部(8)上的齿宽方向的1个部位,与配对齿轮的齿的啮合以点接触或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开始,此后逐渐转为线接触,其接触线(10)的长度随线接触从齿顶面(3)侧朝向齿底侧移动而逐渐变长。由此,可降低一对齿轮啮合时齿轮所产生的噪声,同时可减小旋转传递误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将一对齿轮组合对置并与配对齿轮的齿进行啮合而在两轴之间传递旋转运动的齿轮及齿轮装置,尤其是涉及能降低一对齿轮啮合时齿轮产生的噪声且可减小旋转传递误差的齿轮及齿轮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齿轮装置的齿轮一般使用具有对称齿形的称为标准齿轮的齿轮。这样的标准齿轮彼此组合时,各个齿其齿顶的齿宽与齿根的齿宽为相同尺寸,全齿高在齿宽方向上一定,故相对应的齿进行啮合时,例如2个齿啮合和1个齿啮合之间,起到一种弹簧作用的齿的弹簧系数的变化量成为大的状态,导致啮合噪声增大,同时引起振动增大。有时又因振动增大而使齿轮的旋转传递误差增大。为了应对该问题,以往提出这样一种齿轮装置,其利用渐开线直齿轮构成一对齿轮,且使一对齿轮中的至少一个齿轮具有刚性减小手段,与标准渐开线直齿轮相比,使齿上的2个齿啮合区域的刚性下降。作为该齿轮的刚性减小手段例如有从齿顶部分的一个端面朝向另一端面形成贯通的通孔形式。此时,相对应的齿在啮合时,齿的挠曲量与标准渐开线直齿轮的齿的挠曲量相比有所增大,可抑制啮合区间的挠曲量变动,改善旋转传递时的安静程度,还可改善振动(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平8-312755号公报(图4))。但是,在现有的齿轮装置的齿轮中,如日本专利特开平8-312755号公报的图4所示,尽管作为刚性减小手段的通孔处于从齿顶部分的一个端面朝向另一端面贯通的状态,但各个齿的齿形仍是渐开线直齿轮的形状,各齿在与配对齿轮的齿进行啮合时的接触成为线接触状态。此时,相对应的齿在啮合时,从啮合开始至结束持续线接触的状态,不能充分降低一对齿轮啮合时齿轮所产生的噪声。而且,也不能充分改善啮合时的振动,也不能充分减小齿轮的旋转传递误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降低一对齿轮啮合时齿轮产生的噪声且可减小旋转传递误差的齿轮及齿轮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第1专利技术的齿轮具有多个齿,通过与配对齿轮的齿进行啮合来传递旋转运动,使各个齿的至少一个齿廓面上的规定区域的形状形成为在所述齿廓面与齿顶面的相交部上的齿宽方向的至少1个部位,与配对齿轮的齿的啮合以点接触或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开始,此后逐渐转为线接触,其接触线的长度随线接触从齿顶侧朝向齿底侧移动而逐渐变长。在整个说明书的描述中应该认为“齿顶面”的“面”不仅包括平面也包括具有曲率的不平坦表面。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使各个齿的至少一个齿廓面上的规定区域的形状形成为在所述齿廓面与齿顶面的相交部上的齿宽方向的至少1个部位,与配对齿轮的齿的啮合以点接触或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开始,此后逐渐转为线接触,其接触线的长度随线接触从齿顶侧朝向齿底侧移动而逐渐变长。此时,相对应的齿在啮合时的接触,主要对从动侧齿轮来说不是在齿廓面一下子进行线接触,而是以点接触或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开始。对点接触来说此后逐渐转为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随后再逐渐在全齿宽以内的范围转为更长的线接触。而对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来说,随后逐渐在全齿宽以内的范围转为更长的线接触。因此,与配对齿轮的齿的接触变得柔和,可吸收冲击。因此可减小一对齿轮啮合时齿轮所产生的振动,可降低啮合噪声。同时,通过降低振动,可减小齿轮的旋转传递误差。上述齿廓面的规定区域的形状形成为在上述齿廓面与齿顶面的相交部,从齿宽方向的至少1个部位朝向齿的一个端面或两个端面侧实施了倒角,形成为斜面。由此,通过在齿廓面的规定区域实施有倒角的形状,在齿廓面上产生不与配对齿轮啮合的部分,接触面积减少。此时,与配对齿轮的齿的啮合以点接触或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开始。对点接触来说此后逐渐转为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随后再逐渐在全齿宽以内的范围转为更长的线接触。而对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来说,随后逐渐在全齿宽以内的范围转为更长的线接触。因此,与配对齿轮的齿的接触变得柔和,可吸收冲击。此外,上述齿廓面的规定区域的形状形成为从上述齿廓面的1个部位或多个部位朝向该齿廓面与齿顶面的相交部形成有切削部,形成为朝齿的两个端面侧延伸的斜面。由此,通过在齿廓面的规定区域形成有切削部的形状,在齿廓面上产生不与配对齿轮啮合的部分,接触面积减少。此时,与配对齿轮的齿的啮合以点接触或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开始。对点接触来说此后逐渐转为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随后再逐渐在全齿宽以内的范围转为更长的线接触。而对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来说,随后逐渐在全齿宽以内的范围转为更长的线接触。因此,与配对齿轮的齿的接触变得柔和,可吸收冲击。此外,上述齿廓面的规定区域的形状形成为在上述齿廓面的齿宽方向上朝着齿的一个端面或两个端面侧形成使齿厚渐减的曲面。由此,通过在齿廓面的规定区域形成有使齿厚渐减的曲面形状,在齿廓面上产生不与配对齿轮呛合的部分,接触面积减少。此时,与配对齿轮的齿的啮合以点接触或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开始。对点接触来说此后逐渐转为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随后再逐渐在全齿宽以内的范围转为更长的线接触。而对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来说,随后逐渐在全齿宽以内的范围转为更长的线接触。因此,与配对齿轮的齿的接触变得柔和,可吸收冲击。另外,上述齿廓面的规定区域是在各个齿的齿廓面上的与配对齿轮的齿进行啮合时的(n+1)个齿啮合和n个齿啮合(n是1以上的整数)的分界点附近至齿顶侧的区域。由此,与配对齿轮的齿的啮合以点接触或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开始。对点接触来说此后逐渐转为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随后再逐渐在全齿宽以内的范围转为更长的线接触。而对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来说,随后逐渐在全齿宽以内的范围转为更长的线接触。该转移区域成为与配对齿轮的齿进行啮合时的(n+1)个齿啮合和n个齿啮合(n是1以上的整数)的分界点附近至齿顶侧的区域。因此,与相对应的配对齿轮的齿进行啮合时,成为主动力传递面的部分从齿宽方向的一个端部至另一端部形成齿廓面的状态,因而能充分传递旋转运动。将一对齿轮组合对置的第2专利技术的齿轮装置,通过与配对齿轮的齿进行啮合在两根轴之间传递旋转运动,对于所述一对齿轮中的至少一个齿轮,使各个齿的至少一个齿廓面上的规定区域的形状形成为在所述齿廓面与齿顶面的相交部上的齿宽方向的至少1个部位,与配对齿轮的齿的啮合以点接触或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开始,此后逐渐转为线接触,其接触线的长度随线接触从齿顶侧朝向齿底侧移动而逐渐变长。通过这样的构成,对于一对齿轮中的至少一个齿轮,可使各个齿的至少一个齿廓面上的规定区域的形状形成为在所述齿廓面与齿顶面的相交部上的齿宽方向的至少1个部位,与配对齿轮的齿的啮合以点接触或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开始,此后逐渐转为线接触,其接触线的长度随线接触从齿顶侧朝向齿底侧移动而逐渐变长。此时,相对应的齿在啮合时的接触,主要对从动侧齿轮来说不是在齿廓面一下子以全齿宽进行线接触,而是以点接触或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开始。对点接触来说此后逐渐转为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随后再逐渐在全齿宽以内的范围转为更长的线接触。而对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来说,随后逐渐在全齿宽以内的范围转为更长的线接触。因此,与配对齿轮的齿的接触变得柔和,可吸收冲击。由此可减小一对齿轮啮合时齿轮所产生的振动,可降低啮合噪声。同时,通过降低振动,可减小齿轮的旋转传递误差。第3专利技术的齿轮具有多个齿,通过与配对齿轮的齿进行啮合来传递旋转运动,使各个齿的至少一个齿廓面上的规定区域的形状形成为在所述齿廓面与齿底面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齿轮,具有多个齿,通过与配对齿轮的齿进行啮合来传递旋转运动,其特征在于,    使各个齿的至少一个齿廓面上的规定区域的形状形成为:在所述齿廓面与齿顶面的相交部上的齿宽方向的至少1个部位,与配对齿轮的齿的啮合以点接触或比全齿宽短的线接触开始,此后逐渐转为线接触,其接触线的长度随线接触从齿顶侧朝向齿底侧移动而逐渐变长。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近江宪仕川上泰孝
申请(专利权)人:恩普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