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紧密配合之变速链条接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2861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紧密配合之变速链条接头装置,包含一扣接片及一接轴片;其中,该扣接片在两侧适当部位分别开设一外窄内宽之开孔,其孔壁两端设有拔梢;接轴片在两侧弧弯片体圆心处各固设一接轴,在接轴上方端部设有一凹沟,该凹沟之壁面两端亦设有相应的拔梢,凹沟宽度恰好与扣接片之厚度相等。利用扣接片上两个外窄内宽且端部具拔梢之开孔与接轴片的接轴之相应拔梢凹沟嵌合,即可紧密接合令其无松脱之虞。(*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紧密配合之变速链条接头装置,尤指一种组接紧密、嵌合牢固而不易松脱之接头片装置。一般链条于完成后,系以一接头片装置连结其两端,以成串连圈状,而接头片装置于结合后其片体亦随组装之链条传动,而具有与链条相同之功能;是以,接头片必须稳固地结合链条之两端头,且必须与链条之接轴紧密嵌合固定,否则,当接头片随链条传动时,极可能因传动中链齿之嵌插拨动而松脱,致整条链条因而断落,严重影响到骑乘者之安全。目前较为普遍常用之链条接头片装置,如图7、8所示,系由一扣接片A及一接轴片B相嵌扣接合而成,其中,扣接片A在两侧形成两个接合孔A1、A1′,而该两个接合孔A1、A1′乃分别由大圆孔A11、A11′及一小圆孔A12、A12′相交集而成,且其两小圆孔A12、A12′均位于片体之两外侧边;接轴片B在其两侧圆心处固设两个接轴B1、B1′,且于接轴B1、B1′端部成形一凹沟B1′1、B11′;其中,上述大圆孔A11、A11′之直径略大于该接轴B1、B1′顶缘端部,以利套入;而小圆孔A12、A12′之直径则恰与接轴B1、B1′之凹沟B11、B11′外径相同,恰可嵌接配合;当此一接头片装置组装时,系先将其一接轴B1之端部置入扣接片A的接合孔A1中的大圆孔A11内,再向侧边推移,令其端部凹沟B11与小圆孔A12相嵌合,复将两接轴B1、B1′向中央压掣,令其间距缩小,以将扣接片A上之另一接合孔A1′穿过大圆孔A11′套入另一接轴B1′端部之凹沟B11′,而于压掣力消失后,该接轴片B上之两接轴B1、B1′即向两外侧撑开,令扣接片A紧密嵌扣于接轴B1、B1′之凹沟B11、B11′上,而得以固结定位。但上述习见之链条头片装置,虽可将链条两端予以衔接固定,但其嵌扣组合仍会产生结合不牢固、易松脱之现象,兹分述如下1.因扣接片A上的接合孔A1、A1′之大圆孔A11、A11′的直径大于接轴片B1的接轴B1、B1′端部之直径,若于运转中,该接轴片B受外力致使两接轴B1、B1′向内压掣缩小其间距,则扣接片A极易弹脱松落,造成链条断落;2.该接轴片B上的两接轴B1、B1′之凹沟B11、B11′的宽度略大于扣接片A之厚度,在组合后扣接片A有一滑移晃动空间,易与接轴B1、B1′之凹沟B11、B11′相磨损,迳而扩大扣接片A上之小圆孔A12、A12′之孔径,易致脱落;3.当此一接头片装置运用于可变速之多片式齿盘时,因链条系于不同大小齿盘上变换,乃呈斜向传动之情形,其间齿盘之齿峰极易插入该扣接片A与接轴片B之间隙,而致撬脱,令链条之衔接处脱离松落。本技术之目的在于克服习用链条接头装置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组接紧密、嵌合牢固而不易松脱之变速链条接头装置。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解决方案得以实现。在扣接片两侧适当部位分别开设一个中央处为较大直径而向外渐缩呈外窄内宽之对称开孔,并且该开孔之孔壁上下均设一拔梢部分;接轴片之接轴在上方端部适当部位设有上下端均具有与扣接片的开孔的上下拔梢相对应的拔梢的环状凹沟;在扣接片对应于接轴嵌合时,接轴上之凹沟拔梢恰好与扣接片上设在开孔孔壁两端上的拔梢呈紧密配合,令扣接片与接轴片稳固结合而无松脱之虞。另本技术亦可将接轴片设计成稍为弯曲,以增加两接轴之外张力,进而使扣接片与接轴之组合更加牢固。关于本技术之细部结构及实用功效,现例举一优选实施例结合附图详尽说明如下。在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之透视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之组合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之接合实施示意图;图4示出本技术的接轴片之另一变化示例;图5示出本技术之另一实施例;图6示出本技术之另一实施例之透视分解图;图7是习用接头片装置之组合顶视图;图8是习用接头片装置之组合剖视图;首先参阅图1,本技术的链条接头装置包含一扣接片1及一接轴片2两个构件,其中扣接片1是一椭圆形片体,在两侧适当部位分别开设一外窄内宽之开孔11,该两开孔11在相邻圆周处直径较大,外端直径较小,其较大端直径略大于接轴21的端部直径,而较小端则小于接轴21的端部,且其孔壁12上下端皆设有拔梢121;接轴片2在两侧弧弯片体圆心处各固设一接轴21,在接轴21上方端部设有一凹沟211,而该凹沟211之壁面两端亦设有拔梢212,凹沟宽度恰与扣接片1之厚度相同;亦可在接轴片2中间稍设弯度,使二接轴21的自由端的间距加大,以期使接轴21与扣接片1组合时可保更大之永久张力。组合时,如图2所示,当本技术的链条接头装置在衔接链条3的两端时,先将链条3两端分别套置在接轴片2之两接轴21上,再将扣接片1的开孔11之较宽孔端部分套入接轴21端部并向内推移,令开孔11的小端孔径部分嵌入接轴21之凹沟211内,随着,向内压掣两接轴21,使其间距缩小,以将扣接片1的未扣合之另一开孔11嵌入另一接轴21上予以扣合固定。在压掣两接轴21之外力消除后,接轴21即回复紧密抵压扣接片1之开孔11,且藉由开孔11孔壁12上之拔梢121与接轴21的凹沟211之拔梢212相配合,即可达致紧密嵌合之功效。并且接轴21上之凹沟212的开口宽度与扣接片1之厚度相等,故扣接片1与接轴21间便无间隙,因而无滑动摩损之虞。再者,如图3所示,在链条3进行组装时,可在链条3之一端先以接轴21穿过,再将扣接片1中之一个开孔11以其较大端套于接轴21上,然后将接轴21端部稍为铆定,使扣接片1不虞脱出,待链条3欲组接时再按前述之步骤予以组合,以增进其组装速度,俾达组装快速及稳固之功效。另外,本技术亦可将接轴片2设计成稍具弯度,如图4所示,使两接轴21之自由端的间距增大,其目的在于使两接轴21之回复张力增大,以迫使扣接片1之开孔11及凸块112与接轴21之凹沟211及凹孔221之嵌合更为紧密及稳固。再者,本技术还有另一实施例,如图5所示,其扣接片于孔壁12之下端设计成直角,以形成单边拔梢121,并且接轴片2之接轴21的凹沟211在上端设计成相应的拔梢212、下端设计成直角以与扣接片1的开孔11的横截面构形相对应,令扣接片1与接轴21组装时亦呈稳固状态。此外,本技术的扣接片1与接轴片2之形态亦可略为变化,如图6所示,在扣接片1两侧的开孔11之外窄孔缘设一平直面111,并突设一凸块112;在接轴片2之接轴21的端部则相对于外侧缘设计成一对应的平直垂直面22,并在垂直面22适当部位开设一凹孔221;利用该平直面111上之凸块112扣合于接轴21的垂直面22之凹孔221内,以形成扣掣效果,增加整体接头片之接合紧密度而绝不可能弹脱松落。综上所述,本技术利用扣接片上的开孔由大渐小之设计,及其孔壁与接轴凹沟之拔梢相配合,可使接头装置之结合更为确实,达到组装紧密配合、嵌合牢固、并且结合后片体不易松脱之功效,因此,本技术确实是一兼具新颖性与实用性之新型装置。凡运用拔梢原理以达致本技术的紧密配合的特征者,均属本技术之范畴。权利要求1.一种可紧密配合之变速链条接头装置,系由一扣接片及一接轴片所构成;其中,扣接片系为一椭圆形片体,而接轴片则于其二侧弧弯片体圆心处各固设一接轴;其特征在于该扣接片在两侧适当部位分别开设一个中央处为较大直径而向外渐缩呈外窄内宽之对称开孔,并且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紧密配合之变速链条接头装置,系由一扣接片及一接轴片所构成;其中,扣接片系为一椭圆形片体,而接轴片则于其二侧弧弯片体圆心处各固设一接轴;其特征在于:该扣接片在两侧适当部位分别开设一个中央处为较大直径而向外渐缩呈外窄内宽之对称开孔,并 且该开孔之孔壁上下均设一拔梢部分;该接轴片之接轴在上方端部适当部位设有上下端均具有与扣接片的开孔的上下拔梢相对应的拔梢的环状凹沟;在扣接片对应于接轴嵌合时,接轴上之凹沟拔梢恰好与扣接片上设在开孔孔壁两端上的拔梢呈紧密配合,令扣接片与 接轴片稳固结合而无松脱之虞。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滨
申请(专利权)人:雅邦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