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2514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30 05:36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1)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主槽(21、22)、以及由周向主槽(21、22)划分出的陆部。其中,陆部(32)具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将陆部(32)贯通的贯通横纹槽(321),以及在贯通横纹槽(321)的左右的边缘部形成的第一倒角部(323)及第二倒角部(324)。并且,第一倒角部(323)的一侧端部在陆部(32)的一侧边缘部开口,另一侧端部在贯通横纹槽(321)的槽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终结。此外,第二倒角部(324)的一侧端部在陆部(32)的另一侧边缘部开口,另一侧端部在贯通横纹槽(321)的槽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终结。

Pneumatic ti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气轮胎,更加具体地说,涉及在保证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同时能够提高在湿滑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为了抑制在制动时发生的花纹细缝附近的胎面上卷而保证制动性能,采用了在花纹细缝的开口部设置倒角部的结构。作为该现有技术的充气轮胎,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专利文献1:JP特开2014-23739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充气轮胎存在以下问题:在保证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同时也应提高在湿滑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在保证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同时能够提高在湿滑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能的充气轮胎。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充气轮胎,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主槽、以及由上述周向主槽划分出的陆部,其中,上述陆部具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将上述陆部贯通的贯通横纹槽、以及在上述贯通横纹槽的左右的边缘部形成的第一倒角部及第二倒角部,上述第一倒角部的一侧端部在上述陆部的一侧边缘部开口,另一侧端部在上述贯通横纹槽的槽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终结,并且,上述第二倒角部的一侧端部在上述陆部的另一侧边缘部开口,另一侧端部在上述贯通横纹槽的槽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终结。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充气轮胎中,第一倒角部与第二倒角部分别配置于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左右的区域,因此与二者集中配置于陆部的一侧区域的结构相比,可使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刚性均一。并且,第一倒角部与第二倒角部分别配置于贯通横纹槽的左右的边缘部,因此与二者仅配置于横纹槽的一侧的边缘部的结构相比,可使由贯通横纹槽划分出的前后的块体的刚性均一。由此,具有可保证轮胎的干地操纵稳定性能及湿地操纵稳定性能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沿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图。图2为表示图1中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的俯视图。图3为表示图2中记载的胎面花纹的说明图。图4为表示图3中记载的内侧次陆部的说明图。图5为表示图3中记载的内侧次陆部的说明图。图6为表示图3中记载的内侧次陆部的说明图。图7为表示第一倒角部的宽度与深度的关系的图表。图8为表示图3中记载的中央陆部的说明图。图9为表示图3中记载的中央陆部的说明图。图10为表示图3中记载的中央陆部的说明图。图11为表示图2中记载的连通横纹槽的说明图。图12为表示图2中记载的连通横纹槽的说明图。图13为表示图4中记载的内侧次陆部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4为表示图4中记载的内侧次陆部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5为表示图4中记载的内侧次陆部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6为表示图4中记载的内侧次陆部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7为表示图2中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8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性能测试的结果的表。图19为表示图18中记载的比较例的测试轮胎的说明图。图20为表示图18中记载的比较例的测试轮胎的说明图。图21为表示图18中记载的比较例的测试轮胎的说明图。图22为表示图18中记载的比较例的测试轮胎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此外,下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包含在保持专利技术的同一性的前提下能够置换且容易置换的结构要素。此外,下述实施方式记载的多个变形例,可以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范围内进行任意组合。充气轮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沿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图。该图示出轮胎径向的单侧区域的剖面图。此外,该图示出乘用车用子午线轮胎作为充气轮胎的一例。在该图中,沿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面是指以包含轮胎旋转轴(省略图示)的平面将轮胎剖开后的剖面。此外,符号CL为轮胎赤道面,是指过轮胎旋转轴方向上的轮胎的中心点并且垂直于轮胎旋转轴的平面。此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径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垂直的方向。此外,车宽方向内侧及车宽方向外侧定义为:将轮胎装配于车辆时相对于车宽方向的朝向。具体来说,充气轮胎1具有表示相对于车辆的轮胎装配方向的装配方向表示部(省略图示)。装配方向表示部例如由在轮胎的胎侧部附加的标识或凹凸等构成。例如,ECER30(欧洲经济委员会法规第30条)规定:有义务在车辆装配状态下成为车宽方向外侧的胎侧部设置车辆装配方向表示部。充气轮胎1具有以轮胎旋转轴为中心的环状结构,并具有:一对胎圈芯11、11、一对胎边芯12、12、胎体层13、带束层14、胎面橡胶15、一对胎侧橡胶16、16、以及一对轮辋缓冲橡胶17、17(参见图1)。一对胎圈芯11、11具有将由钢材或者有机纤维材料制成的胎圈钢丝沿轮胎周向卷绕多层而形成的环状结构,并构成左右胎圈部的芯部。一对胎边芯12、12分别配置于一对胎圈芯11、11的轮胎径向外周而构成胎圈部。胎体层13具有由1层胎体帘布构成的单层结构或者将多层胎体帘布层叠而成的多层结构,呈环状地架设在左右胎圈芯11、11之间而构成轮胎的骨架。此外,胎体层13的两端部以包入胎圈芯11及胎边芯12的方式,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翻卷并被卡止。此外,胎体层13的胎体帘布是用覆层橡胶将由钢材或者有机纤维材料(例如芳纶、尼龙、聚酯、人造丝等)制成的多条胎体帘线包覆并进行压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为80°以上95°以下的胎体角度(定义为胎体帘线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带束层14是将一对交叉带束141、142及带束罩143层叠而成,配置成包裹胎体层13的外周。一对交叉带束141、142是用覆层橡胶将由钢材或者有机纤维材料制成的多条带束帘线包覆并进行压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为20°以上55°以下的带束角度。此外,一对交叉带束141、142具有彼此符号不同的带束角度(定义为带束帘线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带束帘线的长度方向彼此交叉地层叠(所谓的斜交帘布层结构)。带束罩143是用覆层橡胶将由钢材或者有机纤维材料制成的带束帘线包覆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为0°以上10°以下的带束角度。此外,带束罩143例如为用覆层橡胶包覆1条或者多条带束帘线而成的带(strip)状部件,是使该带状部件沿轮胎周向在交叉带束141、142的外周面呈螺旋状缠绕多次而构成的。胎面橡胶15配置于胎体层13及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外周而构成轮胎的胎面部。一对胎侧橡胶16、16分别配置于胎体层1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构成左右的胎侧部。一对轮辋缓冲橡胶17、17分别配置于左右胎圈芯11、11及胎体层13的翻卷部的轮胎径向内侧,构成左右胎圈部与轮辋凸缘的接触面。胎面花纹图2为表示图1中记载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的俯视图。该图示出四季用轮胎的胎面花纹。在该图中,轮胎周向是指绕轮胎旋转轴的方向。此外,符号T为轮胎接地端,尺寸符号TW为轮胎接地宽度。如图2所示,充气轮胎1在其胎面表面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道周向主槽21~24、以及由这些周向主槽21~24划分出的多个陆部31~35。主槽是指由JATMA(日本汽车轮胎制造商协会)规定的有义务显示磨损标志的槽,一般具有4.0mm以上的槽宽度及6.5mm以上的槽深度。此外,后述的横纹槽是指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槽,一般具有1.0mm以上的槽宽度及3.0mm以上的槽深度,在轮胎接地时开口而发挥作为槽的功能。此外,后述的花纹细缝是指在胎面踏面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充气轮胎,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主槽、以及由所述周向主槽划分出的陆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陆部具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将所述陆部贯通的贯通横纹槽、以及在所述贯通横纹槽的左右的边缘部形成的第一倒角部及第二倒角部,所述第一倒角部的一侧端部在所述陆部的一侧边缘部开口,另一侧端部在所述贯通横纹槽的槽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终结,并且,所述第二倒角部的一侧端部在所述陆部的另一侧边缘部开口,另一侧端部在所述贯通横纹槽的槽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终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2.14 JP 2017-0246391.充气轮胎,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主槽、以及由所述周向主槽划分出的陆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陆部具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将所述陆部贯通的贯通横纹槽、以及在所述贯通横纹槽的左右的边缘部形成的第一倒角部及第二倒角部,所述第一倒角部的一侧端部在所述陆部的一侧边缘部开口,另一侧端部在所述贯通横纹槽的槽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终结,并且,所述第二倒角部的一侧端部在所述陆部的另一侧边缘部开口,另一侧端部在所述贯通横纹槽的槽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终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陆部的宽度W1,与所述第一倒角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延伸距离D1、以及所述第二倒角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延伸距离D2,具有0.40≤D1/W1≤0.60及0.40≤D2/W1≤0.60的关系。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陆部的宽度W1,与所述第一倒角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延伸距离D1、以及所述第二倒角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延伸距离D2,具有0≤{W1-(D1+D2)}/W1≤0.10的关系。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横纹槽的槽宽度Wg1,与在所述第一倒角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中间点处的所述第一倒角部的周向宽度Wc1’,具有0.50≤Wc1’/Wg1≤2.00的关系。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多道所述贯通横纹槽以多种节间距离在轮胎周向上排列,各节间的所述贯通横纹槽的槽宽度固定,并且,各节间的所述第一倒角部的周向宽度Wc1’与所述节间距离成比例地增减。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横纹槽的槽深度Hg1,与所述第一倒角部的最大深度Hc1_max,具有0.10≤Hc1_max/Hg1≤0.40的关系。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角部的在所述陆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久保田正刚桑原陵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