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限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9998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限位器,与被隔振设备配合使用;其特点是,包括安装板、上工作腔部件、下工作腔部件、以及一泄压部件;上工作腔部件包括一上工作面,上工作面与安装板顶面之间形成一上工作腔,该上工作腔内充满工作液;下工作腔部件包括一环行设置的下工作面;该下工作面与安装板底面之间形成一形似环行囊袋的下工作腔;泄压部件包括一连接管和一电磁阀;位于上工作腔区域内的安装板上设有一通孔,下工作面上设有一通孔;连接管连通在所述的安装板上设置的通孔和下工作面上设置的通孔之间;电磁阀设置在连接管上,控制上工作腔与下工作腔之间的连通和隔断。可避免或减小二次冲击。(*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减振抗冲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限位器。 现有技术随着导弹、激光炸弹和水中兵器的发展,舰艇的冲击环境更为恶劣。在非 接触爆炸冲击环境下,即使舰艇结构处在安全半径之内,舰载主要机电设备和 武器电子设备也可能由于承受过大的加速度或位移而遭到破坏,从而丧失战斗 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提高舰艇的抗冲击能力对提高舰艇的生命力和战斗 力是至关重要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军事应用价值。抗冲击的方法之一是 通过隔振系统的较大变形,将冲击能量的释放时间延长,以减小冲击力。然而 限位器在抗冲击时由于突然增加了一个刚度,容易产生二次冲击,从而影响了 抗冲击性能。由于安装在弹性支撑上的设备,会随着舰船的摇晃而晃动,当摇 摆角度增大时,有可能使设备重心超出支撑面而产生失稳,也可能使部分的减 振器因应力或应变过大而破坏,为此必须安装限位器。目前,安装在支撑面内 刚度不可调的限位器基本上是金属橡胶组成的,他们被广泛应用于船舶设备的 隔振系统中。现有限位器在冲击过程中可以保护隔振器免于被破坏,但会使隔 振设备受到二次冲击,从而严重影响了舰船的抗冲击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的一种智能限位 器,该智能限位器是在限位器中加控制电路,调节限位器刚度以减小限位器在 冲击过程中引发的二次冲击。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智能限位器,智能限位器,与被隔振设备 配合使用;其特点是,包括安装板、上工作腔部件、下工作腔部件、以及一泄 压部件;所述的上工作腔部件设置在安装板上方,其包括一上工作面,所述的上工 作面与安装板顶面之间形成一上工作腔,所述的上工作腔内充满工作液;所述的下工作腔部件设置在安装板下方,其包括一环行设置的下工作面; 所述的下工作面与安装板底面之间形成一形似环行囊袋的下工作腔;所述的泄压部件包括一连接管和一电磁阀;所述的位于上工作腔区域内的 安装板上设有一通孔,所述的下工作面上设有一通孔;所述的连接管连通在所 述的安装板上设置的通孔和下工作面上设置的通孔之间;所述的电磁阀设置在 连接管上,控制上工作腔与下工作腔之间的连通和隔断。上述智能限位器,其中,所述的上工作面和下工作面均为橡胶材料构成。上述智能限位器,其中,所述上工作面的壁厚厚于下工作面的壁厚。上述智能限位器,其中,还包括一密封圈,设置在安装板的通孔边缘。上述智能限位器,其中,所述的安装板包括贴合设置的上工作面安装板和 下工作面安装板,所述的上工作面的周边与上工作面安装板连接;所述的下工 作面的两个端边与下工作面安装板连接;所述的上工作面安装板和下工作面安 装板位于上工作腔的区域内对应各设有一设置连接管的通孔。上述智能限位器,其中,还包括一保护罩,罩盖在整个智能限位器的下方, 其四周与下工作面安装板的周边固连。上述智能限位器,其中,还包括一密封圈,设置在上工作面安装板和下工 作面安装板的通孔边缘。由于本技术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采用一上工作腔和一下工作腔, 之间采用连接管连接,并通过设置在连接管的电磁阀控制上工作腔和一下工作 腔的连通与隔断,因此,当被隔振设备失稳时,会以较大速度冲向限位器,限 位器上的电磁阀感应到此压力会打开,此时上工作腔和下工作腔相通,工作液 在压力作用下由上工作腔流入下工作腔,下工作腔迅速膨胀,限位器表现为柔 性。当冲击结束时,上工作腔复位,下工作腔收縮,流入下工作腔中的工作液 重新流回上工作腔,电磁阀关闭,限位器恢复到正常状态。可避免或减小二次 冲击。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特征性能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进一步给出。 图l是本技术智能限位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 。本技术智能限位器包括安装板1、上工作腔部件2、下 工作腔部件3、以及泄压部件4。所述的安装板1可由一块板构成,也可由叠合的两块板构成。本实施例是由上工作面安装板11和下工作面安装板12叠合而成。所述的上工作腔部件2设置在上工作面安装板11的顶面,其包括一由较 厚的橡胶构成的上工作面21,该上工作面21的周边与安装板顶面连接,使所 述的上工作面与上工作面安装板顶面之间形成一上工作腔22,在所述的上工作 腔内充满工作液23。所述的下工作腔部件3设置在下工作面安装板12的底面,其包括一环行 设置的下工作面31,所述的下工作面由易于膨胀的环行薄橡胶囊构成,该下工 作面与下工作面安装板12的底面之间形成一环行的下工作腔32。本技术智能限位器的上工作面的壁厚要厚于下工作面的壁厚,具体以 所述上工作面受到压力泄压时,所述下工作面能迅速自动膨胀并不会损坏为 准。可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确定。本技术还包括一泄压部件4,其包括一连接管41和一电磁阀42。在 所述的位于上工作腔区域内的上工作面安装板和下工作面安装板上对应设有 个一通孔lll、 121,所述的下工作面的橡胶囊壁上也设有一通孔311;所述的 连接管41连通在所述的安装板上设置的通孔和下工作面上设置的通孔之间; 所述的电磁阀42设置在连接管上,控制上工作腔与下工作腔之间的连通和隔 断。电磁阀打开,上下工作腔相通;电磁阀关闭,上下工作腔隔断。电磁阀打 开或关闭的阀值可根据该智能限位器使用的场合的具体要求而定。为防止工作液泄漏,本技术在上工作面安装板和下工作面安装板的通 孔边缘设有密封圈5。本技术智能限位器还包括一保护罩6,罩在整个智能限位器的下方, 其四周与下工作面安装板的周边固连。 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平时电磁阀关闭,上工作腔内充满工作液,设 此时限位器刚度为kl,当被隔振设备失稳碰到限位器时,由于工作液不可压縮, 限位器表现为高刚度;冲击发生时,被隔振设备会以较大速度冲向限位器,该 压力达到和超过电磁阀设定的阀值时,电磁阀打开,上下工作腔相通,工作液 在压力作用下由上工作腔流入下工作腔,下工作腔迅速膨胀,设此时限位器刚 度为k2,显然kl〉>k2,限位器表现为柔性。当冲击结束时,上工作腔复位, 下工作腔收縮,流入下工作腔中的工作液重新流回上工作腔,电磁阀关闭,限 位器恢复到正常状态。本技术智能限位器可单独与被隔振设备配合使用,也可在由一传感器 与一单片机组成的控制电路的控制下与被隔振设备配合使用,达到智能控制的目的。当冲击发生时,被隔振设备会以较大速度冲向限位器,此时设在上工作 面的压力传感器将该冲击力传递到单片机,单片机输出一控制信号,电磁阀接 受该控制信号打开,上下工作腔相通,工作液在压力作用下由上工作腔流入下 工作腔,下工作腔迅速膨胀;当冲击结束时,上工作腔复位,下工作腔收縮, 流入下工作腔中的工作液重新流回上工作腔,电磁阀关闭,限位器恢复到正常 状态。本技术限位器最好安装在设备的两翼,预留适当的间隙,使设备的重 心留在支撑面内,但两翼安装的限位器会使舰船的总体布置困难(影响通道或 结构),为此限位器大多放在支撑面下面,以增加隔振系统在摇晃时的三向刚 度,改善设备摇晃的稳定性,并使之在冲击过程中不产生过大的变形。本技术智能限位器在正常条件下,能起限位作用;在冲击条件下,通 过改变控制参数避免或减小二次冲击,从而优化限位系统的功能。权利要求1. 智能限位器,与被隔振设备配合使用;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板、上工作腔部件、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智能限位器,与被隔振设备配合使用;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板、上工作腔部件、下工作腔部件、以及一泄压部件;    所述的上工作腔部件设置在安装板上方,其包括一上工作面,所述的上工作面与安装板顶面之间形成一上工作腔,所述的上工作腔内充满工作液;    所述的下工作腔部件设置在安装板下方,其包括一环行设置的下工作面;所述的下工作面与安装板底面之间形成一形似环行囊袋的下工作腔;    所述的泄压部件包括一连接管和一电磁阀;所述的位于上工作腔区域内的安装板上设有一通孔,所述的下工作面上设有一通孔;所述的连接管连通在所述的安装板上设置的通孔和下工作面上设置的通孔之间;所述的电磁阀设置在连接管上,控制上工作腔与下工作腔之间的连通和隔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大鹏庄国华沈建平龚丽琴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