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曲轴连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9473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5 07: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曲轴连杆,包括:曲轴连杆大端、连接部、曲轴连杆小端,其中,曲轴连杆大端为两个相互配合的第一半圆形构件与第二半圆形构件组成;第一半圆形构件与连接部连接;第一半圆形构件接触第二半圆形构件的端面为上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截面形状为V形;第一凹槽的两侧面的交汇处加工有,在垂直于曲轴连杆大端轴孔中轴线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为扇形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垂直于曲轴连杆的工作平面的方向的两个边缘分别与第一凹槽的两个侧面连接;第二半圆形构件的端面上设有与第一凹槽配合的凸起,且凸起顶端的宽度与第二凹槽的宽度相适应。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

A crankshaft connecting r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曲轴连杆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杆,更具体涉及一种曲轴连杆。
技术介绍
在发动机的曲轴连杆加工过程中,为了使曲轴连杆大端的两个半圆形构件充分贴合,经常在曲轴连杆大端的两个半圆形构件的相向端面上加工出齿面结构,即在其中一个半圆形构件的端面上加工出V形凹槽,在另一个半圆形构件的端面上加工出凸起,且凸起和凹槽是相互配合的。在加工出V形凹槽以及凸起后,需要对加工后的曲轴连杆的各个部件的表面进行喷丸处理。在喷丸处理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在V形凹槽的两个侧面的连接部位,以及V形凹槽与端面的连接处会产生金属毛刺,这些毛刺会导致曲轴连杆大端的两个半圆形构件的连接面不能充分贴合,进而导致产品质量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曲轴连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曲轴连杆,包括:曲轴连杆大端、连接部、曲轴连杆小端,其中,所述曲轴连杆大端为两个相互配合的第一半圆形构件与第二半圆形构件组成;第一半圆形构件与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半圆形构件接触所述第二半圆形构件的端面为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着曲轴大端的轴孔中轴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凹槽在垂直于曲轴连杆大端轴孔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为V形;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侧面的交汇处加工有,在垂直于曲轴连杆大端轴孔中轴线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为扇形的第二凹槽其中,所述曲轴连杆的工作平面为所述曲轴连杆以曲轴连杆小端的中轴线旋转时所处的平面;第二凹槽垂直于曲轴连杆的工作平面的方向的两个边缘分别与第一凹槽的两个侧面连接;所述第二半圆形构件的端面上设有与第一凹槽配合的凸起,且所述凸起顶端的宽度与第二凹槽的宽度相适应。可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侧面之间的夹角为90度。可选的,所述第二凹槽的轴心远离,所述第一凹槽的侧面与所述第二凹槽的连接线所在平面。可选的,所述第二凹槽的半径为0.5mm。可选的,所述第一半圆形构件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面的连接处设有半径为0.5mm的过渡圆弧。可选的,所述第二半圆形构件的端面与凸起的连接处设有半径为0.5mm的过渡圆弧。可选的,所述第一半圆形构件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半圆形构件端面之间的间距为0.4mm。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应用本技术实施例,在加工出V形凹槽以及凸起后,在V形凹槽的两个侧面的连接部位分别加工出扇形凹槽,将两个侧面的连接部位的应力进行释放,避免了在对加工后的曲轴连杆的各个部件的表面进行喷丸处理时产生金属毛刺,进而提高了产品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曲轴连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曲轴连杆大端的A处端面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曲轴连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曲轴连杆大端的A处端面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所示,包括:曲轴连杆大端100、连接部200、曲轴连杆小端300,其中,所述曲轴连杆大端100为两个相互配合的第一半圆形构件101与第二半圆形构件103组成;第一半圆形构件101与连接部200连接;所述第一半圆形构件101接触所述第二半圆形构件103的端面为上设有第一凹槽1011,所述第一凹槽1011沿着曲轴大端的轴孔中轴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凹槽1011在垂直于曲轴连杆大端轴孔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为V形;所述第一凹槽1011的两侧面的交汇处加工有,在垂直于曲轴连杆大端轴孔中轴线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为扇形的第二凹槽1013,第二凹槽1013垂直于曲轴连杆的工作平面的方向的两个边缘分别与第一凹槽1011的两个侧面连接,其中,所述曲轴连杆的工作平面为所述曲轴连杆以曲轴连杆小端300的中轴线旋转时所处的平面;所述第二半圆形构件103的端面上设有与第一凹槽1011配合的凸起,且所述凸起顶端的宽度与第二凹槽1013的宽度相适应。示例性的,在进行曲轴连杆的加工时,通常会将曲轴连杆水平放置,此时,曲轴连杆大端100的轴孔的中轴线、曲轴连杆小端300的轴孔的中轴线为垂直水平面设置。而且曲轴连杆在工作时,也是围绕曲轴连杆小端300的轴孔的中轴线作往复旋转运动。在曲轴连杆水平放置时,第一凹槽1011是竖直方向的,第二凹槽1013与第一凹槽1011平行,且第一凹槽1011的一个侧面与第一凹槽1011其中一个竖直边缘连接,第一凹槽1011的另一个侧面与第一凹槽1011的另一个竖直边缘连接。第二半圆形构件103的端面的宽度等于,第二凹槽1013朝向第二半圆形构件103的开口宽度。专利技术人发现,在V形凹槽的两个侧面的粗糙度为0.8、第一圆形构件与第二半圆形构件103的端面的粗糙度为0.2时,对毛刺的消除效果最好。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加工,降低加工复杂度,所述第一凹槽1011的两侧面之间的夹角为90度。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专利技术人发现,在所述第二凹槽1013的轴心远离,所述第一凹槽1011的侧面与所述第二凹槽1013的连接线所在平面的情况下,对第一凹槽1011的侧面与所述第二凹槽1013的连接线处的应力消除的效果最好。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了在消除应力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加工量,所述第二凹槽1013的半径为0.5mm。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专利技术人发现,在所述第一半圆形构件101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凹槽1011的侧面的连接处设有半径为0.5mm的过渡圆弧时,对过渡圆弧处应力的消除效果最佳。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专利技术人发现,在所述第二半圆形构件103的端面与凸起的连接处设有半径为0.5mm的过渡圆弧时,对过渡圆弧应力的消除效果最佳。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专利技术人发现,在所述第一半圆形构件101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半圆形构件103端面之间的间距为0.4mm时,对应力的消除效果最佳。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曲轴连杆,其特征在于,包括:曲轴连杆大端、连接部、曲轴连杆小端,其中,所述曲轴连杆大端为两个相互配合的第一半圆形构件与第二半圆形构件组成;第一半圆形构件与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半圆形构件接触所述第二半圆形构件的端面为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着曲轴大端的轴孔中轴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凹槽在垂直于曲轴连杆大端轴孔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为V形;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侧面的交汇处加工有,在垂直于曲轴连杆大端轴孔中轴线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为扇形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垂直于曲轴连杆的工作平面的方向的两个边缘分别与第一凹槽的两个侧面连接,其中,所述曲轴连杆的工作平面为所述曲轴连杆以曲轴连杆小端的中轴线旋转时所处的平面;所述第二半圆形构件的端面上设有与第一凹槽配合的凸起,且所述凸起顶端的宽度与第二凹槽的宽度相适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曲轴连杆,其特征在于,包括:曲轴连杆大端、连接部、曲轴连杆小端,其中,所述曲轴连杆大端为两个相互配合的第一半圆形构件与第二半圆形构件组成;第一半圆形构件与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半圆形构件接触所述第二半圆形构件的端面为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着曲轴大端的轴孔中轴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凹槽在垂直于曲轴连杆大端轴孔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为V形;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侧面的交汇处加工有,在垂直于曲轴连杆大端轴孔中轴线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为扇形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垂直于曲轴连杆的工作平面的方向的两个边缘分别与第一凹槽的两个侧面连接,其中,所述曲轴连杆的工作平面为所述曲轴连杆以曲轴连杆小端的中轴线旋转时所处的平面;所述第二半圆形构件的端面上设有与第一凹槽配合的凸起,且所述凸起顶端的宽度与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荣斌黄青松方慧军
申请(专利权)人:安庆中船动力配套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