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起重机的自平衡单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9229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5 05:47
一种用于起重机的自平衡单钩,包括钩柄和钩体,钩体包括第一组成部、第二组成部及第三组成部,第一组成部的一端与钩柄的底部连接,第一组成部的另一端与第二组成部的一端连接,第二组成部的另一端与第三组成部的一端连接;第一组成部的截面形状接近为T型,第二组成部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第三组成部为钩尖;第一组成部的内表面、第二组成部的内表面及第三组成部的内表面形成钩腔,第一组成部与第三组成部之间有间隙,此间隙为钩腔的开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钩体的第二组成部的横截面由圆形更改为矩形,增加单钩在钩尖端的重量,更改钩体的部分尺寸,将钩体的重心调至钩柄中心线上,降低了因重心偏斜造成对轴承的单方面疲劳强度,减少了安全隐患。

A Self-balancing Single Hook for Cra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起重机的自平衡单钩
本技术涉及起重机单钩的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起重机的自平衡单钩。
技术介绍
在GB/T10051-2010中,国家标准对单钩的材质、形状、尺寸、外观、性能等特性做了详细的要求。但在生产及使用中发现,单钩在整个吊具系统中,由于钩体的重心不在钩柄的中心线上而导致单钩向单一方向旋转偏斜,尤其空载时的重心失衡,对生产使用中造成不便并且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起重机的自平衡单钩,钩体的中心在钩柄的中心线上,实现自平衡,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起重机的自平衡单钩,包括钩柄和钩体,钩体包括第一组成部、第二组成部及第三组成部,第一组成部的一端与钩柄的底部连接,第一组成部的另一端与第二组成部的一端连接,第二组成部的另一端与第三组成部的一端连接;第一组成部的截面形状接近为T型,第二组成部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第三组成部为钩尖;第一组成部的内表面、第二组成部的内表面及第三组成部的内表面形成钩腔,第一组成部与第三组成部之间有间隙,此间隙为钩腔的开口。钩腔为U型,钩腔下部的横截面为半圆形且其直径记为d,第三组成部的最外侧距离钩柄中心线的距离h为1.3d-1.5d;第一组成部的最外侧距离钩柄中心线的距离i为2.0d-2.2d;在第一组成部上设有主弯区截面,主弯区截面顶部的宽度e为0.8d-0.9d,主弯区截面底部的宽度c为0.35d-0.45d,主弯区截面的长度b为1.0d-1.2d;第一组成部与第二组成部的交界面接近与钩柄的中心线平齐,第一组成部在交界面的截面为第一交接界面,第一交接界面的顶部宽度g为0.7d-0.8d,第一交界面的其他尺寸与主弯区截面的相对应的尺寸相同;第二组成部的横截面高度f为0.7d-0.8d。h为1.4d,i为2.125d;e为0.875d,c为0.4d,b为1.125d,g为0.75d,f为0.75d。在钩柄的底部设有凸耳,在凸耳处设有保险卡。本技术在GB/T10051-2010的基础上,将钩体的第二组成部的横截面由圆形更改为矩形,增加单钩在钩尖端的重量,同时更改了构体的第三组成部的最外侧距离钩柄中心线的距离、第一组成部的最外侧距离钩柄中心线的距离、主弯区截面的尺寸、第一交接界面的顶部宽度及第二组成部的横截面的高度尺寸,将钩体的重心调至钩柄中心线上,降低了因重心偏斜造成对轴承的单方面疲劳强度,减少了安全隐患,大大改善了对起吊吊挂反向要求的使用环境。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向截面剖视图;图3为图1中B-B向截面剖视图;图4为图1中C-C向截面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4所示,一种用于起重机的自平衡单钩,包括钩柄1和钩体3,钩体3包括第一组成部31、第二组成部32及第三组成部33,第一组成部31的一端与钩柄1的底部连接,第一组成部31的另一端与第二组成部32的一端连接,第二组成部32的另一端与第三组成部33的一端连接;第一组成部31的截面形状接近为T型,第二组成部32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第三组成部33为钩尖;第一组成部31的内表面、第二组成部32的内表面及第三组成部33的内表面形成钩腔34,第一组成部31与第三组成部33之间有间隙,此间隙为钩腔34的开口。钩腔34为U型,钩腔下部的横截面为半圆形且其直径记为d,即将钩腔下部的横截面的直径定义为d,第三组成部33的最外侧距离钩柄1中心线的距离h为1.3d-1.5d;第一组成部31的最外侧距离钩柄1中心线的距离i为2.0d-2.2d;在第一组成部31上设有主弯区截面A-A,主弯区截面A-A顶部的宽度e为0.8d-0.9d,主弯区截面A-A底部的宽度c为0.35d-0.45d,主弯区截面A-A的长度b为1.0d-1.2d;第一组成部31与第二组成部32的交界面接近与钩柄1的中心线平齐,第一组成部31在交界面的截面为第一交接界面B-B,第一交接界面B-B的顶部宽度g为0.7d-0.8d,第一交界面的其他尺寸与主弯区截面A-A的相对应的尺寸相同;第二组成部32的横截面C-C高度f为0.7d-0.8d。h为1.4d,i为2.125d;e为0.875d,c为0.4d,b为1.125d,g为0.75d,f为0.75d,按此比例取值,钩体的重心在钩柄的中心线上,并且重心的位置较低。在钩柄1的底部设有凸耳2,在凸耳2处设有保险卡4。在实际应用时,本技术提到的尺寸,按本技术中设定的尺寸进行设计,未提到的尺寸仍按GB/T10051-2010中规定的尺寸进行设计。当d为80毫米时,第三组成部33的最外侧距离钩柄1中心线的距离为112毫米,第一组成部31的最外侧距离钩柄1中心线的距离为130毫米,主弯区截面A-A顶部的宽度为71毫米,主弯区截面A-A底部的宽度为36毫米,主弯区截面A-A的长度为90毫米,第一交接界面B-B的顶部宽度为60毫米,第二组成部32的横截面C-C为59毫米,其他未提到的尺寸按照GB/T10051-2010设计,在实际测量中,钩体3的重心在钩柄1中心线上,实现了自平衡。上述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说明,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定,任何对本技术简单变换后的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起重机的自平衡单钩,包括钩柄和钩体,其特征在于:钩体包括第一组成部、第二组成部及第三组成部,第一组成部的一端与钩柄的底部连接,第一组成部的另一端与第二组成部的一端连接,第二组成部的另一端与第三组成部的一端连接;第一组成部的截面形状接近为T型,第二组成部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第三组成部为钩尖;第一组成部的内表面、第二组成部的内表面及第三组成部的内表面形成钩腔,第一组成部与第三组成部之间有间隙,此间隙为钩腔的开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起重机的自平衡单钩,包括钩柄和钩体,其特征在于:钩体包括第一组成部、第二组成部及第三组成部,第一组成部的一端与钩柄的底部连接,第一组成部的另一端与第二组成部的一端连接,第二组成部的另一端与第三组成部的一端连接;第一组成部的截面形状接近为T型,第二组成部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第三组成部为钩尖;第一组成部的内表面、第二组成部的内表面及第三组成部的内表面形成钩腔,第一组成部与第三组成部之间有间隙,此间隙为钩腔的开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起重机的自平衡单钩,其特征在于:钩腔为U型,钩腔下部的横截面为半圆形且其直径记为d,第三组成部的最外侧距离钩柄中心线的距离为h,h的范围为1.3d-1.5d;第一组成部的最外侧距离钩柄中心线的距离为i,i的范围为2.0d-2.2d;在第一组成部上设有主弯区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朝峰黄帅赵俊龙张新瑞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豫飞鹏升锻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