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套筒及弹性套筒的压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18803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无外筒型的弹性套筒(2)使固定于内筒(20)外周的弹性体(21)直接接触于被支承物(1)的支承孔(1a)的内面;其中,将嵌入衬套(22)埋设于弹性体(21)内;在该场合,可提高相对从支承孔(1a)的脱出的阻力,并可增大弹性体(21)的初期压缩率,提高性能。在嵌入衬套(22)的两端形成朝径向外方弯曲的凸缘部(22a、22b),在将弹性套筒配合到支承孔(1a)的状态下使两端的凸缘部(22a、22b)从支承孔(1a)的轴向投影面朝径向外方伸出。在嵌入衬套(22)和弹性体(21)上分别形成轴向的切口(22c)和开槽(21e),使一端的凸缘部(22a)可缩径,可从该凸缘部(22a)侧将弹性套筒(2)插入到支承孔(1a)。(*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配合到形成于悬架系统定位臂等被支承物的支承孔中用于对被支承物进行弹性支承的弹性套筒及将该弹性套筒压入支承孔的方法。另外,过去已知有省略外筒、直接将弹性体接触到悬架系统定位臂的支承孔内面的无外筒式弹性套筒,在该场合,支承孔的内面的加工精度可粗些,而且压入负荷低,所以设备费用也低,另外,套筒自身的单价也低,可大幅度降低成本。另外,对于带外筒和无外筒这两种类型中的任一种类型的弹性套筒,都有在弹性体的径向中间部埋设嵌入衬套、提高弹性套筒的径向的弹簧常数的技术。上述无外筒型的弹性套筒如上述那样存在降低成本的优点,但相对于悬架系统定位臂等被支承物的固定仅由弹性体的过盈量获得,所以,脱出负荷与带外筒型的场合相比大幅度下降,存在不能朝脱出方向作用负荷或用在接受复杂的输入的部位的重大缺点。另外,当考虑到压入容易性和压入后的形状稳定(弹性体的伸出等)时,不得不抑制套筒的弹性体容量,这样,弹性体的初期压缩率受到限制,即使将嵌入衬套埋设于弹性体,径向与轴向和扭转方向的弹簧平衡的性能到达点与带外筒型的场合相比变低。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以上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增大脱出负荷、性能也可提高的无外筒型的弹性套筒。按照本专利技术,在使嵌入衬套的一端的凸缘部缩径的状态下将弹性套筒从该一端的凸缘部侧压入到被支承物的支承孔。这样,当从支承孔拔出一端的凸缘部时,该凸缘部扩径。这样,由一端的凸缘部和另一端的凸缘部获得相对朝弹性套筒的轴向一方和另一方的脱出的阻力,使脱出负荷增大。由于以弹性体接触于支承孔的内面,所以,与带外筒类型那样的金属件相互压入配合不同,支承孔内面的加工精度可较粗,而且压入负荷低,可由小型的压入设备压入。另外,为了提高性能,最好在使弹性体的轴向和扭转方向的弹簧常数较低的同时提高径向的刚性,为此,需要增大将弹性套筒配合到支承孔的初期状态的弹性体的径向压缩率。在这里,将弹性套筒配合到支承孔之前的自由状态的一端的凸缘部的直径若比将弹性套筒配合到了支承孔时的直径大,则可在初期状态朝径向压缩弹性体,特别是可朝径向压缩嵌入衬套的内侧的弹性体的部分。这样,可增大弹性体的初期压缩率,提高性能。另外,若在弹性体上以与上述切口相同的相位形成到达上述插入方向前方的端面的开槽,同时将该开槽和上述切口分别形成为朝上述插入方向前方扩大宽度的形状,则可朝插入方向前方变细地使弹性体和嵌入衬套缩径,使得弹性套筒相对支承孔的压入容易。为了使得弹性套筒相对支承孔的压入更容易,最好将上述一端的凸缘部形成为短径尺寸在上述支承孔的孔径以下的椭圆形,在该凸缘部的短径方向两侧形成上述切口。另外,如在弹性体的外周面的与上述插入方向前方相反侧的部分形成朝径向凸出的凸部,则由凸部的压缩力以杠杆作用产生使一端的凸缘部扩径的力,强化防脱的功能。当硫化成形弹性体时,需要不使嵌入衬套偏移位置地推压凸缘部。凸缘部的推压部位不能由弹性体覆盖,耐蚀性变差。如上述一端的凸缘部的推压部位为与缩径方向一致的部分即在将弹性套筒配合到支承孔的状态下从支承孔的投影面最朝径向外方伸出的部分,则该部分的腐蚀使防脱功能下降。因此,弹性体硫化成形时推压上述一端的凸缘部的部位最好设定在从与该一端的凸缘部的缩径方向一致的部分朝周向偏移的位置。另外,最好上述弹性体具有直接接触于支承孔内面的筒部,在该筒部的轴向中间部的内周形成固定到内筒的腿部,在该筒部中埋设上述嵌入衬套,在嵌入衬套的上述一端的凸缘部形成上述切口。在该场合,如在内筒和弹性体的筒部的一方设置当一端的凸缘部被缩径时接触于内筒和弹性体的筒部的另一方对缩径进行抑制的径向止挡部,或在弹性体的筒部以与上述切口相同相位形成到达弹性套筒相对支承孔的插入方向前方的端面的开槽,设置嵌入到该开槽的楔形构件,则一端的凸缘部的缩径受到抑制,所以,该一端的凸缘部的防脱功能得到强化。可是,当将上述弹性套筒压入到支承孔时,需要在被支承物的支承孔的入口侧开口面上配置随着接近支承孔减小内径的环状的缩径导向件,由向缩径导向件的推压使嵌入衬套的上述一端的凸缘部缩径而引导至支承孔中。然而,在该状态下,由弹性套筒的压入使嵌入衬套的另一端的凸缘部推压缩径导向件,不能脱离缩径导向件。本专利技术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进行压入后的缩径导向件的脱离、可使用缩径导向件将上述弹性套筒顺利地压入到支承孔的方法。为此达到该目的,按照本专利技术方法的第1特征,在被支承物的支承孔的入口侧开口面上配置随着接近支承孔而减小内径的环状的缩径导向件,由向缩径导向件的推入使嵌入衬套的上述一端的凸缘部缩径而引导至支承孔,并且,由可朝径向自由开闭的多个拼合块构成缩径导向件,在压入弹性套筒后朝径向打开拼合块;另外,按照本专利技术方法的第2特征,在被支承物的支承孔的入口侧开口面配置环状的缩径导向件,在缩径导向件的内周的周向多个部位凸设随着接近支承孔而增大朝径向内方的凸出量的导向凸起,通过向缩径导向件的推入由导向凸起使嵌入衬套的上述一端的凸缘部缩径,而导入至支承孔,同时,在嵌入衬套的另一端的凸缘部以与导向凸起相同的相位形成周向多个部位的凹口部,压入弹性套筒后,使各导向凸起通过各凹口部地使缩径导向件朝轴向脱离;另外,按照本专利技术方法的第3特征,在被支承物的支承孔的入口侧开口面配置随着接近支承孔而内径变小而且朝与上述切口一致的径向一方开放的大体U字状的缩径导向件,由向缩径导向件的推入使嵌入衬套的上述一端的凸缘部缩径而导入至支承孔,同时,在压入弹性套筒后使缩径件朝与该导向件的开放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按照上述第1-第3中的任一个特征,在压入弹性套筒后,都可不受到嵌入衬套的另一端的凸缘部干涉地使缩径导向件脱离,这样,可使用缩径导向件将弹性套筒顺利地压入到支承孔。可是,当压入弹性套筒时,使被支承物的支承孔的出口侧开口面接触于固定夹具,承受弹性套筒的压入负荷。在该场合,在固定夹具上凹设接受由弹性套筒的压入结束从支承孔的出口被推出的嵌入衬套的上述一端的凸缘部的凹部,但当从支承孔推出一端的凸缘部时,使该凸缘部朝与形成于其上的切口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扩径而强有力地压接于凹部内面上,导致卡在固定夹具上。因此,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的第4特征,将凹设于固定夹具的凹部形成为以与上述切口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为长径方向的椭圆形。这样,容许从支承孔推出的一端的凸缘部在凹部内的扩径,该凸缘部不强有力地压接于凹部内面,可防止卡在固定夹具上。弹性体21具有配合于支承孔1a的筒部21a、形成于筒部21a中央部内周的周向多个部位的固定于内筒20的腿部21b、及在从支承孔1a朝轴向凸出的筒部21a的轴向一端和另一端分别朝径向外方凸出形成的止挡部21c、21d。在筒部21a中以到达两端的止挡部21c、21d的方式埋设嵌入衬套22。在嵌入衬套22的轴向一端和另一端分别形成在各止挡部21c、21d内朝径向外方弯曲的凸缘部22a、22b。在这里,一端的凸缘部22a和一端的止挡部21c如图2(B)所示那样,形成为短径尺寸为支承孔1a的孔径以下的椭圆形,另外,另一端的凸缘部22b和另一端的止挡部21d如图2(C)所示那样大体形成为圆形。在一端的凸缘部22a如图3(B)所示那样,位于上述椭圆形短径方向两侧地形成沿嵌入衬套22的筒状部的切口22c、22c,同时,在弹性体21的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弹性套筒,配合到形成于被支承物的支承孔用于对被支承物进行弹性支承,由内筒、固定于内筒外周的与支承孔的内面直接接触的弹性体、及埋设于弹性体的径向中间部的嵌入衬套构成;其特征在于:在嵌入衬套的两端形成朝径向外方弯曲的凸缘部,在将弹性套筒配合到支承孔的状态下使两端的凸缘部从支承孔的轴向投影面朝径向外方伸出,同时,在两端的凸缘部中的处于弹性套筒相对支承孔的插入方向前方的一端的凸缘部的周向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沿嵌入衬套的筒状部的切口,使一端的凸缘部可缩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川哲铃木和贵角南圭一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