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变轨距转向架变轨功能及可靠性试验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8398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5 0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变轨距转向架变轨功能及可靠性试验台,主要包括移动平台动力驱动装置、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承载走行轨、限位装置、龙门式悬吊装置;所述的移动平台动力驱动装置通过电机‑曲柄连杆运动副驱动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纵向移动,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对变轨距轮对进行解锁和锁紧,并为轮对沿轮轴的轴向变轨距运动提供横向导向作用,承载走行轨为其提供承载和纵向导向作用,限位装置对运动方向进行横向对中定位和垂向限位,龙门式悬吊装置固定转向架的轮对位置且对轮对进行卸载。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移动平台的往复运动模拟变轨距轮对的循环变轨动作,为研究变轨距转向架变轨功能及可靠性分析提供基础。

A New Type of Rail Change Function and Reliability Test Bench for Variable Gauge Bogi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变轨距转向架变轨功能及可靠性试验台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动态仿真与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变轨距转向架变轨功能及可靠性试验台。
技术介绍
由于政治、经济、技术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铁路运输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轨距制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铁路运输逐渐成为跨国及跨地区联运最主要的陆上贸易通道之一,而轨距差异为国际联运的开展带来诸多限制,因此实现轨距不同区间直通运行的变轨距转向架应运而生。为了使生产后的变轨距转向架在实际轨道车辆上能够顺利完成变轨,在实车装配之前需要验证变轨距转向架能否完成变轨功能,并且检测其变轨距机构在循环工作条件下的可靠性,因此需要开发变轨距转向架变轨距功能及可靠性试验装置。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对变轨距转向架进行变轨功能及可靠性试验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变轨距转向架变轨功能及可靠性试验台,由移动的平板模拟相对移动的轨道,轨距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变化,同时可以实现变轨距装置的解锁和锁止,从而能够循环模拟变轨距轮对的解锁和锁止以及变轨动作,为可变轨距转向架轨距变换功能的检测及可靠性分析提供基础。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变轨距转向架变轨功能及可靠性试验台,采用移动的平板模拟相对移动的轨道,平板的直线往复运动由曲柄连杆机构实现,且轨距可以根据需要从轨距A(或B)变化到轨距B(或A),从而能够循环模拟变轨距轮对的变轨动作,它能够检测变轨距转向架能否实现变轨功能,并且通过循环的变轨动作进行转向架变轨距机构的可靠性试验,以及轨距解锁锁止机构的疲劳寿命试验等。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新型变轨距转向架变轨功能及可靠性试验台,主要包括移动平台动力驱动装置1、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2、承载走行轨3、限位装置4、龙门式悬吊装置5;所述的移动平台动力驱动装置1固定安装在地面上,通过电机-曲柄连杆运动副驱动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2的纵向移动,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2对变轨距轮对进行解锁和锁紧,并为轮对沿轮轴的轴向变轨距运动提供横向导向作用;所述的承载走行轨3对称安装在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2的两侧下方,为其提供承载和纵向导向作用;所述的限位装置4对称安装在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2的两侧,对其直线往复运动进行横向对中定位和垂向限位;所述的龙门式悬吊装置5固定转向架的轮对位置且对轮对进行卸载。所述的移动平台动力驱动装置1包括:电机1-1、一号联轴器1-2、减速器1-3、二号联轴器1-4、传动轴1-5、一号轴承1-6、一号轴承座1-7、二号轴承1-8、二号轴承座1-9、转盘1-10、连杆轴销1-11,连杆1-12;所述的电机1-1、减速器1-3、一号轴承座1-7和二号轴承座1-9分别通过地脚螺栓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的电机1-1的输出轴通过一号联轴器1-2与减速器1-3的输入轴相连接,所述的减速器1-3的输出轴通过二号联轴器1-4与传动轴1-5相连接,所述的传动轴1-5分别通过一号轴承1-6和二号轴承1-8支撑在一号轴承座1-7和二号轴承座1-9上;所述的传动轴1-5与转盘1-10通过键连接;电机1-1的作用是将动力经减速器1-3降速增扭后传递给传动轴1-5,从而驱动转盘1-10转动;所述的转盘1-10与连杆轴销1-11一端固连,连杆轴销1-11另一端与连杆1-12活动连接,中间加滚动轴承保证连杆1-12绕连杆轴销1-11相对转动,所述的连杆1-12另一端与移动平台2-1铰接,转盘1-10的中轴线与移动平台2-1的水平中心面在同一平面内,保证曲柄连杆机构是对心式,使得移动平台2-1保持匀速运动;所述的曲柄连杆机构使转盘1-10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移动平台2-1的直线平移运动,直线运动的方向由限位装置4的定位导向作用保证;所述的移动平台动力驱动装置1的纵向安装位置保证连杆运动到上止点时不与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2的端部发生干涉。所述的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2包括移动平台2-1、变轨距导向轨2-2、解锁锁止配套装置2-3;所述的移动平台2-1由标准规格的方管和矩形管焊接而成以实现轻量化,移动平台2-1端部与连杆1-12铰接;所述的变轨距导向轨2-2在移动平台2-1上的铺设方式根据轨距不同分为轨距A导向段2-4与轨距B导向段2-5,两条变轨距导向轨2-2参照中心线呈现“八”字状或反“八”字状布置,轨距A和轨距B可以根据变轨距转向架的测试需要进行调整,变轨距导向轨2-2通过螺栓固定在移动平台2-1上,轨距的变化带动两侧车轮相对于轮轴同时向内或向外移动,实现轮距的转换;所述的解锁锁止配套装置2-3包括支撑架2-3-1、解锁锁止轨2-3-2和连接板2-3-3,解锁锁止轨2-3-2焊接在支撑架2-3-1上,安装位置应能够保证变轨距轮对锁紧装置上的小滚轮恰好在轨内行驶,随着移动平台2-1的往复运动,变轨距轮对的锁紧机构根据解锁锁止轨2-3-2的行程变化完成解锁和锁止动作,每排支撑架2-3-1之间通过连接板2-3-3焊接为一个整体提高承载能力,每排支撑架2-3-1按规定距离对称焊接在移动平台2-1上表面两侧。所述的承载走行轨3包括承载辊子3-1和安装座3-2,承载辊子3-1装配在安装座3-2侧壁上,承载辊子3-1与安装座3-2底部留有一定间距,保证承载辊子3-1自由转动;工作时,移动平台2-1底面与承载辊子3-1表面接触做往复平移运动;承载走行轨3对称安装在移动平台2-1两侧下方,其长度保证移动平台2-1在一个往复运动行程中始终与承载辊子3-1表面接触。所述的限位装置4包括横向对中定位轨4-1、垂向限位装置4-2和辅助支撑立柱4-3;所述的横向对中定位装置4-1包括辊子4-1-1和侧向支撑4-1-2,侧向支撑4-1-2用螺钉固定在龙门式悬吊装置5的立柱5-1和辅助支撑立柱4-3内侧;横向对中定位轨4-1的辊子4-1-1表面与移动平台2-1的侧面接触,限制移动平台2-1纵向移动时的横向位移且不卡滞,使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2始终对中沿中心线方向做直线往复运动;所述的垂向限位装置4-2包括垂向限位轨4-2-1和支撑连接装置4-2-2,垂向限位轨4-2-1包括支撑辊子4-2-1-1和底座4-2-1-2,底座4-2-1-2与支撑连接装置4-2-2焊接在一起,支撑连接装置4-2-2通过螺钉固定在龙门式悬吊装置5的立柱5-1和辅助支撑立柱4-3内侧,实现对垂向限位轨4-2-1的固定支撑;所述的垂向限位轨4-2-1表面和移动平台2-1的上表面接触,限制移动平台2-1在纵向运动时的垂向位移且不卡滞,使移动平台2-1下表面始终与承载走行轨3的承载辊子3-1接触做直线往复运动;所述的垂向限位轨4-2-1的底座4-2-1-2的外侧壁开1~2mm凹槽,保证与横向对中定位轨4-1的相对位置;所述的四个辅助支撑立柱4-3沿承载走行轨3外侧均布安装,其内侧面与龙门立柱内侧面处在同一平面内,所述的横向对中定位轨4-1和垂向限位装置4-2对称安装在移动平台2-1两侧,长度与承载走行轨3一致;所述的承载走行轨3的承载辊子3-1的外侧端面与垂向限位轨4-2-1的支撑辊子4-2-1-1外侧端面处在同一垂立面内,保证移动平台2-1的水平直线运动。所述的龙门式悬吊装置5,包括立柱5-1、支撑平台5-2、悬挂梁5-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变轨距转向架变轨功能及可靠性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种新型变轨距转向架变轨功能及可靠性试验台,主要包括移动平台动力驱动装置(1)、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2)、承载走行轨(3)、限位装置(4)、龙门式悬吊装置(5);所述的移动平台动力驱动装置(1)固定安装在地面上,通过电机‑曲柄连杆运动副驱动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2)的纵向移动,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2)对变轨距轮对进行解锁和锁紧,并为轮对沿轮轴的轴向变轨距运动提供横向导向作用;所述的承载走行轨(3)对称安装在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2)的两侧下方,为其提供承载和纵向导向作用;所述的限位装置(4)对称安装在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2)的两侧,对其直线往复运动进行横向对中定位和垂向限位;所述的龙门式悬吊装置(5)固定转向架的轮对位置且对轮对进行卸载;所述的移动平台动力驱动装置(1)包括:电机(1‑1)、一号联轴器(1‑2)、减速器(1‑3)、二号联轴器(1‑4)、传动轴(1‑5)、一号轴承(1‑6)、一号轴承座(1‑7)、二号轴承(1‑8)、二号轴承座(1‑9)、转盘(1‑10)、连杆轴销(1‑11),连杆(1‑12);所述的电机(1‑1)、减速器(1‑3)、一号轴承座(1‑7)和二号轴承座(1‑9)分别通过地脚螺栓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的电机(1‑1)的输出轴通过一号联轴器(1‑2)与减速器(1‑3)的输入轴相连接,所述的减速器(1‑3)的输出轴通过二号联轴器(1‑4)与传动轴(1‑5)相连接,所述的传动轴(1‑5)分别通过一号轴承(1‑6)和二号轴承(1‑8)支撑在一号轴承座(1‑7)和二号轴承座(1‑9)上;所述的传动轴(1‑5)与转盘(1‑10)通过键连接;电机(1‑1)的作用是将动力经减速器(1‑3)降速增扭后传递给传动轴(1‑5),从而驱动转盘(1‑10)转动;所述的转盘(1‑10)与连杆轴销(1‑11)一端固连,连杆轴销(1‑11)另一端与连杆(1‑12)活动连接,中间加滚动轴承保证连杆(1‑12)绕连杆轴销(1‑11)相对转动,所述的连杆(1‑12)另一端与移动平台(2‑1)铰接,转盘(1‑10)的中轴线与移动平台(2‑1)的水平中心面在同一平面内,保证曲柄连杆机构是对心式,使得移动平台(2‑1)保持匀速运动;所述的曲柄连杆机构使转盘(1‑10)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移动平台(2‑1)的直线平移运动,直线运动的方向由限位装置(4)的定位导向作用保证;所述的移动平台动力驱动装置(1)的纵向安装位置保证连杆运动到上止点时不与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2)的端部发生干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变轨距转向架变轨功能及可靠性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种新型变轨距转向架变轨功能及可靠性试验台,主要包括移动平台动力驱动装置(1)、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2)、承载走行轨(3)、限位装置(4)、龙门式悬吊装置(5);所述的移动平台动力驱动装置(1)固定安装在地面上,通过电机-曲柄连杆运动副驱动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2)的纵向移动,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2)对变轨距轮对进行解锁和锁紧,并为轮对沿轮轴的轴向变轨距运动提供横向导向作用;所述的承载走行轨(3)对称安装在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2)的两侧下方,为其提供承载和纵向导向作用;所述的限位装置(4)对称安装在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2)的两侧,对其直线往复运动进行横向对中定位和垂向限位;所述的龙门式悬吊装置(5)固定转向架的轮对位置且对轮对进行卸载;所述的移动平台动力驱动装置(1)包括:电机(1-1)、一号联轴器(1-2)、减速器(1-3)、二号联轴器(1-4)、传动轴(1-5)、一号轴承(1-6)、一号轴承座(1-7)、二号轴承(1-8)、二号轴承座(1-9)、转盘(1-10)、连杆轴销(1-11),连杆(1-12);所述的电机(1-1)、减速器(1-3)、一号轴承座(1-7)和二号轴承座(1-9)分别通过地脚螺栓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的电机(1-1)的输出轴通过一号联轴器(1-2)与减速器(1-3)的输入轴相连接,所述的减速器(1-3)的输出轴通过二号联轴器(1-4)与传动轴(1-5)相连接,所述的传动轴(1-5)分别通过一号轴承(1-6)和二号轴承(1-8)支撑在一号轴承座(1-7)和二号轴承座(1-9)上;所述的传动轴(1-5)与转盘(1-10)通过键连接;电机(1-1)的作用是将动力经减速器(1-3)降速增扭后传递给传动轴(1-5),从而驱动转盘(1-10)转动;所述的转盘(1-10)与连杆轴销(1-11)一端固连,连杆轴销(1-11)另一端与连杆(1-12)活动连接,中间加滚动轴承保证连杆(1-12)绕连杆轴销(1-11)相对转动,所述的连杆(1-12)另一端与移动平台(2-1)铰接,转盘(1-10)的中轴线与移动平台(2-1)的水平中心面在同一平面内,保证曲柄连杆机构是对心式,使得移动平台(2-1)保持匀速运动;所述的曲柄连杆机构使转盘(1-10)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移动平台(2-1)的直线平移运动,直线运动的方向由限位装置(4)的定位导向作用保证;所述的移动平台动力驱动装置(1)的纵向安装位置保证连杆运动到上止点时不与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2)的端部发生干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变轨距转向架变轨功能及可靠性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移式轨距变换装置(2)包括移动平台(2-1)、变轨距导向轨(2-2)、解锁锁止配套装置(2-3);所述的移动平台(2-1)由标准规格的方管和矩形管焊接而成以实现轻量化,移动平台(2-1)端部与连杆(1-12)铰接;所述的变轨距导向轨(2-2)在移动平台(2-1)上的铺设方式根据轨距不同分为轨距A导向段(2-4)与轨距B导向段(2-5),两条变轨距导向轨(2-2)参照中心线呈现“八”字状或反“八”字状布置,轨距A和轨距B可以根据变轨距转向架的测试需要进行调整,变轨距导向轨(2-2)通过螺栓固定在移动平台(2-1)上,轨距的变化带动两侧车轮相对于轮轴同时向内或向外移动,实现轮距的转换;所述的解锁锁止配套装置(2-3)包括支撑架(2-3-1)、解锁锁止轨(2-3-2)和连接板(2-3-3),解锁锁止轨(2-3-2)焊接在支撑架(2-3-1)上,安装位置应能够保证变轨距轮对锁紧装置上的小滚轮恰好在轨内行驶,随着移动平台(2-1)的往复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玉梅胡婷庄娇娇熊伟马登辉刘鹏程陈云陈希明王多洋徐观苏建陈熔林慧英张立斌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