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衬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8267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振衬套,该防振衬套(10)包括刚性内筒件和外筒件(12,14)和设置在它们之间的橡胶弹性体(16),其中所述橡胶弹性体具有一对在所述内筒件的任一侧的轴向中空部(18),从而在处于所述中空部之间的周向位置处形成连接所述内筒件和外筒件的橡胶本体部(20)。内、外筒件侧橡胶止动部(22,24)横跨所述中空部彼此面向设置并且通过相同的橡胶材料相互连接。通过使用模具硫化形成所述橡胶弹性体,在该模具中,注入通路(46)被定位成通向模制一个内筒件侧橡胶止动部(22)的空间内,以便注入孔橡胶突出部(28)形成在该内筒件侧橡胶止动部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振衬套,尤其是一种特征在于具有提高耐久性技术措施的防振衬套。
技术介绍
具有刚性内筒件和外筒件以及设置在它们之间的橡胶弹性体的防振衬套,已经被广泛用作悬架衬套和其它部件。一种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防振衬套包括设有一对中空部的橡胶弹性体,所述中空部在内筒件的轴线垂直方向的任一侧的位置沿轴向贯通橡胶弹性体;一对在一个中空部和另一个中空部之间的周向位置处的具有沿轴线垂直方向连接内筒件和外筒件的构造的橡胶本体部;成对的内筒件侧橡胶止动部和成对的外筒件侧橡胶止动部横跨中空部彼此面向设置并且通过相同的橡胶材料相互连接。它的一个例子示于附图6A和6B中。在所述附图中,200标示防振衬套202的内元件(刚性内筒件);204标示外元件(刚性外筒件);206标示设置在它们之间并且一体地硫化粘结到内元件200和外元件204上的橡胶弹性体。208标示设置在橡胶弹性体206中的中空部(凹部),所述中空部208位于内元件200的轴线垂直方向的任一侧的位置。这些中空部208在轴向上贯通橡胶弹性体206。210标示在中空部208、208之间的周向位置的沿轴线垂直方向连接内元件200和外元件204的橡胶本体部;212、214分别标示内元件200侧止动部和外元件204侧止动部,所述对中空部208中的每个设有这样一对止动部。例如,这种设计的包括内元件200、外元件204、具有一对在轴线垂直方向连接内元件200和外元件204的橡胶本体部210的橡胶弹性体206、一对中空部208和成对的内元件200侧止动部及外元件204侧止动部的防振衬套202公开于下文中的JP-A-2000-088026中。对于这种类型的防振衬套202,在硫化模制(成形)橡胶弹性体206的过程中,通常的做法是,首先将橡胶材料注入占橡胶体积最大的橡胶本体部210中,即注入橡胶本体部210的型腔中,然后在其边界选择橡胶材料注入通路和注入孔位置,从而将橡胶材料分配入用于橡胶止动部212、214的型腔中。经过这种处理后,可以认为使用注入的橡胶材料均匀地填充了型腔。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在注入孔中的注入孔橡胶突出部保留在随后要硫化模制的橡胶本体部210上。在图6A和6B中,这些注入孔橡胶突出部由216标示。橡胶本体部210是构成用于通过弹性变形吸收振动以在使用防振衬套202的过程中提供减振作用的主要元件的部分;如图6B中所示,通过在扭转方向的输入F1和在轴线垂直方向的输入F2产生法向应变和法向应力。当注入孔橡胶突出部216如上述保持从橡胶本体部210向上伸出时,注入孔橡胶突出部216作为橡胶本体部210上的异物出现,特别地,能造成在基础部位置发生的值得重视的应力集中问题,导致产生从基础部开始的裂纹,当裂纹扩散时将最终缩短防振衬套202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振衬套,该防振衬套不会由于注入孔橡胶突出部的存在而造成使用寿命缩短。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可选的目的可以通过本专利技术的下列方式中的至少一个来实现。可以任何可选的组合采用本专利技术的下列方式和/或采用在各方式中的元件。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并不限于本专利技术的这些方式和技术特征的组合,而是可以根据公开于整个说明书和附图中的本专利技术的教导来确认,或者可以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作为整体公开的本专利技术来确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方式,提供一种防振衬套,它包括刚性内筒件和外筒件;以及设置在内筒件和外筒件之间的橡胶弹性体,其中所述橡胶弹性体具有一对在所述内筒件的轴线垂直方向的两侧位置处沿轴向贯通所述弹性体的中空部,从而在处于所述中空部之间的周向位置处形成一对具有沿轴线垂直方向连接所述内筒件和所述外筒件的构造的橡胶本体部;成对的内筒件侧橡胶止动部和成对的外筒件侧橡胶止动部横跨所述中空部彼此面向设置并且通过相同的橡胶材料相互连接;以及其中所述橡胶弹性体通过使用模具硫化模制所述橡胶材料形成,在该模具中,至少一个注入通路与其注入孔被定位成通向模制所述内筒件侧橡胶止动部中的一个内筒件侧橡胶止动部的空间,以便通过至少一个注入通路末端处的注入孔形成的注入孔橡胶突出部形成在所述一个内筒件侧橡胶止动部上。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种方式提供一种根据第一种方式的防振衬套,其中至少一个注入通路朝向所述内筒件的外周向表面相对于轴向对角地延伸,从而所述注入孔橡胶突出部相应地对角地向外伸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种方式提供一种根据第一或第二种方式的防振衬套,其中至少一个注入通路包括一对注入通路,该注入通路与注入孔被定位成通向模制所述内筒件侧橡胶止动部的空间,以便通过该对注入通路末端处的注入孔形成的注入孔橡胶突出部分别形成在所述内筒件侧橡胶止动部上。在以第一种方式提出的本专利技术中,在模具中设有至少一个用于橡胶材料的注入通路,以便在硫化模制橡胶弹性体的过程中,橡胶材料可注入用于内筒件侧的橡胶止动部的型腔中,从而由至少一个注入通路末端处的注入孔形成的注入孔橡胶突出部形成在内筒件侧橡胶止动部上,而不是向后形成在橡胶本体部上。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因为橡胶本体部不存在注入孔橡胶突出部,所以当在扭转方向、轴线垂直方向或任何不同的其它方向上的输入量施加到橡胶本体部上时,尽管在橡胶本体部中产生应变或应力,但是仍可以避免在突出部的基础部产生应力集中的问题,这种应力集中会导致从基础部产生裂纹,并随后扩散,最终缩短防振衬套的使用寿命。因为在内筒件侧的橡胶止动部不是在振动吸收过程中通常经受应变或应力的区域,而是构成仅在止动作用过程中经受瞬时变形的区域,所以尽管其上存在注入孔橡胶突出部,还是能避免成为缩短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的问题。在外筒件侧的橡胶止动部上保留注入孔橡胶突出部的方法,并不总是难想到的。然而,当将橡胶材料注入外筒件侧的橡胶止动部并且试图使橡胶材料从那里分配到用于橡胶本体部和内筒件侧的橡胶止动部的型腔中时,橡胶材料很难均匀地充满型腔,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有可能形成空腔的风险。因此,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橡胶材料的注入位置将是用于内筒件侧的橡胶止动部的型腔。在本专利技术中,至少一个注入通路可朝向内筒件的外周向表面相对于轴向对角地延伸,注入孔橡胶突出部相应对角地伸出(第二种方式)。采用这种布置,通过至少一个注入通路注入并且进入用于内筒件侧的橡胶止动部的型腔中的橡胶材料可被导入而沿内筒件的外周向表面平稳地流动,橡胶材料以平稳地流动均匀地扩散进用于橡胶本体部的型腔中和用于外筒件侧的橡胶止动部的型腔中。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为了将橡胶材料注入到用于所述对内筒件侧橡胶止动部的各型腔中,可以对应于用于所述对内筒件侧的橡胶止动部的各型腔设置所述对注入通路,从而注入孔橡胶突出部保留在各内筒件侧橡胶止动部上(第三种方式)。采用这种布置,通过注入孔注入的橡胶材料可被导入而充满用于橡胶本体部、内筒件侧橡胶止动部和外筒件侧橡胶止动部的型腔中,它们整个相互连接。附图说明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和/或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构造的防振衬套的透视图;图2是图1的防振衬套的正视图;图3A是沿图2中3A-3A线的横截面视图,图3B是沿图2中3B-3B线的横截面视图;图4是沿图2中4-4线的横截面视图;图5是用于形成图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振衬套(10),包括:刚性内筒件(12)和外筒件(14);以及设置在所述内筒件和所述外筒件之间并且使它们弹性连接的橡胶弹性体(16),其中,所述橡胶弹性体具有一对在所述内筒件的轴线垂直方向的两侧位置处沿轴向贯通 所述橡胶弹性体的中空部(18),由此在处于所述中空部之间的周向位置处形成一对具有沿轴线垂直方向连接所述内筒件和所述外筒件的构造的橡胶本体部(20);成对的内筒件侧橡胶止动部(22)和成对的外筒件侧橡胶止动部(24)横跨所述中空部彼此面向设置并且通过相同的橡胶材料相互连接;以及 其中,所述橡胶弹性体通过使用模具硫化模制橡胶材料形成,在所述模具中,至少一个注入通路(46)与其注入孔(48)被定位成通向模制所述内筒件侧橡胶止动部中的一个内筒件侧橡胶止动部的空间,以便通过所述 至少一个注入通路末端处的注入孔形成的注入孔橡胶突出部(28)形成在所述一个内筒件侧橡胶止动部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仲秀人
申请(专利权)人: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