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及光源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6643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10:22
一种导光板,包括基板、多个沟槽及多个顶出结构。基板包含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及入光面,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对,入光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多个沟槽形成于第一表面,多个沟槽平行且间隔排列;多个顶出结构凸设于第一表面,且分布于沟槽之间。一种光源模块亦被提供,光源模块包含上述之导光板、光源及光学膜片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借由导光板之顶出结构的设置,解决光源模块之导光板及光学膜片组之间的吸附问题。

Light guide plate and light source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本技术有关一种导光板与光源模块,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顶出结构之导光板及应用此导光板之光源模块。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显示屏幕的需求已日渐提高。对于显示屏幕的种类,应用液晶显示技术的液晶显示器面板已成为市场上最常见的种类之一,于液晶显示器面板的结构中,背光模块为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关键零组件,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背光模块之功能即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液晶显示器面板能正常显示影像。现今背光模块的发展不外乎朝应用面、效能提升及薄型化等方向,一般背光模块主要包含有光源以及依序排列之导光板、下扩散片、棱镜片及上扩散片,其中薄型化的相关技术除了使导光板减薄以外,背光模块的其它部材也都在朝减轻及减薄方向进行,目前明显的方向为透过光路设计,在减少下扩散片的情况下,将光路导向正确的出光方向,以达到出光效果。然而,在减少下扩散片的设置后,相邻近之导光板及棱镜片容易产生吸附的问题,导致出光效能受到影响。本「
技术介绍
」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在「
技术介绍
」中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此外,在「
技术介绍
」中所揭露的内容并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技术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技术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导光板及光源模块,借由导光板之顶出结构的设置,解决光源模块之导光板及光学膜片组之间的吸附问题。本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导光板包括基板、多个沟槽及多个顶出结构。基板包含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及入光面,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对,入光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多个沟槽形成于第一表面,多个沟槽平行且间隔排列;多个顶出结构凸设于第一表面,且分布于沟槽之间。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光源模块包含上述之导光板、光源及光学膜片组。导光板包括基板、多个沟槽及多个顶出结构。基板包含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及入光面,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对,入光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多个沟槽形成于第一表面,多个沟槽平行且间隔排列;多个顶出结构凸设于第一表面,且分布于沟槽之间。光源设置于导光板之入光面旁。光学膜片组与导光板相对设置,且导光板之第一表面面向光学膜片组。本技术因采用在导光板表面之沟槽间设置多个顶出结构,因此当导光板应用于光源模块时,借由顶出结构的配置,导光板及光学膜片组之间具有空气层空间,因此可解决光学膜片组与导光板之间的吸附问题。同时,因顶出结构为设置在沟槽之间,并无破坏任何沟槽的周壁,因此不会影响导光板整体的出光效益。为让本技术之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第一实施例导光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沿着AA线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第二实施例之导光板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第三实施例之导光板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图5A是本技术一第四实施例之导光板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图5B是本技术一第四实施例之导光板的顶出结构立体示意图。图6A是本技术一第五实施例之导光板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图6B是本技术一第五实施例之导光板的顶出结构立体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光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例光源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之前述及其它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导光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沿着AA线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导光板10包含基板12、多个沟槽14、14’及多个顶出结构16,基板12包含第一表面121、第二表面122及入光面123,第二表面122相对于第一表面121,入光面123连接第一表面121及第二表面122。多个沟槽14、14’形成于第一表面121,多个沟槽14、14’平行且间隔排列,于一实施例中,这些沟槽14、14’于第一表面121分别朝延伸方向D1延伸,且延伸方向D1垂直于入光面123的延伸方向D2。多个顶出结构16凸设于第一表面121,且分布于多个沟槽14、14’之间。于一实施例中,顶出结构16为交错设置于第一表面121,举例说明,每相邻两沟槽14、14’之间的第一表面121并不限制为皆需设有顶出结构16,可于每隔几条沟槽14、14’后,再于两相邻沟槽14、14’间的第一表面121设置顶出结构16,又顶出结构16亦不限制为需沿着一特定方向D3整齐排列,此特定方向D3例如为垂直沟槽14、14’之延伸方向D1的方向。接续上述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每一沟槽14、14’具有一凹弧面周壁141。可以理解,由入光面123射入之光束L引导至朝向基板12的第一表面121的方向,光束L的一部分光束通过凹弧面周壁141及部分第一表面121出光,光束L的另一部分光束通过凹弧面周壁141反射进入基板12内部,在通过其它凹弧面周壁141及部分第一表面121出光。沟槽14的轮廓不限于上述之凹弧面周壁141,图3是本技术一第二实施例之导光板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多条沟槽14A形成于导光板10A之基板12的第一表面121,每一沟槽14A具有一底壁142及两斜壁143、143',两斜壁143、143'分别位于底壁142的相对两侧,使沟槽14A的截面呈倒梯形。图4是本技术一第三实施例之导光板的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多条沟槽14B形成于导光板10B之基板12的第一表面121,每一沟槽14B具有两斜壁143、143',两斜壁143、143'的底缘连接,使得沟槽14B的截面呈V形。在上述沟槽14、14’/14A/14B的结构中,无论沟槽14、14’/14A/14B是具有凹弧面周壁、V形周壁或者倒梯形周壁,每一沟槽14、14’/14A/14B皆具有相对之第一峰边145及第二峰边146,以图1及图2所示之具有凹弧面周壁的沟槽14、14’为例,沟槽14之第一峰边145及第二峰边146与沟槽14’之第一峰边145’及第二峰边146’朝向延伸方向D1延伸。顶出结构16分别位于任一沟槽14的第一峰边145与另一相邻之沟槽14’的第二峰边146’之间的第一表面121上。于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每一顶出结构16至少包含第一微表面161、第二微表面162及第三微表面163,第一微表面161具有相对之第一顶缘1611及第一底缘1612,第二微表面162具有相对之第二顶缘1621及第二底缘1622,第一微表面161之第一底缘1612连接或邻近于其中一沟槽14的部分第一峰边145,第二微表面162之第二底缘1622连接或邻近于另一相邻之沟槽14’的部分第二峰边146’,第三微表面163连接第一顶缘1611及第二顶缘1621。其中,第一微表面161例如为相对于第二微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含基板、多个沟槽以及多个顶出结构,其中:所述基板包含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及入光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所述入光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多个沟槽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多个沟槽平行且间隔排列;以及所述多个顶出结构凸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且分布于所述多个沟槽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含基板、多个沟槽以及多个顶出结构,其中:所述基板包含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及入光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所述入光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多个沟槽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多个沟槽平行且间隔排列;以及所述多个顶出结构凸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且分布于所述多个沟槽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沟槽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入光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顶出结构交错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沟槽至少包含相对的第一峰边与第二峰边,所述多个顶出结构分别位于任一所述沟槽的所述第一峰边与另一相邻之所述沟槽的所述第二峰边之间的所述第一表面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顶出结构至少包含第一微表面、第二微表面及第三微表面,所述第一微表面具有相对之第一顶缘及第一底缘,所述第二微表面具有相对之第二顶缘及第二底缘,所述第一微表面之所述第一底缘连接或邻近于其中一所述沟槽的部分所述第一峰边,所述第二微表面之所述第二底缘连接或邻近于另一相邻之所述沟槽的部分所述第二峰边,所述第三微表面连接所述第一顶缘及所述第二顶缘。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二微表面倾斜,所述第三微表面大体地平行所述第一表面。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顶出结构至少包含第一微表面及第二微表面,所述第一微表面具有相对之第一顶缘及第一底缘,所述第二微表面具有相对之第二顶缘及第二底缘,所述第一微表面之所述第一底缘连接或邻近于其中一所述沟槽的部分所述第一峰边,所述第二微表面之所述第二底缘连接或邻近于另一相邻之所述沟槽的部分所述第二峰边,所述第一微表面的所述第一顶缘及所述第二微表面的所述第二顶缘相互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表面及所述第二微表面为平面或曲面。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表面及所述第二微表面为平面或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启龙周民俊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扬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