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导光元件及背光模块制造技术_技高网

导光元件及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3641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8 2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光元件,其包括主体及凹入主体底面的光学微结构。光学微结构包括分别朝向和背向主体入光面的迎光面与背光面。迎光面在垂直于入光面且平行于底面的第一拟平面上具有第一截线,且在平行于入光面且垂直于底面的第二拟平面上具有第二截线。第一拟弧线通过第一截线中靠近入光面的第一顶点和远离入光面的多个第一端点。第二拟弧线通过第二截线中靠近出光面的第二顶点和远离出光面的多个第二端点。第二拟弧线的曲率半径R<subgt;xz</subgt;大于第一拟弧线的曲率半径R<subgt;xy</subgt;。光学微结构在平行于入光面及底面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subgt;x</subgt;大于在垂直于入光面及第一方向且平行于底面的第二方向上的宽度W<subgt;y</subgt;。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导光元件及具有此导光元件的背光模块能提升出光均匀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光学元件及光学模块,且特别是关于一种导光元件及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1、背光模块包括光源、导光元件、反射片及光学膜片组。光源发出的光线从导光元件的入光面入射,并在导光元件中传递。透过导光元件表面的特殊设计,可将光线导出导光元件外。经过光学膜片的棱镜片及扩散片,导出于导光元件外的光线可被收敛并适当地混合,以形成面光源。

2、随着背光模块的普及,提升背光模块的效能是必然的趋势。常见的提升模块出光辉度的方式有许多种,像是搭配高增益的光学膜片或是增加发光元件的数量。在搭配高增益的光学膜片或是增加发光元件的数量的同时,通常也伴随着价格提升。受限于成本压力,搭配高增益的光学膜片或是增加发光元件数量的方式,较不为市场所接受。因此,一种具高指向性的光学微结构应用在导光元件中,以提升背光模块的出光效能。然而,由于高指向性光学微结构的特性,使得光线传向导光元件的出光面时具有较高的指向性。在高指向性光学微结构的散光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当多个发光元件的间距较大时,于出光面上靠近入光面的一侧容易出现亮暗不均的现象。

3、“
技术介绍
”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在“
技术介绍
”段落所公开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现有技术。在“
技术介绍
”段落所公开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专利技术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专利技术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光元件,能提升出光均匀度。

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出光均匀度佳。

3、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4、为达到上述的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导光元件包括主体及光学微结构。主体包括底面、设置于底面的对向的出光面以及连接于出光面与底面之间的入光面。光学微结构凹入主体的底面。光学微结构包括朝向入光面的迎光面以及背向入光面的背光面。迎光面位于背光面与入光面之间。第一拟平面垂直于入光面且平行于底面。迎光面在第一拟平面上具有第一截线。第一截线具有靠近入光面的第一顶点和远离入光面且分别位于第一顶点两侧的多个第一端点。第一拟弧线通过第一顶点及多个第一端点。第一拟弧线具有曲率半径rxy,且15μm<rxy<60μm。第二拟平面平行于入光面且垂直于底面。迎光面在第二拟平面上具有第二截线。第二截线具有靠近出光面的第二顶点和远离出光面且分别位于第二顶点两侧的多个第二端点。第二拟弧线通过第二顶点及多个第二端点。第二拟弧线具有曲率半径rxz,且30μm<rxz<120μm。第二拟弧线的曲率半径rxz大于第一拟弧线的曲率半径rxy。光学微结构在平行于入光面及底面的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宽度wx。光学微结构在垂直于入光面及第一方向且平行于底面的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二宽度wy。第一宽度wx大于第二宽度wy。

5、为达到上述的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包括上述的导光元件及光源,其中光源设置于上述的导光元件的主体的入光面旁。

6、基于上述,由于导光元件的光学微结构的迎光面在垂直于入光面的拟平面上弯曲,因此,光学微结构的迎光面不但能将与小角度的入射光导向出光面,还能将大角度的入射光导向出光面。借此,当光源的多个发光元件的间距大时,光学微结构不但能提升背光模块的整体辉度,光学微结构还能使出光面在靠近光源的一侧不易出现亮暗区块相间及/或斜喷纹的现象,从而提升背光模块的出光均匀度及效能。

7、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元件包括主体以及光学微结构,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迎光面与所述底面具有的第一交界,所述第一交界为第一拟椭圆曲线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拟椭圆曲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一长轴,且所述第一拟椭圆曲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短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拟椭圆曲线的所述第一长轴的半轴长为a,所述第一拟椭圆曲线的所述第一短轴的半轴长为b,且a>1.5b。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面与所述底面具有第二交界,且所述第二交界为第二拟椭圆曲线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拟椭圆曲线的所述第一长轴的半轴长为a,所述第二拟椭圆曲线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上分别具有第一轴及第二轴,所述第二拟椭圆曲线的所述第二轴的半轴长为c,且a>c。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迎光面包括子平面以及多个侧边子弧面,其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平面与所述多个侧边子弧面分别交接于两棱线,所述多个棱线与所述背光面相交于多个交点,所述多个交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距离S,且S<2Wx/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迎光面为连续的弧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迎光面包括多个第一子面以及多个第二子面,其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迎光面还包括多个连接子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子面、所述多个第二子面及所述多个连接子面分别为多个曲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子面分别为多个平面、所述多个第二子面分别为多个平面,且所述多个连接子面分别为多个曲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子面分别为多个平面、所述多个第二子面分别为多个平面,所述多个连接子面分别为多个平面,且所述多个连接子面相对于所述第三拟平面的倾斜方向相反。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微结构的所述迎光面与所述主体的所述底面的拟延伸平面夹有迎光角θ,且2°<θ<35°。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微结构具有凹入所述底面的最大深度H,且2μm<H<30μm。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10μm<Wy<100μm。

17.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导光元件以及光源,其中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元件包括主体以及光学微结构,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迎光面与所述底面具有的第一交界,所述第一交界为第一拟椭圆曲线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拟椭圆曲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一长轴,且所述第一拟椭圆曲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短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拟椭圆曲线的所述第一长轴的半轴长为a,所述第一拟椭圆曲线的所述第一短轴的半轴长为b,且a>1.5b。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面与所述底面具有第二交界,且所述第二交界为第二拟椭圆曲线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拟椭圆曲线的所述第一长轴的半轴长为a,所述第二拟椭圆曲线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上分别具有第一轴及第二轴,所述第二拟椭圆曲线的所述第二轴的半轴长为c,且a>c。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迎光面包括子平面以及多个侧边子弧面,其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平面与所述多个侧边子弧面分别交接于两棱线,所述多个棱线与所述背光面相交于多个交点,所述多个交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距离s,且s<2wx/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冠廷周民俊房昱赋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扬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