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及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5815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8 13:27
一种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底面、第一侧面以及多个光学微结构。出光面连接入光面。底面连接入光面且背离出光面。底面具有中央区及第一侧缘区。第一侧缘区设置在中央区的一侧。第一侧面连接底面的第一侧缘区与入光面。多个光学微结构设置在底面上,且包括设置在第一侧缘区内的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这些第一光学微结构各自沿着垂直于底面的第一方向具有第一高度,且各个第一光学微结构的第一高度随着接近第一侧面而渐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导光板产生的大角度杂散光较少,且光能利用率较佳。一种采用导光板的背光模块也被提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背光模块的整体的出光辉度和出光均匀性都较佳。光均匀性都较佳。光均匀性都较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0001]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导光结构与光源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液晶显示器这类的非自发光显示器的应用日益广泛,背光模块的设计也需针对不同的使用情境而调整。为了提升光源的光能利用率,搭载光学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的背光模块已成为市场的主流。一般已知的技术,除了在导光板的出光侧配置光学增亮膜(例如棱镜的延伸方向相互正交的两棱镜片)外,还会在导光板的出光面制作光学微结构可将大角度出射的光束导向涵盖正视角的特定角度范围内,以提高背光模块于正视角附近的整体出光辉度。然而,导光板在平行于入光面的两侧边缘区的光能也因此减少,造成背光模块在显示应用上容易在画面边缘形成暗带而影响显示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导光板,其产生的大角度杂散光较少,且光能利用率较佳。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整体的出光辉度和出光均匀性都较佳。
[0005]本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0006]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导光板。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底面、第一侧面以及多个光学微结构。出光面连接入光面。底面连接入光面且背离出光面。底面具有中央区及第一侧缘区。第一侧缘区设置在中央区的一侧。第一侧面连接底面的第一侧缘区与入光面。多个光学微结构设置在底面上,且包括设置在第一侧缘区内的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这些第一光学微结构各自沿着垂直于底面的第一方向具有第一高度,且各个第一光学微结构的第一高度随着接近第一侧面而渐增。
[0007]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及光源。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底面、第一侧面及多个光学微结构。出光面连接入光面。底面连接入光面且背离出光面。底面具有中央区以及设置在中央区一侧的第一侧缘区。第一侧面连接底面的第一侧缘区与入光面。多个光学微结构设置在底面上,且包括设置在第一侧缘区内的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各个第一光学微结构沿着垂直于底面的第一方向具有第一高度,且各个第一光学微结构的第一高度随着接近第一侧面而渐增。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侧。
[0008]基于上述,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中,其导光板的底面上设有多个光学微结构,且位于底面一侧的第一侧缘区内的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各自的结构高度(即第一高度)随着接近底面的边缘而渐增。据此,可降低在导光板内部传递的光线发散角度以增加导光板在侧缘区的光能利用率及出光效率,进而提升背光模块整体的出光辉度及出光均匀性。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依照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仰视示意图。
[0010]图2是图1的背光模块的侧视示意图。
[0011]图3是图1的导光板的侧视示意图。
[0012]图4是图1的光学微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0013]图5A及图5B是图4的光学微结构的另一些变形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
[0014]图6是依照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侧视示意图。
[0015]图7是图6的导光板的仰视示意图。
[0016]图8是依照本技术的又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侧视示意图。
[0017]图9是图8的导光板的仰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有关本技术之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
[0019]图1是依照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仰视示意图。图2是图1的背光模块的侧视示意图。图3是图1的导光板的侧视示意图。图4是图1的光学微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5A及图5B是图4的光学微结构的另一些变形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
[0020]请参照图1及图2,背光模块10包括导光板100和光源120。导光板100具有入光面100is、出光面100es和底面100bs。光源120设置在导光板100的入光面100is的一侧。出光面100es和底面100bs各自连接入光面100is,且彼此相背离。
[0021]导光板100的底面100bs上设有多个光学微结构MS,且这些光学微结构MS例如是分散地形成在底面100bs上的凹陷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微结构MS沿着入光面100is的法线方向(例如方向D3)具有长度L
MS
,且沿着平行于入光面100is和底面100bs的方向(例如方向D2)具有宽度W
MS
,其中长度L
MS
可介于20微米至40微米之间的范围,宽度W
MS
可介于40微米至80微米之间的范围。另一方面,光学微结构MS沿着底面100bs的法线方向(例如方向D1)具有高度H,且高度H可介于6微米至12微米的范围内。
[0022]请参照图2及图4,光学微结构MS具有朝向入光面100is(或光源120)的迎光面RS以及与迎光面RS相对设置的第一背光面BS1和第二背光面BS2。在本实施例中,迎光面RS可以是朝向入光面100is的内凹曲面,且迎光面RS在垂直于入光面100is和底面100bs的截面上的曲率半径CR1大于或等于30微米。
[0023]第一背光面BS1和第二背光面BS2相连接而形成第一相接线CL1,并且相对于第一相接线CL1呈对称设置。迎光面RS相对于通过第一相接线CL1并垂直于入光面100is的一虚拟平面IP呈对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背光面BS1和第二背光面BS2各自在出光面100es上的正投影轮廓例如是梯形,但不局限于此。特别说明的是,第一背光面BS1和第二背光面BS2的设计能增加光线在通过光学微结构MS后传递至下一个光学微结构MS的机会。
[0024]第一背光面BS1与迎光面RS相连接而形成第二相接线CL2。第二背光面BS2与迎光面RS相连接而形成第三相接线CL3。第一相接线CL1、第二相接线CL2和第三相接线CL3在出
光面100es上的正投影的虚拟延伸线具有一个相交点CP。迎光面RS具有连接底面100bs的边缘RSe。边缘RSe的相对两端点(即端点EP1和端点EP2)各自与相交点CP的虚拟连线IL与虚拟平面IP的夹角A1(即第一夹角)可大于或等于30度且小于或等于75度。据此,可有效控制导光板100内传递的光线发散角(例如限制在10度至12度的范围内),以减少大角度的杂散光,进而提升整体的出光效率。
[0025]另一方面,迎光面RS还具有与边缘RSe连接且相背离的第一侧缘RSse1和第二侧缘RSse2。第一侧缘RSse1和第二侧缘RSse2各自在出光面100es上的正投影与入光面100is的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底面、第一侧面以及多个光学微结构,其中:所述出光面连接所述入光面;所述底面连接所述入光面,且背离所述出光面,所述底面具有中央区及第一侧缘区,所述第一侧缘区设置在所述中央区的一侧;所述第一侧面连接所述底面的所述第一侧缘区与所述入光面;以及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设置在所述底面上,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侧缘区内的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各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沿着垂直于所述底面的第一方向具有第一高度,且各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的所述第一高度随着接近所述第一侧面而渐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缘区具有连接所述中央区的边缘,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满足以下关系式:其中H1为所述第一高度,W1为所述第一侧缘区沿着平行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底面的第二方向的宽度,Δx1为任一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与所述边缘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间距。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缘区沿着垂直于所述入光面的第三方向自所述入光面延伸至与所述入光面相背离的远光面,所述第一侧缘区沿着所述第三方向具有长度L,且满足以下关系式:W1=L
·
tanα,其中α介于10度至12度的范围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具有朝向所述入光面的迎光面,所述迎光面在垂直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底面的截面上具有曲率半径,且各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的所述曲率半径随着接近所述第一侧面而渐减。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的所述迎光面为朝向所述入光面的内凹曲面,且所述曲率半径大于或等于30微米。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还具有与所述迎光面相对设置的第一背光面与第二背光面,所述第一背光面与所述第二背光面相连接而形成第一相接线,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相接线呈对称设置,所述迎光面相对于通过所述第一相接线并垂直于所述入光面的虚拟平面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背光面与所述迎光面相连接而形成第二相接线,所述第二背光面与所述迎光面相连接而形成第三相接线,所述第一相接线、所述第二相接线与所述第三相接线在所述出光面上的正投影的虚拟延伸线具有相交点,所述迎光面具有连接所述底面的边缘,所述边缘的相对两端点各自与所述相交点的虚拟连线与所述虚拟平面的第一夹角大于或等于30度且小于或等于75度。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的所述第一背光面与所述第二背光面各自在所述出光面上的正投影轮廓为梯形。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迎光面还具有连接所述边缘且相背离的第一侧缘与第二侧缘,所述第一侧缘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杰李启龙姜骅峻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扬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