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和低层住宅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5851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07: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和低层住宅建筑,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包括蜂窝梁、预制楼板、现浇叠合层。蜂窝梁包括设置有通孔的腹板以及连接于腹板相对两侧的上翼缘和下翼缘。预制楼板的底面支承于下翼缘上,预制楼板设置有伸出钢筋,伸出钢筋从通孔穿过。现浇叠合层设置于预制楼板上方,现浇叠合层内设置有叠合层钢筋,叠合层钢筋从通孔穿过。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整体性好且平面整体承载力较强。低层住宅建筑包括上述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其结构更加稳定。

Assembled Steel-Concrete Mixed Structure System and Low-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和低层住宅建筑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和低层住宅建筑。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建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混凝土预制建造技术的发展,采用预制楼板、钢构件以及现浇混凝土组成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可有效提高建筑施工效率。然而现有的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的整体性和平面整体承载力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其整体性好且平面整体承载力较强。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包括提供一种低层住宅建筑,其结构更加稳定。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包括;蜂窝梁,蜂窝梁包括设置有通孔的腹板以及连接于腹板相对两侧的上翼缘和下翼缘;预制楼板,预制楼板的底面支承于下翼缘上,预制楼板设置有伸出钢筋,伸出钢筋从通孔穿过;现浇叠合层,现浇叠合层设置于预制楼板上方,现浇叠合层内设置有叠合层钢筋,叠合层钢筋从通孔穿过。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下翼缘的宽度大于上翼缘的宽度。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预制楼板为SP板,相邻的两个SP板分别设置于腹板的两侧,两个SP板的底面分别支承于下翼缘上。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伸出钢筋包括贯穿段以及连接于贯穿段两端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贯穿段从通孔穿过,第一连接段连接于相邻的两个SP板中的一者,第二连接段连接于相邻的两个SP板中的另一者,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分别与贯穿段之间呈夹角。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预制楼板为叠合楼板,相邻的两个叠合楼板分别设置于腹板的两侧,两个叠合楼板的底面分别支承于下翼缘上。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伸出钢筋包括第一板筋和第二板筋,第一板筋连接于相邻的两个叠合楼板中的一者,第二板筋连接于相邻的两个叠合楼板中的另一者,第一板筋和第二板筋分别从通孔穿过。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包括纵向受力钢构件,纵向受力钢构件与蜂窝梁垂直连接。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纵向受力钢构件包括薄壁方钢或者H型钢。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包括缆风绳,缆风绳的一端连接于位于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最外侧的至少部分纵向受力钢构件的顶端,缆风绳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于地锚。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低层住宅建筑,包括上述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包括蜂窝梁、预制楼板、现浇叠合层。蜂窝梁包括设置有通孔的腹板以及连接于腹板相对两侧的上翼缘和下翼缘。预制楼板的底面支承于下翼缘上,预制楼板设置有伸出钢筋,伸出钢筋从通孔穿过。现浇叠合层设置于预制楼板上方,现浇叠合层内设置有叠合层钢筋,叠合层钢筋从通孔穿过。低层住宅建筑包括上述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通过设置蜂窝梁,使预制楼板搭设在下翼缘上,同时使预制楼板的伸出钢筋与现浇叠合层的叠合层钢筋均从蜂窝梁腹板上的通孔穿过,从而使得由预制楼板和现浇叠合层共同组成的整体楼板与蜂窝梁稳固连接,保证楼板的整体性,且蜂窝梁本身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且预制楼板的伸出钢筋与现浇叠合层的叠合层钢筋均从蜂窝梁腹板上的通孔穿过,该结构能有效提高预制楼板和现浇叠合层的平面整体承载力,降低预制楼板以及现浇叠合层的发生弯曲或者失稳等问题的概率,使包含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的低层住宅建筑的承载力以及稳定性更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SP板与蜂窝梁的装配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采用SP板的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的平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蜂窝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采用叠合楼板的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的平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叠合楼板与蜂窝梁的装配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蜂窝梁与纵向受力钢构件的装配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缆风绳与纵向受力钢构件的装配示意图。图标:100-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110-蜂窝梁;112-通孔;114-腹板;116-上翼缘;118-下翼缘;130-预制楼板;132-SP板;134-叠合楼板;140-伸出钢筋;141-第一连接段;142-贯穿段;143-第二连接段;144-第一板筋;146-第二板筋;150-现浇叠合层;152-叠合层钢筋;160-纵向受力钢构件;162-悬臂件;164-高强螺栓;170-缆风绳。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100,其包括蜂窝梁110、预制楼板130以及现浇叠合层150。蜂窝梁110包括设置有通孔112的腹板114以及连接于腹板114相对两侧的上翼缘116和下翼缘118。预制楼板130的底面支承于下翼缘118上,预制楼板130设置有伸出钢筋140,伸出钢筋140从通孔112穿过。现浇叠合层150设置于预制楼板130上方,现浇叠合层150内设置有叠合层钢筋152,叠合层钢筋152从通孔112穿过。请参照图1和图3,蜂窝梁110包括腹板114、上翼缘116和下翼缘118,上翼缘116和下翼缘118分别与腹板114垂直。蜂窝梁110较普通的H型钢具有更大的刚度和强度,在梁本身自重减轻的情况下梁能承受更大的荷载,惯性矩大,抗弯能力强,应用于更大的跨度,节省钢材、运输安装费用,有很可观的经济价值。蜂窝梁110腹板114沿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通孔112。在使用时,整个蜂窝梁110沿水平方向延伸以作为楼板的支撑,使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蜂窝梁,所述蜂窝梁包括设置有通孔的腹板以及连接于所述腹板相对两侧的上翼缘和下翼缘;预制楼板,所述预制楼板的底面支承于所述下翼缘上,所述预制楼板设置有伸出钢筋,所述伸出钢筋从所述通孔穿过;现浇叠合层,所述现浇叠合层设置于所述预制楼板上方,所述现浇叠合层内设置有叠合层钢筋,所述叠合层钢筋从所述通孔穿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蜂窝梁,所述蜂窝梁包括设置有通孔的腹板以及连接于所述腹板相对两侧的上翼缘和下翼缘;预制楼板,所述预制楼板的底面支承于所述下翼缘上,所述预制楼板设置有伸出钢筋,所述伸出钢筋从所述通孔穿过;现浇叠合层,所述现浇叠合层设置于所述预制楼板上方,所述现浇叠合层内设置有叠合层钢筋,所述叠合层钢筋从所述通孔穿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翼缘的宽度大于所述上翼缘的宽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楼板为SP板,相邻的两个所述SP板分别设置于所述腹板的两侧,两个所述SP板的底面分别支承于所述下翼缘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伸出钢筋包括贯穿段以及连接于所述贯穿段两端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贯穿段从所述通孔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段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SP板中的一者,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SP板中的另一者,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分别与所述贯穿段之间呈夹角。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荣全和超曹计栓孙伯禹赵卫韩春琳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筑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