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护手的自行车折叠车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5304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05: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有护手的自行车折叠车把,包括丝杠,丝杠上端通过轴承设置有连接块,丝杠下端固定设置有底块,丝杠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螺母、移动螺母和下螺母,丝杠两侧对称设置有折叠结构,折叠结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一连杆一端铰接在连接块上,移动螺母上铰接有第二连杆,第一连杆一端铰接在第二连杆中部,第一连杆中部铰接有第三连杆,第三连杆一端铰接有第四连杆,第二连杆一端铰接在第四连杆中部,第四连杆一端设置有把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能将车把进行折叠处理,来适应各种情况,车把设置有护手能在发生意外的时候起到保护双手侧作用。

A folding handlebar for bicycle with armre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护手的自行车折叠车把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把,尤其是涉及一种带有护手的自行车折叠车把。
技术介绍
自行车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交通方式,自行车采用人力的方式进行前进,既能起到交通作用,还有锻炼身体的效果,自行车由车轮、车架和车把等零件组成。目前现有自行车的车把不能进行折叠,在一定情况下比如经过比较狭窄的空间普通自行车车把无法经过,自行车车把缺少护手,在自行车前进的时候一旦发生碰撞就容易伤手,在一定的情况下还好影响刹车的正常使用,这样会带来一定的骑行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带有护手的自行车折叠车把,能将车把进行折叠处理,来适应各种情况,车把设置有护手能在发生意外的时候起到保护双手侧作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护手的自行车折叠车把,包括丝杠,所述丝杠上端通过轴承设置有连接块,所述丝杠下端固定设置有底块,所述丝杠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螺母、移动螺母和下螺母,所述丝杠两侧对称设置有折叠结构,所述折叠结构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一端铰接在所述连接块上,所述移动螺母上铰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连杆中部,所述第一连杆中部铰接有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一端铰接有第四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一端铰接在所述第四连杆中部,所述第四连杆一端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包括护手、握把和滑杆,所述护手内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置有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所述滑杆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环和所述第二限位环内,所述滑杆上固定设置有限位块,所述滑杆一端贯穿所述护手并设置有按钮,所述护手上位于所述滑槽上端开设有通孔,所述滑槽内铰接有挡块,所述挡块一端贯穿所述通孔设置,所述挡块另一端与所述滑杆相接触,所述挡块末端通过弹簧与所述滑槽内壁相连接,所述握把内开设有护手槽,所述护手一端设置在所述护手槽内,所述护手槽内壁开设有挡块滑槽,所述挡块滑槽上开设有挡块槽,所述挡块槽对应所述挡块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底块下表面还设置有减震器,所述减震器包括减震杆和底板,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底块下方,所述底板上表面两端分别设置有固定块,两所述固定块之间通过滑轨相连接,所述滑轨上贯穿设置有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之间通过减震弹簧相连接,所述减震杆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块下表面,所述第一滑块上铰接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一端铰接在所述减震杆一端,所述第二滑块上铰接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一端铰接在所述减震杆一端,所述固定块上铰接有气压桶,所述气压桶内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上表面固定设置有气压连杆,所述气压连杆一端贯穿所述气压桶并铰接在所述底块下表面。这样能使车把带有减震的效果,嫩在路况不平的时候,使其能使手握住更稳。进一步的,所述握把上固定设置有刹车闸。这样能在折叠的时候不会影响刹车的使用。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弹簧套设在所述滑轨上。这样能防止所述减震弹簧发生位移。进一步的,所述把手铰接在所述第四连杆一端。这样能使所述把手也能起到折叠的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螺母和下螺母的设计能使移动螺母固定设置在上螺母和下螺母之间的丝杠上,这样能在把手达到一定的位置时使其固定好,同时不会影响把手转动,护手的设计能起到保护手的作用,在发生碰撞的时候不会伤手,挡块的设计能使护手固定设置在挡块槽内,防止护手脱落或者转动,车把采用折叠的方式,能使车适用于各种情况,不会由于车把不合适,使自行车无法经过等情况,车把采用减震能使骑行中由于路况等原因,使其不会发生车把握不稳等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折叠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把手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把手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护手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把手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减震器结构示意图;图中:1、连接块2、第一连杆3、第四连杆4、第三连杆5、第二连杆6、把手7、上螺母8、底块9、下螺母10、移动螺母11、丝杠12、护手13、按钮14、握把15、刹车闸16、限位块17、第一限位环18、滑杆19、第二限位环20、弹簧21、通孔22、挡块23、护手槽24、挡块滑槽25、挡块槽26、滑槽27、减震杆28、第二支撑杆29、第二滑块30、第一支撑杆31、第一滑块32、底板33、固定块34、气压桶35、活塞36、气压连杆37、滑轨38、减震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当注意,为了清楚的目的,附图和说明中省略了与本技术无关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部件和处理的表示和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带有护手的自行车折叠车把,包括丝杠11,丝杠11上端通过轴承设置有连接块1,丝杠11下端固定设置有底块8,丝杠11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螺母7、移动螺母10和下螺母9,丝杠11两侧对称设置有折叠结构,折叠结构包括第一连杆2,第一连杆2一端铰接在连接块1上,移动螺母10上铰接有第二连杆5,第一连杆2一端铰接在第二连杆5中部,第一连杆2中部铰接有第三连杆4,第三连杆4一端铰接有第四连杆3,第二连杆5一端铰接在第四连杆3中部,第四连杆3一端设置有把手6,把手6铰接在第四连杆3一端,这样能使把手6也能起到折叠的效果;把手6包括护手12、握把14和滑杆18,护手12内开设有滑槽26,滑槽26内设置有第一限位环17和第二限位环19,滑杆18设置在第一限位环17和第二限位环19内,滑杆18上固定设置有限位块16,滑杆18一端贯穿护手12并设置有按钮13,护手12上位于滑槽26上端开设有通孔21,滑槽26内铰接有挡块22,挡块22一端贯穿通孔21设置,挡块22另一端与滑杆18相接触,挡块22末端通过弹簧20与滑槽26内壁相连接,握把14内开设有护手槽23,护手12一端设置在护手槽23内,护手槽23内壁开设有挡块滑槽24,挡块滑槽24上开设有挡块槽25,挡块槽25对应挡块22设置,握把14上固定设置有刹车闸15,这样能在折叠的时候不会影响刹车的使用;底块8下表面还设置有减震器,减震器包括减震杆27和底板32,底板32设置在底块8下方,底板32上表面两端分别设置有固定块33,两固定块33之间通过滑轨37相连接,滑轨37上贯穿设置有第一滑块31和第二滑块29,第一滑块31和第二滑块29之间通过减震弹簧38相连接,减震弹簧38套设在滑轨37上,这样能防止减震弹簧38发生位移,减震杆27固定设置在底块8下表面,第一滑块31上铰接有第一支撑杆30,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有护手的自行车折叠车把,其特征在于:包括丝杠(11),所述丝杠(11)上端通过轴承设置有连接块(1),所述丝杠(11)下端固定设置有底块(8),所述丝杠(11)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螺母(7)、移动螺母(10)和下螺母(9),所述丝杠(11)两侧对称设置有折叠结构,所述折叠结构包括第一连杆(2),所述第一连杆(2)一端铰接在所述连接块(1)上,所述移动螺母(10)上铰接有第二连杆(5),所述第一连杆(2)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连杆(5)中部,所述第一连杆(2)中部铰接有第三连杆(4),所述第三连杆(4)一端铰接有第四连杆(3),所述第二连杆(5)一端铰接在所述第四连杆(3)中部,所述第四连杆(3)一端设置有把手(6);所述把手(6)包括护手(12)、握把(14)和滑杆(18),所述护手(12)内开设有滑槽(26),所述滑槽(26)内设置有第一限位环(17)和第二限位环(19),所述滑杆(18)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环(17)和所述第二限位环(19)内,所述滑杆(18)上固定设置有限位块(16),所述滑杆(18)一端贯穿所述护手(12)并设置有按钮(13),所述护手(12)上位于所述滑槽(26)上端开设有通孔(21),所述滑槽(26)内铰接有挡块(22),所述挡块(22)一端贯穿所述通孔(21)设置,所述挡块(22)另一端与所述滑杆(18)相接触,所述挡块(22)末端通过弹簧(20)与所述滑槽(26)内壁相连接,所述握把(14)内开设有护手槽(23),所述护手(12)一端设置在所述护手槽(23)内,所述护手槽(23)内壁开设有挡块滑槽(24),所述挡块滑槽(24)上开设有挡块槽(25),所述挡块槽(25)对应所述挡块(22)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护手的自行车折叠车把,其特征在于:包括丝杠(11),所述丝杠(11)上端通过轴承设置有连接块(1),所述丝杠(11)下端固定设置有底块(8),所述丝杠(11)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螺母(7)、移动螺母(10)和下螺母(9),所述丝杠(11)两侧对称设置有折叠结构,所述折叠结构包括第一连杆(2),所述第一连杆(2)一端铰接在所述连接块(1)上,所述移动螺母(10)上铰接有第二连杆(5),所述第一连杆(2)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连杆(5)中部,所述第一连杆(2)中部铰接有第三连杆(4),所述第三连杆(4)一端铰接有第四连杆(3),所述第二连杆(5)一端铰接在所述第四连杆(3)中部,所述第四连杆(3)一端设置有把手(6);所述把手(6)包括护手(12)、握把(14)和滑杆(18),所述护手(12)内开设有滑槽(26),所述滑槽(26)内设置有第一限位环(17)和第二限位环(19),所述滑杆(18)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环(17)和所述第二限位环(19)内,所述滑杆(18)上固定设置有限位块(16),所述滑杆(18)一端贯穿所述护手(12)并设置有按钮(13),所述护手(12)上位于所述滑槽(26)上端开设有通孔(21),所述滑槽(26)内铰接有挡块(22),所述挡块(22)一端贯穿所述通孔(21)设置,所述挡块(22)另一端与所述滑杆(18)相接触,所述挡块(22)末端通过弹簧(20)与所述滑槽(26)内壁相连接,所述握把(14)内开设有护手槽(23),所述护手(12)一端设置在所述护手槽(23)内,所述护手槽(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磊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雍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