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氧铜导条的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121799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02: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氧铜导条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铸造铜杆;S2:所述铜杆经挤压模具的挤压形成梯形的铜排坯料,所述铜排坯料的变形量为28%‑35%;S3:所述铜排坯料经拉拔模具的一次拉拔形成铜排过渡品,所述铜排过渡品的变形量为18%‑23%;S4:所述铜排过渡品经过所述拉拔模具的二次拉拔形成铜排成品,所述铜排成品的变形量为5%‑8%,将所述铜排成品再加工成无氧铜导条。在上述加工过程中,无氧铜导条总共发生了50%~65%的变形量。根据无氧铜的变形量与抗拉强度的线性关系,可以得出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无氧铜导条的抗拉强度在300MPa以上,完全符合了大型电机对无氧铜条的需求。

Production method of oxygen-free copper gui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氧铜导条的生产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氧铜导条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无氧铜导条的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无氧铜导条用于制作电机的转子。大型电机对无氧铜导条的机械性能要求较高,要求无氧铜导条的抗拉强度需要大于285MPa。但是采用现有的制作工艺无法生产出高强度的无氧铜导条,那么也就无法满足大型电机的需求。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无氧铜导条的生产方法,从而能够制作出高强度的无氧铜导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氧铜导条的生产方法,从而能够制作出高强度的无氧铜导条,满足大型电机的需求。一种无氧铜导条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铸造铜杆;S2:所述铜杆经挤压模具的挤压形成梯形的铜排坯料,所述铜排坯料的变形量为28%-35%;S3:所述铜排坯料经拉拔模具的一次拉拔形成铜排过渡品,所述铜排过渡品的变形量为18%-23%;S4:所述铜排过渡品经过所述拉拔模具的二次拉拔形成铜排成品,所述铜排成品的变形量为5%-8%,将所述铜排成品再加工成无氧铜导条。优选地,所述拉拔模具的变形角为27°~32°。优选地,所述挤压模具的上底的尺寸要比所述无氧铜导条的上底的尺寸大,且二者的差值不小于1mm。优选地,所述挤压模具采用正装法进行组装。优选地,所述挤压模具的上底的尺寸放大0.1mm,下底的尺寸要放大0.07mm。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铸造铜杆”具体是通过上引连铸机来实现的。优选地,所述挤压模具为连续挤压,挤压出的所述铜排坯料卷绕成铜排坯料卷。优选地,所述步骤S3中的“所述铜排坯料经拉拔模具的一次拉拔形成铜排过渡品”具体的实现过程包括如下步骤:S31:对铜排坯料卷进行削轧头;S32:使所述轧头穿过所述拉拔模具,并将所述轧头绑扎在牵引小车上;S33:启动所述牵引小车,对所述铜排坯料进行一次拉拔,得到所述铜排过渡品。优选地,所述步骤S4中“所述铜排过渡品经过所述拉拔模具的二次拉拔形成铜排成品,所述铜排成品再加工成无氧铜条”,具体包括:S41:对所述铜排过渡品进行削轧头;S42:使所述轧头穿过所述拉拔模具,并将所述轧头绑扎在所述牵引小车上;S43:启动所述牵引小车,对所述铜排过渡品进行二次拉拔,形成所述铜排成品S44:对所述铜排成品进行定尺锯切,形成所述无氧铜导条。优选地,所述铜杆的直径为20mm的铜杆。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铜杆在经过挤压模具的挤压后发生了28%-35%的变形量,形成铜排坯料。之后铜排坯料经过一次拉拔后发生18%-23%的变形量,形成铜排过渡品。之后铜排过渡品经过二次拉拔后发生5%-8%的变形量,形成铜排成品,最后将铜排成品加工成无氧铜导条。在上述加工过程中,无氧铜导条总共发生了50%~65%的变形量。根据无氧铜的变形量与抗拉强度的线性关系,可以得出本专利技术中的无氧铜导条的抗拉强度在300MPa以上,完全符合了大型电机对无氧铜条的需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无氧铜导条的生产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各道次变形量的表格。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氧铜导条的生产方法,从而能够制作出高强度的无氧铜导条,满足大型电机的需求。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无氧铜导条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铸造铜杆。S2:铜杆经挤压模具的挤压形成梯形的铜排坯料,且铜排坯料的变形量为28%-35%。该变形量是根据无氧铜的材质以及挤压模具的极限变形量设计出的。S3:铜排坯料经拉拔模具的一次拉拔形成铜排过渡品,铜排过渡品的变形量为18%-23%。S4:铜排过渡品经过拉拔模具的二次拉拔形成铜排成品,铜排成品的变形量为5%-8%,铜排成品再加工成无氧铜导条。如果无氧铜导条的强度要达到300MPa以上,那么无氧铜导条要发生50%以上的变形量。铜排坯料经过挤压模具的挤压后发生了28%-35%的变形量,因此后续的拉拔工序需要发生23%-31%的变形量,该变形量超出了拉拔模具的极限变形量。本专利技术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两次拉拔工序。在第一次拉拔工序中,发生18%-23%的变形量。在第二次拉拔工序中,发生5%-8%的变形量。在上述加工过程中,无氧铜导条总共发生了50%~65%的变形量。根据无氧铜的变形量与抗拉强度的线性关系,可以得出本专利技术中的无氧铜导条的抗拉强度在300MPa以上,完全符合了大型电机对无氧铜条的需求。进一步地,将拉拔模具的变形角设计为27°~32°。该变形角的取值是在原有的变形角的基础上降低了20%-30%得到的。拉拔模具的变形角越小,加工精度越高。进一步地,挤压模具的模腔的形状为梯形,与成品铜导条的截面形状相同。成品铜导条的上底与高的比值为1:4,因此挤压模具的模腔的上底与高的比值也接近于1:4。由于铜排坯料的上底较窄,比较脆弱,为了防止在拉拔的过程铜带坯料的上底发生断裂,特限定挤压模具的上底的尺寸比无氧铜导条成品的上底的尺寸要大,且差值不小于1mm。进一步地,限定挤压模具采用正装法进行组装。采用正装法组装形成的挤压模具具有较高的挤压精度。采用正装法后,产品实际尺寸=模具实际尺寸-0.08mm。即模具的实际尺寸要放大0.08mm。进一步地,由于在挤压的过程中,铜带坯料上底所受的挤压力要大于下底所受的挤压力,因此综合考虑后,将挤压模具的上底的尺寸放大0.1mm,将挤压模具的下底的尺寸放大0.07mm。如此便能避免挤压出的铜排坯料产生较大的误差。进一步地,优先选择采用上引连铸机来生产铜杆。且铜杆的直径为20mm。进一步地,限定挤压模具为连续挤压,并将挤压出的铜排坯料卷绕成铜排坯料卷。进一步地,步骤S3中“所述铜排坯料经拉拔模具的一次拉拔形成铜排过渡品”具体的实现过程包括如下步骤:S31:对铜排坯料卷进行轧头。轧头比较细,便于穿过拉拔模具。S32:使所述轧头穿过所述拉拔模具,并将所述轧头绑扎在牵引小车上。S33:启动所述牵引小车,对铜排坯料进行一次拉拔,得到铜排过渡品。进一步地,二次拉拔的步骤与一次拉拔的步骤相似。所述步骤S4中“所述铜排过渡品经过所述拉拔模具的二次拉拔形成铜排成品,将所述铜排成品再加工成无氧铜条”,具体包括:S41:对铜排过渡品进行轧头。S42:使所述轧头穿过拉拔模具,并将所述轧头绑扎在牵引小车上。S43:启动牵引小车,对所述铜排过渡品进行二次拉拔,形成铜排成品S44:对铜排成品进行定尺锯切,形成无氧铜导条。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氧铜导条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铸造铜杆;S2:所述铜杆经挤压模具的挤压形成铜排坯料,所述铜排坯料的变形量为28%‑35%;S3:所述铜排坯料经拉拔模具的一次拉拔形成铜排过渡品,所述铜排过渡品的变形量为18%‑23%;S4:所述铜排过渡品经过所述拉拔模具的二次拉拔形成铜排成品,所述铜排成品的变形量为5%‑8%,将所述铜排成品再加工成无氧铜导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氧铜导条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铸造铜杆;S2:所述铜杆经挤压模具的挤压形成铜排坯料,所述铜排坯料的变形量为28%-35%;S3:所述铜排坯料经拉拔模具的一次拉拔形成铜排过渡品,所述铜排过渡品的变形量为18%-23%;S4:所述铜排过渡品经过所述拉拔模具的二次拉拔形成铜排成品,所述铜排成品的变形量为5%-8%,将所述铜排成品再加工成无氧铜导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氧铜条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拔模具的变形角为27°~3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氧铜条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模具的上底的尺寸要比所述无氧铜导条的上底的尺寸大,且二者的差值不小于1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氧铜条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模具采用正装法进行组装。5.根据权利要求4述的无氧铜条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模具的上底的尺寸放大0.1mm,下底的尺寸要放大0.07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氧铜条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铸造铜杆”具体是通过上引连铸机来实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勋章郭建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西电光电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