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过载保护结构的移动测试平台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1071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带有过载保护结构的移动测试平台车,主要是设置一承载结构,在车轮与驱动电机之间,驱动电机的电机输出轴穿设在承载结构上,电机输出轴的端部连接万向节,万向节连接车轮传动轴,车轮传动轴连接到车轮,在车轮传动轴外部套设传动轴套筒,传动轴套筒外部设置弹簧阻尼器,弹簧阻尼器带动承载结构支撑到地面上或离开地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加装过载保护结构,在对平台车起到支撑连接作用的同时,在过载时承载结构着地,全面支撑,分散压力,有效保护车轮及车架内系统。

A Mobile Test Platform Vehicle with Overload Protection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过载保护结构的移动测试平台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带有过载荷保护的移动测试平台车,属于智能汽车性能测试装备

技术介绍
智能汽车性能测试时使用的移动测试平台车能够搭载仿真假车、假人等,模拟车辆和行人等的运动状态,是车辆智能化技术测试过程中模拟前方障碍物的一种测试设备,能够进行碰撞测试和碰撞预防测试,通过平台车测试,能够降低试验风险和成本。现有使用的移动测试平台车能够直行、转弯,自由移动,可以进行追尾碰撞、迎头碰撞和侧向碰撞试验,相比于牵引靶车的方式方便很多,可是在试验过程中难免不会出现被测车辆爬车碾轧的局面,这样极有可能造成平台车过载损伤。目前的平台车一般没有考虑过载保护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着力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带有过载保护结构的移动测试平台车。该平台车采用全新承载结构,能够在发生车辆辗轧承担超负荷时,有效保护平台车的车轮以及重要零部件。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带有过载保护结构的移动测试平台车,特征在于:设置一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安装在车身盖板的下方,支撑车身盖板;在驱动车轮的电机与车轮之间,驱动电机的电机输出轴穿设过承载结构,在电机输出轴的末端连接万向节,所述万向节另一端连接到车轮传动轴,在电机输出轴和/或车轮传动轴的外部套设有传动轴套筒,传动轴套筒安装在承载结构上,在传动轴套筒的外部设置有弹簧阻尼器,弹簧阻尼器的减震弹簧连接到传动轴套筒上,所述减震弹簧伸出时带动承载结构支撑到地面上,减震弹簧缩回时带动承载结构离开地面。本技术在车上加装过载保护结构,在起到支撑连接作用的同时,对车轮以及内部零部件进行过载保护。由于存在过载保护,使车架与车轮并非刚性连接,当有车辆辗过移动平台车,平台承受载荷增加,承载结构受力下移与地面接触,车轮不再成为与地面唯一接触的支撑点,过载压力由承载结构与车轮共同承担,承载结构全承载,分散压力,保护车内系统。进一步地,所述承载结构与车身盖板的形状相吻合,能够全面支撑盖板。再进一步地,所述车身盖板包括但不限于平顶型、尖脊型、拱形,所述承载结构与之相对应,利于全面分散压力。进一步地,所述承载结构为框架式结构,包括骨架和边框;或在骨架和边框基础上覆盖保护板。进一步地,在所述承载结构下降时率先着地的部位加装有缓冲垫。具体地,当承载结构为框架式结构时,在所述承载结构的低位边框底部加装有缓冲垫。缓冲垫防止车底板磨损并且进一步减缓承载结构与地面接触时的冲击,同时增加车底板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当发生碰撞时试验车辆能够顺利辗过平台车,避免发生其他接触形式对车辆及移动平台车、路面造成损伤。进一步地,在所述承载结构上,设置有加强筋。采用加强筋的结构加固承载结构的承载能力,特别是在移动平台车超负荷时,承载结构与地面接触,通过加强筋增加支撑点,分散压力,承受更大载荷的同时,保护车轮及移动平台车的内部结构不受损坏。进一步地,所述电机输出轴穿在所述承载结构上设置的轴承中,减少磨损。进一步地,所述弹簧阻尼器的有效行程大于所述承载结构的离地间隙,保证承载结构受压时着地,承担压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1.本申请在车轮与驱动机构之间加装过载保护结构,主要由承载结构和弹簧阻尼器构成,在起到支撑连接作用的同时,对车轮进行过载保护,由于存在过载保护,使车架与车轮并非刚性连接,当有车辆辗过移动平台车,平台承受载荷增加时,承载结构受力下移与地面接触,车轮不再成为与地面唯一接触的支撑点,过载压力由承载结构与车轮共同分担。2.承载结构做成与车盖板相吻合的结构,能够全方位分散盖板承受的压力。3.承载结构上设加强筋,分散车架本体的压力,并增强车架的承载能力。4.承载结构底部加装缓冲垫,与车架共同避免移动平台车接触地面时受到过大的冲击和磨损,并增加车体与地面的摩擦力。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的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附图说明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图1-1为移动测试平台车侧视示意图;图1-2为移动测试平台车俯视示意图;图2为承载结构俯视图;图3为弹簧阻尼过载保护结构的侧视图;图4为弹簧阻尼过载保护结构的俯视图;图5为承载结构加装缓冲垫在图1-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标号所示为:1-车身盖板、2-车轮、3-承载结构、4-驱动电机、5-电机输出轴、6-轴承、7-万向节、8-车轮传动轴、9-传动轴套筒、10-弹簧阻尼器、31-加强筋、32-缓冲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技术。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知道,以下实施例并不是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的唯一限定,凡是在本技术技术方案精神实质下所做的任何等同变换或改动,均应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提出一种具有过载保护功能的移动测试平台车,利用改装的车体结构的特殊性,避免当车体承受过载压力时对车轮及内部零部件造成损伤。如图1-1、1-2以及图2所示,本技术是在移动测试平台车原有基本结构:车身、车轮、底盘、驱动系统等的基础上,加装一种承载结构3,以及结合承载结构3构造缓冲系统(如图3、4所示),构成过压承载保护。本技术提出的移动测试平台车采用全车身承载结构,承载结构3安装在车身盖板1的下方,用于支撑车身盖板1,保护所有车体内部零部件。为了增强车身的整体承载能力,如图2所示,本技术将承载结构3制作成与车身盖板1相吻合的形状,全方位支撑在车身盖板下方,实现过载保护。进一步地,承载结构3在一实施例中是一框架式结构,包括骨架和边框。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框架基础上覆盖一层保护板,保护板焊接在骨架和边框上,与车身盖板组成双重承载保护。进一步地,骨架和边框可以以焊接方式组成框架体,骨架和边框都可以采用钢管或铝管。进一步地,在承载结构3上,在重点受力部位增加加强筋31,如图2所示,加强筋也指粗于普通骨架的钢管或铝管。加强筋31加固承载结构3的承载能力,特别是在移动平台车超负荷时分散过载压力,增强移动平台车承载能力的同时对车体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承载结构3像罩体一样覆盖在车内零部件(底盘,驱动系统等)以及车轮上方,针对当试验车辆辗轧平台车易造成车轮及内部零件受损变形的情况,通过承载结构3设置一种弹簧阻尼缓冲系统,缓解车轮及内部零件受到过压损坏。如图3、图4所示,缓冲系统构成是:在驱动电机4和车轮2之间设置承载结构3,驱动电机4的电机输出轴5穿设过承载结构3连接到车轮传动轴8上,具体地是:驱动电机4的电机输出轴5穿过在承载结构3上设置的轴承6后,在轴末端连接万向节7,万向节7再连接到车轮传动轴8;在电机输出轴5和/或车轮传动轴8的外部套设有传动轴套筒9,传动轴套筒9的外部设置有弹簧阻尼器10,弹簧阻尼器10包括减震弹簧,减震弹簧伸出端连接在传动轴套筒9上;驱动电机4、传动轴套筒9通过螺钉、螺栓等连接在承载结构3上。在移动平台车的传动机构中,驱动电机4的动力主要经过电机输出轴5、万向节7、车轮传动轴8传动至车轮2。由于缓冲装置加装在承载结构3上,在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有过载保护结构的移动测试平台车,其特征在于:设置一承载结构(3),所述承载结构(3)位于车身盖板(1)的下方,支撑所述车身盖板(1);用于驱动车轮(2)的驱动电机(4)的电机输出轴(5)穿设过所述承载结构(3),在电机输出轴(5)的末端连接万向节(7),所述万向节(7)另一端连接到车轮传动轴(8),在电机输出轴(5)和/或车轮传动轴(8)的外部套设有传动轴套筒(9),所述传动轴套筒(9)安装在所述承载结构(3)上,在所述传动轴套筒(9)的外部设置有弹簧阻尼器(10),所述弹簧阻尼器(10)的减震弹簧连接到传动轴套筒(9)上,所述减震弹簧伸出时带动所述承载结构(3)支撑到地面上,所述减震弹簧缩回时带动所述承载结构(3)离开地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过载保护结构的移动测试平台车,其特征在于:设置一承载结构(3),所述承载结构(3)位于车身盖板(1)的下方,支撑所述车身盖板(1);用于驱动车轮(2)的驱动电机(4)的电机输出轴(5)穿设过所述承载结构(3),在电机输出轴(5)的末端连接万向节(7),所述万向节(7)另一端连接到车轮传动轴(8),在电机输出轴(5)和/或车轮传动轴(8)的外部套设有传动轴套筒(9),所述传动轴套筒(9)安装在所述承载结构(3)上,在所述传动轴套筒(9)的外部设置有弹簧阻尼器(10),所述弹簧阻尼器(10)的减震弹簧连接到传动轴套筒(9)上,所述减震弹簧伸出时带动所述承载结构(3)支撑到地面上,所述减震弹簧缩回时带动所述承载结构(3)离开地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过载保护结构的移动测试平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结构(3)与所述车身盖板(1)的形状相吻合。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有过载保护结构的移动测试平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盖板(1)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亮周炜刘智超张禄高金曹琛聂玉明张学文李臣张沫
申请(专利权)人: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