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高位润滑回路电驱动系统变速箱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10912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6: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高位润滑回路电驱动系统变速箱,包括顶盖、外壳体,外壳体内设置有内壳体,内壳体内部卡接有输入轴总成、中间轴总成和差速器总成,输入轴总成、中间轴总成和差速器总成外部依次设置为第一润滑槽、第二润滑槽、第三润滑槽,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设置为导油槽,内壳体沿导油槽向内设置有第一油回路和第二油回路,中间轴总成外部的第二润滑槽上设置有导油嘴,导油嘴口部通向第一润滑槽外壁,输入轴总成上方的内壳体壁向内凹陷,凹陷处安装有与导油嘴相对应的挡油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内壳体上增加挡油板、导油嘴和油槽回路特征,保证变速箱内齿轴和轴承都能得到充分的润滑,从而提升变速箱的实用性和使用寿命。

A New Type of Gearbox for Electric Drive System with High Lubrication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高位润滑回路电驱动系统变速箱
本技术涉及变速箱设备
,尤指一种新型的高位润滑回路电驱动系统变速箱。
技术介绍
变速箱是车辆上非常重要的部件,它可以改变传动比,扩大驱动轮转矩和转速的作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变速箱也有了升级,从最初的手动变速箱,到现在无级变速箱,从无同步器到有同步器,操控越来越方便。目前的变速系统主要有机械传动、液力传动、静液压传动,变速箱有人力换挡和动力换挡,结构有定轴式和行星式。目前工程机械上广泛采用柴油机,其转矩与转速变化范围小,不能满足车辆在各种工况下对牵引力和行驶速度的要求,需采用变速箱来解决这种矛盾,变速箱性能的优劣是衡量工程机械动力性、经济性及驾驶性的关键。传统的减速箱或者变速箱润滑回路润滑效果不明显,无相关挡油和促进润滑的结构特征,壳体内腔比较圆滑,壳体上没有保证齿轴和轴承的润滑的结构,齿轴表面容易出现点蚀、磨损,轴承容易失效、卡滞,而且使得变速箱噪声大,寿命缩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新型的高位润滑回路电驱动系统变速箱。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的高位润滑回路电驱动系统变速箱,包括顶盖、外壳体,外壳体内设置有内壳体,内壳体内部卡接有输入轴总成、中间轴总成和差速器总成,输入轴总成、中间轴总成和差速器总成依次通过齿轮咬合安装在内壳体内部,输入轴总成、中间轴总成和差速器总成外部依次设置为第一润滑槽、第二润滑槽、第三润滑槽,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设置为导油槽,内壳体沿导油槽向内设置有第一油回路和第二油回路,第一油回路由沿内壳体内壁向内弯曲结构及其弯折末端组成,第一油回路一端与差速器总成侧壁上方的导油槽连通,另一端导入差速器总成外部的第三润滑槽内,第二油回路一端与输入轴总成侧壁上的导油槽连通,另一端导入输入轴总成外部的第一润滑槽内,中间轴总成外部的第二润滑槽上设置有导油嘴,导油嘴口部通向第一润滑槽外壁,输入轴总成上方的内壳体壁向内凹陷,在凹陷处安装有与导油嘴相对应的挡油部,该挡油部与内壳体内腔壁形成一体结构的挡油板。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内壳体与外壳体连接处还安装有若干加强筋,使内壳体与外壳体连接更紧凑,保证壳体内部的稳定性。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内壳体为一体成型结构,内壳体内设置有与各轴成相适配的卡槽,第一油回路和第二油回路均为内壳体结构特征,简化外壳体内部结构,避免多余结构的累加,使得安装和维修方便。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导油槽底部设置有加油孔,外壳体内底部设置为储油室,内壳体底部一部分在储油室内,该结构使得油液更容易沿导油槽进入各轴成内部。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对变速箱内部壳体进行改进,在内壳体上增加挡油板、导油嘴和油槽回路特征,保证变速箱内齿轴和轴承都能得到充分的润滑,从而提升变速箱的实用性和使用寿命。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油回路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导油嘴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顶盖;2、外壳体;3、输入轴总成;4、中间轴总成;5、差速器总成;6、第一润滑槽;7、第二润滑槽;8、第三润滑槽;9、弯曲结构;10、加强筋;11、内壳体;12、第二油回路;13、导油嘴;14、第一油回路;15、导油槽;16、挡油板。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的高位润滑回路电驱动系统变速箱,包括顶盖1、外壳体2,外壳体2内设置有内壳体11,内壳体11内部卡接有输入轴总成3、中间轴总成4和差速器总成5,输入轴总成3、中间轴总成4和差速器总成5依次通过齿轮咬合安装在内壳体11内部,输入轴总成3、中间轴总成4和差速器总成5外部依次设置为第一润滑槽6、第二润滑槽7、第三润滑槽8,外壳体2与内壳体11之间设置为导油槽15,内壳体11沿导油槽15向内设置有第一油回路14和第二油回路12,第一油回路14由沿内壳体11内壁向内弯曲结构9其弯折末端组成,第一油回路14一端与差速器总成5侧壁上方的导油槽15连通,另一端导入差速器总成5外部的第三润滑槽8内,第二油回路12一端与输入轴总成3侧壁上的导油槽15连通,另一端导入输入轴总成3外部的第一润滑槽6内,中间轴总成4外部的第二润滑槽7上设置有导油嘴13,导油嘴13口部通向第一润滑槽6外壁,输入轴总成3上方的内壳体11壁向内凹陷,在凹陷处安装有与导油嘴13相对应的挡油部,该挡油部与内壳体11内腔壁形成一体结构的挡油板16。内壳体11与外壳体2连接处还安装有若干加强筋10,使内壳体11与外壳体2连接更紧凑,保证壳体内部的稳定性。内壳体11为一体成型结构,内壳体11内设置有与各轴成相适配的卡槽,第一油回路14和第二油回路12均为内壳体11结构特征,简化外壳体2内部结构,避免多余结构的累加,使得安装和维修方便。导油槽15底部设置有加油孔,外壳体2内底部设置为储油室,内壳体11底部一部分在储油室内,该结构使得油液更容易沿导油槽15进入各轴成内部。工作原理:内壳体11与外壳体2连接处还安装有若干加强筋10,使内壳体11与外壳体2连接更紧凑,保证壳体内部的稳定性;内壳体11为一体成型结构,内壳体11内设置有与各轴成相适配的卡槽,第一油回路14和第二油回路12均为内壳体11结构特征,简化外壳体2内部结构,避免多余结构的累加,使得安装和维修方便;导油槽15底部设置有加油孔,外壳体2内底部设置为储油室,内壳体11底部一部分在储油室内,该结构使得油液更容易沿导油槽15进入各轴成内部。本技术包括顶盖1、外壳体2,外壳体2内设置有内壳体11,内壳体11内部卡接有输入轴总成3、中间轴总成4和差速器总成5,因电机转速较高,故需保证三根轴系两侧的六个轴承能得到充分的润滑,从而保证变速箱正常工作并延长传动装置寿命的作用。工作时,输入轴总成3逆时针旋转,中间轴总成4顺时针旋转,差速器总成5逆时针旋转,变速箱内油液存在于变速箱外壳体2腔体下侧,主要通过差速器总成5中的主减齿轮搅油润滑,油液通过差速器主减齿轮从右侧沿导油槽15往上搅拌,油液流至导油槽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的高位润滑回路电驱动系统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1)、外壳体(2),外壳体(2)内设置有内壳体(11),内壳体(11)内部卡接有输入轴总成(3)、中间轴总成(4)和差速器总成(5),输入轴总成(3)、中间轴总成(4)和差速器总成(5)依次通过齿轮咬合安装在内壳体(11)内部,输入轴总成(3)、中间轴总成(4)和差速器总成(5)外部依次设置为第一润滑槽(6)、第二润滑槽(7)、第三润滑槽(8),外壳体(2)与内壳体(11)之间设置为导油槽(15),内壳体(11)沿导油槽(15)向内设置有第一油回路(14)和第二油回路(12),第一油回路(14)由沿内壳体(11)内壁向内弯曲结构(9)及其弯折末端组成,第一油回路(14)一端与差速器总成(5)侧壁上方的导油槽(15)连通,另一端导入差速器总成(5)外部的第三润滑槽(8)内,第二油回路(12)一端与输入轴总成(3)侧壁上的导油槽(15)连通,另一端导入输入轴总成(3)外部的第一润滑槽(6)内,中间轴总成(4)外部的第二润滑槽(7)上设置有导油嘴(13),导油嘴(13)口部通向第一润滑槽(6)外壁,输入轴总成(3)上方的内壳体(11)壁向内凹陷,在凹陷处安装有与导油嘴(13)相对应的挡油部,该挡油部与内壳体(11)内腔壁形成一体结构的挡油板(1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高位润滑回路电驱动系统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1)、外壳体(2),外壳体(2)内设置有内壳体(11),内壳体(11)内部卡接有输入轴总成(3)、中间轴总成(4)和差速器总成(5),输入轴总成(3)、中间轴总成(4)和差速器总成(5)依次通过齿轮咬合安装在内壳体(11)内部,输入轴总成(3)、中间轴总成(4)和差速器总成(5)外部依次设置为第一润滑槽(6)、第二润滑槽(7)、第三润滑槽(8),外壳体(2)与内壳体(11)之间设置为导油槽(15),内壳体(11)沿导油槽(15)向内设置有第一油回路(14)和第二油回路(12),第一油回路(14)由沿内壳体(11)内壁向内弯曲结构(9)及其弯折末端组成,第一油回路(14)一端与差速器总成(5)侧壁上方的导油槽(15)连通,另一端导入差速器总成(5)外部的第三润滑槽(8)内,第二油回路(12)一端与输入轴总成(3)侧壁上的导油槽(15)连通,另一端导入输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四军房超杨守银朱雷周用华薛刚段仁仕张英伦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伊控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