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翼帆帆叶小组立装焊辅助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9924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硬翼帆帆叶小组立装焊辅助工装,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立柱(1)、可拆卸的连接在立柱(1)上部的母板(2)、紧挨立柱(1)且可拆卸的设置在母板(2)上的第一卡板(4),紧挨第一卡板(4)且可拆卸的设置在母板(2)上的第二卡板(5),以及紧挨第二卡板(5)且可拆卸的设置在母板(2)上的第三卡板(7);第三卡板(7)为缺角的卡板,第三卡板(7)的缺角处插设有楔子(6)。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施工空间不足的问题,保证帆叶小组立线型统一,提高组立装焊的精度,节省成本。减少了结构焊接变形。保证结构不翻身的情况下完成全部的焊接工作。

Auxiliary Tools for Vertical Welding of Hard Wing Sailblade Grou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硬翼帆帆叶小组立装焊辅助工装
本专利技术涉及硬翼帆帆叶建造安装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硬翼帆帆叶小组立装焊辅助工装。
技术介绍
硬翼帆帆叶(简称帆叶)共有三节,如图1~4所示,每节帆叶是有10层以上的小组立结构上下排列组成小组立结构组成的中组立结构。小组立结构由不同的尺寸的不锈钢方管组成,每个小组立结构尺寸都较大,需要施工空间面积达20m×10m。帆叶装配项目施工时间长,钢铁结构不宜露天施工,这样耗费了巨大的室内施工空间,这几乎是不可能满足的条件。三节帆叶互为嵌套,即结构相同、但尺寸有差异,因考虑到帆叶局部受力大原因,同一节的帆叶上的小组立结构也产生了多种形式,具体表现为个别区域的不锈钢方管尺寸及装焊位置存在差异。同时,帆叶的外形型值复杂但要求极高,为了焊接方管的对接缝的四周而选择架空在地面之上,这样就会产生架空的挠度的变形及不锈钢焊接时产生的不锈钢材质特有的巨大焊接变形量。因上述小组立结构的形式多种多样,每种小组立结构的都需要一结构不同的装焊辅助工装,而且在不同的区域装焊小组立还会产生精度不高,影响中组立结构的装焊的情况。现急需一种可适应不同尺寸的小组立结构的装焊辅助工装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同一施工空间内进行所有小组立的装焊,保证小组立装配精度。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硬翼帆帆叶小组立装焊辅助工装,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立柱、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立柱上部的母板、紧挨所述立柱且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母板上的第一卡板,紧挨所述第一卡板且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母板上的第二卡板,以及紧挨所述第二卡板且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母板上的第三卡板。所述第三卡板为缺角的卡板,所述第三卡板的缺角处插设有楔子。优选的是,所述立柱为T型立柱。优选的是,所述母板有两种类型,一种为满板a,另一种为缺角板b。优选的是,所述母板支撑在小组立的不锈钢钢管下部。本专利技术使用该套工装可以在同一个施工空间内进行所有的帆叶小组立的装焊了,解决了施工空间不足的问题。同时保证了帆叶的每个小组立线型统一,对后续帆叶的中组立装焊的精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重复使用节省成本。使用楔子固定结构,减少了结构焊接变形。本专利技术将结构抬高,满足仰焊的施工空间,可保证结构不翻身的情况下完成所有的焊接工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硬翼帆帆叶中组立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硬翼帆帆叶第一节的小组立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硬翼帆帆叶第二节的小组立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硬翼帆帆叶第三节的小组立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硬翼帆帆叶小组立装焊辅助工装设置在帆叶小组立装焊时的布局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硬翼帆帆叶小组立装焊辅助工装用于固定80×140的方管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硬翼帆帆叶小组立装焊辅助工装用于固定80×80的方管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硬翼帆帆叶小组立装焊辅助工装用于固定100×150的方管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硬翼帆帆叶小组立装焊辅助工装用于固定60×60的方管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5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硬翼帆帆叶小组立装焊辅助工装的全部组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硬翼帆帆叶小组立装焊辅助工装的满板a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硬翼帆帆叶小组立装焊辅助工装的缺角板b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其中:1、立柱;2、母板;满板a;缺角板b;4、第一卡板;5、第二卡板6、楔子;7、第三卡板。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1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立柱1、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立柱1上部的母板2、紧挨所述立柱1且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母板2上的第一卡板4,紧挨所述第一卡板4且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母板2上的第二卡板5,以及紧挨所述第二卡板5且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母板2上的第三卡板7;所述第三卡板7为缺角的卡板,所述第三卡板7的缺角处插设有楔子6。所述立柱1为T型立柱。所述母板2有两种类型,一种为满板a,另一种为缺角板b。上述各板之间的连接方式均通过螺栓3连接。所述母板2支撑在小组立的不锈钢钢管下部。如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较均布的布置在帆叶型值的各处,并布置在不锈钢方管对接缝的两侧,在方管和第三卡板之间的空隙处固定了楔子6,这样就保证了帆叶型值的精度及减小了挠度及焊接变形。相同的原理可满足多种方管组合的带有型值的钢结构的高精度装焊。实施例1:如图6和图11~12所示,硬翼帆帆叶小组立装焊辅助工装用于支撑固定第一节帆叶小组立的80×140的方管时,T型的立柱1固定在地面上,母板2中的缺角板b通过两枚螺栓3固定在T型的立柱1小头端的上部且缺角处朝上。第一卡板4的侧边紧贴立柱1的小头端端面后,再通过两枚螺栓3固定在缺角板b上。第二卡板5紧挨第一卡板4并通过四枚螺栓3固定在缺角板b上。80×140的方管设置在缺角板b的豁口上,通过上端开有豁口的第三卡板7与第二卡板5共同夹持固定,第三卡板7也通过四枚螺栓3固定在缺角板b上。第三卡板7与80×140的方管之间的空隙通过楔子6楔紧。实施例2:如图7、图11和图13所示,硬翼帆帆叶小组立装焊辅助工装用于支撑固定第一节帆叶小组立的80×80的方管时,T型的立柱1固定在地面上,母板2中的满板a通过两枚螺栓3固定在T型的立柱1小头端的上部。第一卡板4的侧边紧贴立柱1的小头端端面后,再通过两枚螺栓3固定在满板a上。第二卡板5紧挨第一卡板4并通过四枚螺栓3固定在满板a上。80×80的方管设置在满板板a上,通过上端开有豁口的第三卡板7与第二卡板5共同夹持固定,第三卡板7也通过四枚螺栓3固定在满板a上。第三卡板7与80×80的方管之间的空隙通过楔子6楔紧。实施例3:如图8、图10~11和图13所示,硬翼帆帆叶小组立装焊辅助工装用于支撑固定第二节帆叶(第三节帆叶)小组立的100×150的方管时,T型的立柱1固定在地面上,母板2中的满板a通过两枚螺栓3固定在T型的立柱1小头端的上部。100×150的方管设置在满板a上,通过上端开有豁口的第三卡板7与T型的立柱1小头端共同夹持固定,第三卡板7通过四枚螺栓3固定在满板a上。第三卡板7与100×150的方管之间的空隙通过楔子6楔紧。实施例4:如图9、图10~11和图13所示,硬翼帆帆叶小组立装焊辅助工装用于支撑固定第二节帆叶(第三节帆叶)小组立的60×60的方管时,T型的立柱1固定在地面上,母板2中的满板a通过两枚螺栓3固定在T型的立柱1小头端的上部。第一卡板4的侧边紧贴立柱1的小头端端面后,再通过两枚螺栓3固定在满板a上。60×60的方管设置在满板a上,通过上端开有豁口的第三卡板7与第一卡板4共同夹持固定,第三卡板7通过四枚螺栓3固定在满板a上。第三卡板7与60×60的方管之间的空隙通过楔子6楔紧。综合上述实施例,本专利技术中的各种板材能够进行优化搭配以满足不同位置和不同尺寸的方管之间的安装需求。可以在同一个施工空间内进行所有的帆叶小组立的装焊,同时,保证帆叶的每个小组立线型的统一,对后续帆叶的中组立装焊的精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重复使用节省成本。使用楔子固定结构,减少了结构焊接变形。本专利技术将结构抬高,满足仰焊的施工空间,可保证结构不翻身的情况下完成所有的焊接工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硬翼帆帆叶小组立装焊辅助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立柱(1)、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立柱(1)上部的母板(2)、紧挨所述立柱(1)且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母板(2)上的第一卡板(4),紧挨所述第一卡板(4)且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母板(2)上的第二卡板(5),以及紧挨所述第二卡板(5)且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母板(2)上的第三卡板(7);所述第三卡板(7)为缺角的卡板,所述第三卡板(7)的缺角处插设有楔子(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硬翼帆帆叶小组立装焊辅助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立柱(1)、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立柱(1)上部的母板(2)、紧挨所述立柱(1)且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母板(2)上的第一卡板(4),紧挨所述第一卡板(4)且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母板(2)上的第二卡板(5),以及紧挨所述第二卡板(5)且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母板(2)上的第三卡板(7);所述第三卡板(7)为缺角的卡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志马庆英张景天吕新颖费树冬赵双王庆璇常睿周腾飞崔驭萌张连山张家全许飞凡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