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客车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07765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4:49
一种客车防护装置,用于实现油箱或电池箱的防护,其包括外框架、护梁及护梁连接装置。所述外框架呈矩形框状。所述护梁至少为一道,其沿横向布置以对所述外框架的左右框梁间的区域进行防护,其为两端封堵的槽钢,其腰厚厚不小于4mm。所述护梁连接装置的组数与所述护梁的道数一致,各组护梁连接装置包括两连接座及两拉簧,所述两连接座分别固定在所述外框架的左右框梁内侧,所述两拉簧分别将所述护梁的两侧与两连接座连接,所述两拉簧的线径为6‑8mm,外径为35‑50mm,圈数小于5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方便地加装在客车油箱或电池仓的左右两侧以进行防护,当其受到撞击时,拉簧通过拉伸逐步降低撞击能量,防止被保护部件破损而引起损失或爆炸造成二次事故。

A Bus Protec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客车防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客车车身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客车两侧防护装置,能从根本上提高车身左右两侧的防护能力,提升客车被动安全。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客车上一些关键部件,如油箱,电池包等需保护部件通过前后结构件进行保护,底部也有木板或铁板等保护,避免客车在行驶过程中被尖锐突起物顶住而造成损坏。而左右两侧虽有舱门,而实际上舱门的保护作用非常小,主要起密封和装饰等作用,当客车侧边受到撞击时,舱门很容易受到挤压变形,无法对内部部件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致力于开发一种客车防护装置,在客车发生碰撞等突发状况后,通过多部件联合作用逐步降低撞击能量,确保部件安全,避免保护部件破损,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客车防护装置,能从根本上提升客车被动安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客车防护装置,用于实现油箱或电池箱的防护,包括外框架、护梁及护梁连接装置;所述外框架呈矩形框状;所述护梁至少为一道,其沿横向布置以对所述外框架的左右框梁间的区域进行防护,其为两端封堵的槽钢,其腰厚不小于4mm;所述护梁连接装置的组数与所述护梁的道数一致,各组护梁连接装置包括两连接座及两拉簧,所述两连接座分别固定在所述外框架的左右框梁内侧,所述两拉簧分别将所述护梁的两侧与两连接座连接,所述两拉簧的线径为6-8mm,外径为35-50mm,圈数小于5圈。进一步地,还包括防脱装置,所述防脱装置的组数与所述护梁的道数一致,各组防脱装置包括两第一防脱座、两第二防脱座以及两拉杆;所述两第一防脱座固定在所述护梁两端的上侧或下侧,所述两第二防脱座分别对应于所述两第一防脱座的位置固定在所述外框架的左右框梁内侧,所述两拉杆以孔插销的方式分别连接两侧的第一防脱座及第二防脱座,所述两拉杆为直径不小于10mm的螺栓,其螺纹端的头部旋接螺母并焊死。进一步地,所述两连接座与所述外框架的左右框梁内侧之间、所述两第一防脱座与所述护梁两端的上侧或下侧之间以及所述两第二防脱座与所述外框架的左右框梁内侧之间通过焊接形式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拉簧与所述连接座之间以及所述拉簧与所述护梁两端之间通过螺栓组件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外框架由方管制成,所述方管的壁厚不小于4mm。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与
技术介绍
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可以方便地加装在客车油箱或电池仓的左右两侧以进行防护,当其受到撞击时,拉簧通过拉伸逐步降低撞击能量,防止被保护部件破损而引起损失或爆炸造成二次事故。2、本技术设置了防脱装置,在所述弹簧达到极限位置或所述弹簧断裂时,所述防脱装置进一步起作用,阻碍护梁继续往被保护部件方向移动,从而使护梁发挥保护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细节示意图;图3为在图2所示结构上的进一步改进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本技术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请参考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客车防护装置,用于实现油箱或电池箱的防护。其包括外框架1、护梁2及护梁连接装置3。外框架1呈矩形框状,其由方管制成,所述方管的壁厚不小于4mm。护梁2至少为一道,其沿横向布置以对外框架1的左右框梁间的区域进行防护。其为两端封堵的槽钢,其腰厚不小于4mm。护梁连接装置3的组数与护梁2的道数一致,各组护梁连接装置3包括两连接座31及两拉簧32。两连接座31分别焊接在外框架1的左右框梁内侧,各拉簧32分别将护梁2的两侧与两连接座31连接(本实施例为通过螺栓组件连接,以在拉簧32损坏后易于更换),两拉簧32的线径为6-8mm,外径为35-50mm,圈数小于5圈。如此,当客车的侧舱门受到撞击时,拉簧32先发生作用,逐步降低撞击力,当其达到极限行程时,护梁2开始发挥作用。如图3所示,为防止拉簧32到达极限行程后断裂,导致护梁2脱落,客车防护装置还包括防脱装置4。防脱装置4的组数与护梁2的道数一致。各组防脱装置4包括两第一防脱座41、两第二防脱座42以及两拉杆43。两第一防脱座41焊接在护梁2两端的上侧或下侧,两第二防脱座42分别对应于两第一防脱座41的位置焊接在外框架1的左右框梁内侧。两拉杆43以孔插销的方式分别连接两侧的第一防脱座41及第二防脱座42,两拉杆43为直径不小于10mm的螺栓,其螺纹端的头部旋接螺母44(优选为双螺母)并焊死。此处,拉杆43允许第一防脱座41滑动的行程分两种情况:1、在拉簧达到极限行程前,拉杆43即起作用,终止溃缩阶段,进入刚性防护阶段;2、拉簧被拉断后,拉杆43才起作用,进入刚性防护阶段。采用何种方式,主要依循其所防护侧是否有足够的溃缩空间。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客车防护装置,用于实现油箱或电池箱的防护,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框架、护梁及护梁连接装置;所述外框架呈矩形框状;所述护梁至少为一道,其沿横向布置以对所述外框架的左右框梁间的区域进行防护,其为两端封堵的槽钢,其腰厚不小于4mm;所述护梁连接装置的组数与所述护梁的道数一致,各组护梁连接装置包括两连接座及两拉簧,所述两连接座分别固定在所述外框架的左右框梁内侧,所述两拉簧分别将所述护梁的两侧与两连接座连接,所述两拉簧的线径为6‑8mm,外径为35‑50mm,圈数小于5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客车防护装置,用于实现油箱或电池箱的防护,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框架、护梁及护梁连接装置;所述外框架呈矩形框状;所述护梁至少为一道,其沿横向布置以对所述外框架的左右框梁间的区域进行防护,其为两端封堵的槽钢,其腰厚不小于4mm;所述护梁连接装置的组数与所述护梁的道数一致,各组护梁连接装置包括两连接座及两拉簧,所述两连接座分别固定在所述外框架的左右框梁内侧,所述两拉簧分别将所述护梁的两侧与两连接座连接,所述两拉簧的线径为6-8mm,外径为35-50mm,圈数小于5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脱装置,所述防脱装置的组数与所述护梁的道数一致,各组防脱装置包括两第一防脱座、两第二防脱座以及两拉杆;所述两第一防脱座固定在所述护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立慧王文波张旭郝迎宾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慧眼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