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硫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6898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2: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脱硫设备,属于脱硫领域,脱硫设备包括第一脱硫组,第一脱硫组包括第一脱硫罐、进液管、第一喷淋件、以及多个第二喷淋件,第一脱硫罐的侧壁上开设有空腔,多个第二喷淋件固定在第一脱硫罐的内侧壁上,第二喷淋件与空腔连通,进液管穿过第一脱硫罐的上壁延伸至第一脱硫罐内,第一喷淋件固定连通在进液管的底端,第一喷淋件位于多个第二喷淋件的上方,进液管与空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脱硫设备脱硫效果好。

Desulfurization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脱硫设备
本技术属于脱硫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脱硫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脱硫方法一般有燃烧前、燃烧中和燃烧后脱硫等三种。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渴求也不断增加,燃煤烟气中的SO2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减少SO2污染已成为当今大气环境治理的当务之急。不少烟气脱硫工艺已经在工业中广泛应用,其对各类锅炉和焚烧炉尾气的治理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有的脱硫设备的碱液与废弃烟气的接触不充分,脱硫效果并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脱硫设备,脱硫效果好。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脱硫设备,包括第一脱硫组,第一脱硫组包括第一脱硫罐、进液管、第一喷淋件、以及多个第二喷淋件,第一脱硫罐的侧壁上开设有空腔,多个第二喷淋件固定在第一脱硫罐的内侧壁上,第二喷淋件与空腔连通,进液管穿过第一脱硫罐的上壁延伸至第一脱硫罐内,第一喷淋件固定连通在进液管的底端,第一喷淋件位于多个第二喷淋件的上方,进液管与空腔连通。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多个第二喷淋件沿第一脱硫罐的内壁周向间隔设置,且分布轨迹呈螺旋状。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多个第二喷淋件均向上倾斜设置。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第一喷淋件和第二喷淋件的底部均具有多个雾化喷头。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还包括连接管、以及第二脱硫组,连接管的进气端与第一脱硫组一侧壁的上方连通,连接管的出气端与第二脱硫组的一侧壁的下方连通,第二脱硫组位于第一脱硫组的斜上方,第二脱硫组包括第二脱硫罐、出气管、以及吸附件,出气管的底端与第二脱硫罐的顶部固定连通,吸附件固定在出气管的内部。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吸附件包括第一网格板和第二网格板,第一网格板和第二网格板均固定在出气管的内侧壁上,第一网格板和第二网格板之间填充有固体脱硫剂。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还包括进气管,进气管的一端固定连通在第一脱硫罐的一侧壁上,进气管位于第一脱硫罐的下方。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进气管的内部可拆卸连接有过滤网。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进气管内部的侧壁上开设有两个滑槽,两个滑槽相对设置,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过滤网固定连接在两个滑块之间。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还包括底板和支架,第一脱硫罐的底部和支架的底部均固定在底板的上表面,第一脱硫罐位于支架的一侧,第二脱硫组的底部固定在支架的顶端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脱硫设备,通过第一喷淋件和第二喷淋件使得碱液与烟气接触得更充分,从多个角度全面对烟气喷淋碱液,提高脱硫效果。向上倾斜设置的连接管相对于竖直设置的连接管,烟气的运动速度更慢,降低第二脱硫组的脱硫负担,并且通过固体脱硫剂吸附第二脱硫罐内部烟气中残余的含硫化合物,使得脱硫更彻底。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进气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脱硫组;11、第一脱硫罐;12、进液管;13、第一喷淋件;14、第二喷淋件;2、连接管;3、第二脱硫组;31、第二脱硫罐;32、出气管;33、吸附件;331、第一网格板;332、第二网格板;333、固体脱硫剂;4、空腔;5、雾化喷头;6、进气管;7、过滤网;8、滑槽;9、滑块;100、底板;200、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脱硫设备,包括第一脱硫组1、连接管2、底板100、支架200、以及第二脱硫组3,第一脱硫罐11的底部和支架200的底部均固定在底板100的上表面,第一脱硫罐11位于支架200的左侧,第二脱硫组3的底部固定在支架200的顶端上,连接管2的位于左侧的进气端与第一脱硫组1右侧壁的上方连通,连接管2位于右侧的出气端与第二脱硫组3的右侧壁的下方连通,第二脱硫组3位于第一脱硫组1右侧的斜上方,第一脱硫组1包括第一脱硫罐11、进液管12、第一喷淋件13、以及多个第二喷淋件14,第一脱硫罐11的侧壁上开设有空腔4,多个第二喷淋件14固定在第一脱硫罐11的内侧壁上,第二喷淋件14与空腔4连通,进液管12穿过第一脱硫罐11的上壁延伸至第一脱硫罐11内,第一喷淋件13固定连通在进液管12的底端,第一喷淋件13位于多个第二喷淋件14的上方,进液管12与空腔4连通,碱液从进液管12流至第一喷淋件13和空腔4内,空腔4内的碱液通过第二喷淋件14喷出,通过第一喷淋件13和第二喷淋件14使得碱液与烟气接触得更充分,提高脱硫效果,经由第一脱硫组1脱硫处理的烟气通过连接管2缓慢输送至第二脱硫组3内,由于第二脱硫组3位于第一脱硫组1右侧的斜上方,使得连接第一脱硫组1和第二脱硫组3的连接管2呈向上倾斜设置,向上倾斜设置的连接管2相对于竖直设置的连接管2,烟气的运动速度更慢,降低第二脱硫组3的脱硫负担,通过第二脱硫组3进行二次脱硫,使得脱硫更彻底。为了提高碱液与烟气的接触,进一步地,多个第二喷淋件14沿第一脱硫罐11的内壁周向间隔设置,且分布轨迹呈螺旋状,从多个角度全面对烟气喷淋碱液,使得脱硫效果更好。为了使得碱液喷淋更远,进一步地,多个第二喷淋件14均向上倾斜设置,向上倾斜设置的第二喷淋件14会使得碱液喷淋得更远,解决碱液无法喷淋到第一脱硫罐11内部中心的问题,确保喷淋的全面性。为了让碱液更全面地与烟气接触,进一步地,第一喷淋件13和第二喷淋件14的底部均具有多个雾化喷头5,通过雾化喷头5将碱液雾化,进一步提高碱液与烟气的接触。为了进行二次脱硫,进一步地,第二脱硫组3包括第二脱硫罐31、出气管32、以及吸附件33,出气管32的底端与第二脱硫罐31的顶部固定连通,吸附件33固定在出气管32的内部,其中,吸附件33包括第一网格板331和第二网格板332,第一网格板331位于第二网格板332的上方,第一网格板331和第二网格板332均固定在出气管32的内侧壁上,第一网格板331和第二网格板332之间填充有固体脱硫剂333,通过固体脱硫剂333吸附第二脱硫罐31内部烟气中残余的含硫化合物,然后由出气管32排出。为了往第一脱硫罐11内送入废气的烟气,进一步地,还包括进气管6,进气管6的右端固定连通在第一脱硫罐11的左侧壁上,进气管6位于第一脱硫罐11的下方。为了对烟气中的大颗粒杂物进行过滤,进一步地,进气管6的内部可拆卸连接有过滤网7,通过过滤网7可以过滤烟气中的大颗粒杂物,并且过滤网7的可拆卸设置便于清理过滤网7,避免堵塞。为了过滤大颗粒杂物并且便于清理被过滤的大颗粒杂物,进一步地,进气管6内部的侧壁上开设有两个滑槽8,两个滑槽8相对设置,滑槽8内滑动连接有滑块9,过滤网7固定连接在两个滑块9之间,当被过滤网7阻挡在其左侧的大颗粒杂物积累过多时,可将过滤网7从进气管6内部拉出,使得滑块9滑出滑槽8,在过滤网7被拉出的同时,大颗粒杂物也被推出进气管6,安装过滤网7时,将滑块9对准滑槽8,然后网进气管6内推过滤网7即可。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是通过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脱硫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脱硫组(1);所述第一脱硫组(1)包括第一脱硫罐(11)、进液管(12)、第一喷淋件(13)、以及多个第二喷淋件(14);所述第一脱硫罐(11)的侧壁上开设有空腔(4);多个所述第二喷淋件(14)固定在所述第一脱硫罐(11)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喷淋件(14)与所述空腔(4)连通;所述进液管(12)穿过所述第一脱硫罐(11)的上壁延伸至所述第一脱硫罐(11)内,所述第一喷淋件(13)固定连通在所述进液管(12)的底端,所述第一喷淋件(13)位于多个所述第二喷淋件(14)的上方,所述进液管(12)与所述空腔(4)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脱硫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脱硫组(1);所述第一脱硫组(1)包括第一脱硫罐(11)、进液管(12)、第一喷淋件(13)、以及多个第二喷淋件(14);所述第一脱硫罐(11)的侧壁上开设有空腔(4);多个所述第二喷淋件(14)固定在所述第一脱硫罐(11)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喷淋件(14)与所述空腔(4)连通;所述进液管(12)穿过所述第一脱硫罐(11)的上壁延伸至所述第一脱硫罐(11)内,所述第一喷淋件(13)固定连通在所述进液管(12)的底端,所述第一喷淋件(13)位于多个所述第二喷淋件(14)的上方,所述进液管(12)与所述空腔(4)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设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喷淋件(14)沿所述第一脱硫罐(11)的内壁周向间隔设置,且分布轨迹呈螺旋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设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喷淋件(14)均向上倾斜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淋件(13)和所述第二喷淋件(14)的底部均具有多个雾化喷头(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管(2)、以及第二脱硫组(3);所述连接管(2)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一脱硫组(1)一侧壁的上方连通;所述连接管(2)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二脱硫组(3)的一侧壁的下方连通;所述第二脱硫组(3)位于所述第一脱硫组(1)的斜上方;所述第二脱硫组(3)包括第二脱硫罐(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和孙张礼和韩国安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和顺碳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