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何全波专利>正文

自润滑轴承的内部油循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4688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润滑轴承的内部油循环结构,将原来的单独油室分为中间大两边小的三个油室,通过连接孔相通,油环置于中间的油室中,两侧的油室分别与轴瓦两侧的漏油孔相通,中间油室内设有冷却器安装孔(5)。本结构大大提高了轴承座的散热性能,降低了轴承温度,提高了轴承的使用性能,具有结构简单,效果显著的特点。(*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轴承油循环结构,尤其是自润滑轴承的内部油循环结构
技术介绍
自润滑轴承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靠轴承自身表面的热辐射进行散热, 散热性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轴承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现有结构中,轴承座 内为一个整体的油腔,其内部的润滑油不循环,工作过程中,热油的比重轻, 浮在表面,油环转动时直接带上层的热油到轴瓦上,使轴承温度更高,影响工 况,而下部的较冷的油得不到循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结构合理、效果显著的自润滑轴承的内部油 循环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如此实现的一种自润滑轴承的内部油循环结构,包括轴承座(2)及其内部的油腔、 轴瓦(3)、与转轴(4) 一起旋转的油环(1),轴承座(2)内部的油腔分为纵 向的油室(7)、油室(8)、油室(9)三个油室,油环(1)置于中间的油室(8) 中,两侧的油室(7)、油室(9)分别与轴瓦(3)两侧的漏油孔(11)相通, 三个油室通过设于下端的连接孔(6)和连接孔(10)相连通。作为优选,置于中间的油室(8)比其两侧油室(7)和油室(9)大。作为优选,油室(8)内设有冷却器安装孔(5)。本技术以热力学为基础,将原来的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润滑轴承的内部油循环结构,包括轴承座(2)及其内部的油腔、轴瓦(3)、与转轴(4)一起旋转的油环(1),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2)内部的油腔分为纵向的油室(7)、油室(8)、油室(9)三个油室,油环(1)置于中间的油室(8)中,两侧的油室(7)、油室(9)分别与轴瓦(3)两侧的漏油孔(11)相通,三个油室通过设于下端的连接孔(6)和连接孔(10)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裘叶军何建东杨海英汪勇
申请(专利权)人:何全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