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州大学专利>正文

原位三维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41100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1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原位三维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应用,主要以热固性树脂体系、聚苯醚、固化剂及纤维布为原料,经热压固化处理得到一种具有原位三维编织结构的复合材料。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弯曲强度及层间剪切性能,且明显优于未添加聚苯醚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本发明专利技术技术有效解决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强度差的问题,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突出的应用价值。

In-situ three-dimensional resin composit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原位三维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领域,具体设计一种原位三维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纤维增强的树脂基复合材料作为高强轻质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作为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其最大问题在于材料层间分层现象,这会导致材料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显著降低,严重影响其性能,极大限制其在航空航天主次承力结构中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对复合材料层间进行增韧可以减弱复合材料的分层现象。目前复合材料层间增韧的方法主要包括:热塑性粒子增韧、无机粒子增韧、薄膜增韧及三维编织纤维增韧等技术,其中采用传统的热塑性粒子是将热塑性组分铺层与预浸料之间,在复合材料固化成型过程中,热塑性组分溶于树脂体系中,在树脂固化过程中,形成热塑性粒子结构分散在层间树脂层中或与热固性树脂形成互穿网络结构来实现复合材料的层间增韧,但是这种增韧效果程度有限;采用无机粒子增韧纤维复合材料则必须有效解决无机粒子分散性及其与聚合物的界面问题,否则性能提高幅度不大,反而增加材料层间缺陷,影响树脂与纤维的粘接性能;薄膜增韧一般是通过将薄膜铺层于预浸料之间,仅显著改善复合材料层间局部区域的性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原位三维树脂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原位三维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热固性树脂体系、聚苯醚及固化剂混合,再与纤维布结合,得到预浸料;或者将热固性树脂体系、聚苯醚混合,再与纤维布结合,得到预浸料;然后将预浸料层叠铺层,经热压固化得到原位三维树脂复合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原位三维树脂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原位三维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热固性树脂体系、聚苯醚及固化剂混合,再与纤维布结合,得到预浸料;或者将热固性树脂体系、聚苯醚混合,再与纤维布结合,得到预浸料;然后将预浸料层叠铺层,经热压固化得到原位三维树脂复合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原位三维树脂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按质量比,热固性树脂体系∶聚苯醚∶固化剂∶纤维布=(60~100)∶(6~50)∶(0~35)∶(60~15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原位三维树脂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固性树脂体系为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或者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与其他树脂的混合物;所述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为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或者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聚苯醚为数均分子量为1100~2200的烯丙基封端的聚苯醚;固化剂为二氨基二苯砜或者二氨基二苯甲烷;纤维布为碳纤维布、玻璃纤维布或者芳纶纤维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原位三维树脂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他树脂为环氧树脂和/或氰酸酯树脂;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为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为烯丙基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所述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与其他树脂的混合物中,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与其他树脂的质量比为10∶10~50;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中,改性剂与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质量比为(0~1)∶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原位三维树脂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将热固性树脂体系、聚苯醚和固化剂混合,加热后得到预聚体,将预聚体溶解在溶剂中,得到树脂液;然后将纤维布浸渍树脂液,挥发溶剂后得到预浸料;或者将热固性树脂体系、聚苯醚混合,加热后得到预聚体,将预聚体溶解在溶剂中,得到树脂液;然后将纤维布浸渍树脂液,挥发溶剂后得到预浸料。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原位三维树脂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热压固化的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莉王泽浩梁国正顾嫒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