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昱翔专利>正文

可挠性传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0851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挠性传动组件,包含有一传动软管及一挠性传动轴;传动软管具有一软管本体、一第一连接件及一第二连接件,软管本体内部形成有一轴向的穿孔,且传动软管的中段位置处形成有一抗弯性较其二侧佳的支撑部,第一连接件系结合于软管本体的一端,用以与一动力驱动装置连接,第二连接件系结合于软管本体的另一端,用以与一动力接收装置连接;挠性传动轴可作适度的挠曲变形,系穿入于软管本体的穿孔中,其一端系与动力驱动装置连结,另一端则与动力接收装置连结,使动力驱动装置所输出的动力可由挠性传动轴而传送至动力接收装置上,并使当传动软管弯曲时其中段位置处可由支撑部加以支撑以避免产生过大的弯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与传动组件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可挠性传动组件
技术介绍
一般可挠性传动组件主要用以连接于一动力驱动装置(如马达)与一动力接收装置(如剪枝机的齿状刀片)间,不仅用以作为动力驱动装置与动力接收装置间的动力传输媒介,更能用以使动力接收装置于变换使用位置(方向或角度)时(即动力驱动装置与动力接收装置间的相对位置改变时),仍能由可挠性传动组件的可挠性特性,来确保动力驱动装置的动力仍能顺利地由可挠性传动组件的传输而到达动力接收装置上。然而,如图1所示,由于可挠性传动组件主要包含有一传动软管1及一穿入于传动软管1内部中的挠性传动轴2,传动软管1以其一端与一动力驱动装置(如马达)套接,而位于同端的挠性传动轴2一端则连接于动力驱动装置的动力源上,传动软管1的另一端与一动力接收装置(如剪枝机构)套接,而位于同端的挠性传动轴2一端则连接于动力接收装置的动力输出构件(如剪枝机构的齿状刀片)上,如此一来,便能由挠性传动轴2作为连接动力驱动装置与动力接收装置间的动力传输媒介。但,由于传动软管1与挠性传动轴2于使用时常有需弯折的情形,而当变折的角度较大时,则容易造成传动软管1中段位置的弯折曲率过大(如图2所示),如此一来,不仅易造成此一位置所内置的挠性传动轴2会与传动软管1产生不必要的摩擦而造成动力的损耗,也会造成挠性传动轴2的应力过于集中于此一过度弯折处,而有使用寿命减低的情形。另外,由于此种传动软管1必需在其内部灌注润滑油以供挠性传动轴2所润滑,但此种传动软管1于灌注时,必须将润滑油由其一端开口所注入,而此种方式不仅易造成润滑油外泄,也易因润滑油所需灌注的行程过长而难以全程加以均匀润滑。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挠性传动组件,其可避免弯折时的曲率过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挠性传动组件,其可确保所灌注的润滑油能均匀布满。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可挠性传动组件,包含有一传动软管,具有一软管本体、一第一连接件及一第二连接件,所述软管本体内部形成有一轴向的穿孔,且所述传动软管的中段位置处形成有一抗弯性较其二侧佳的支撑部,所述第一连接件结合于所述软管本体的一端,用以与一动力驱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结合于所述软管本体的另一端,用以与一动力接收装置连接;一挠性传动轴,可作适度的挠曲变形,穿入于所述软管本体的穿孔中,其一端与所述动力驱动装置连结,另一端则与所述动力接收装置连结,使所述动力驱动装置所输出的动力可由所述挠性传动轴而传送至所述动力接收装置上。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既可避免弯折时的曲率过大,又可确保所灌注的润滑油能均匀布满。附图说明图1是习用一种可挠性传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习用一种可挠性传动组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3所示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构件剖视图;图5是图3所示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构件剖视图;图6是图3所示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8是图7所示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更进一步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目的,现列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于后。如图3~图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可挠性传动组件100,其主要包含有一传动软管10及一挠性传动轴20(如图3所示),其中传动软管10,具有一软管本体11、一第一连接件12及一第二连接件13。软管本体11为一管状体,具有一金属软管层111、一金属网状层112及一包覆层113(如图4所示),金属软管层111由一金属板片所并接卷绕而成,具有可弯挠的特性,使其内部形成有一轴向的穿孔114,金属网状层112包覆于金属软管层112外,包覆层113由橡胶所制成,包覆于金属网状层112外,可用以供使用者所握持,而金属网状层112则作为金属软管层111与包覆层113间的连结接口;其中金层软管层111更可界定出一支撑部115,支撑部115位于金属软管层111的中段处,其卷绕并接的密度较二侧位置的密度为大(即抗弯性较佳)(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件12结合于软管本体11的一端上,用以与一动力驱动装置套合连结;第二连接件13结合于软管本体11的另一端上,用以与一动力接收装置套合连结。挠性传动轴20,由一线状金属所紧密卷绕而成,具有可挠性。是以,上述即为本专利技术可挠性传动组件100的各部构件介绍,接着再将其使用方式及其特点介绍如下首先,将挠性传动轴20穿入于传动软管10的穿孔114中,并以第一连接件12与一动力驱动装置(如马达组件)(图中未示)套合连接,使位于第一连接件12端的挠性传动轴20与动力驱动装置的输出构件(如马达转轴)连接,而第二连接件13则与一动力接收装置(如剪枝机的剪枝机构)套合连接,使位于第二连接件13端的挠性传动轴20与动力接收装置的接收构件(如剪枝机构的齿状刀片)连接,如此一来,动力驱动装置便能带动挠性传动轴20转动而将其动力传输至动力接收装置上。当使用者弯折传动软管10时,传动软管10便能通过支撑部115抗弯性较佳的原故,而使传动软管10弯折时的曲度较小(如图6所示),不仅可避免挠性传动轴20的应力过度集中,也能减少挠性传动轴20与传动软管10间的摩擦,以达成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如图7、图8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可挠性传动组件200,其主要包含有一传动软管30及一挠性传动轴40,其大致结构与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揭相同,惟其差异在于传动软管30除相同具有一软管本体31、一第一连接件32及一第二连接件33外,更具有一环套件34。环套件34为一刚性而具有预定轴向长度的圆形套环,环套接合于软管本体31的中段处;如此一来,当传动软管30弯折时,其中段处便能通过环套件34而加以支撑,以避免软管本体31过度的弯曲。本实施例中具有预定长度的刚性环套件34所能产生的功效便等同于第一实施例中支撑部的功效,即环套件34于本实施例中可视为一支撑部35。另外,由于本实施例中利用环套件34作为支撑软管本体31中段位置的构件,因此于本实例中便不需将金属软管层311的密度设计成不一致的态样(即本实施例中的金属软管层采一致性的拼接卷绕密度),不仅可达成本专利技术的功效更能简化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制程。如图9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可挠性传动组件300,其与第二较佳实施例相同具有一传动软管50及一挠性传动轴60,而传动软管50也同样具有一软管本体51、一第一连接件(图中未示)、一第二连接件(图中未示)及一环套件54,软管本体51同样具有一金属软管层511、一金属网状层512及一包覆层513,惟其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可挠性传动组件300更包含有一润滑油注入件70,于本实施例中润滑油注入件70为一油嘴,结合于环套件54上,并穿入环套件54及软管本体51中,使与软管本体51的穿孔514连通。如此一来,当欲注入润滑油于软管本体51的穿孔514内时,便能通过润滑油注入件70而轻易地将润滑油注入,不仅能避免习用必须从穿孔的开口端注入时的润滑油外泄情形,且由软管本体51的中段处注入,更能达到将润滑油均匀地注满于整个穿孔内的功效。另外,虽然本专利技术的润滑油注入件70设置于位在软管本体51中段位置的环套件54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挠性传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传动软管,具有一软管本体、一第一连接件及一第二连接件,所述软管本体内部形成有一轴向的穿孔,且所述传动软管的中段位置处形成有一抗弯性较其二侧佳的支撑部,所述第一连接件结合于所述软管本体的一端,用 以与一动力驱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结合于所述软管本体的另一端,用以与一动力接收装置连接;一挠性传动轴,可作适度的挠曲变形,穿入于所述软管本体的穿孔中,其一端与所述动力驱动装置连结,另一端则与所述动力接收装置连结,使所述动力驱动装 置所输出的动力可由所述挠性传动轴而传送至所述动力接收装置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挠性传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传动软管,具有一软管本体、一第一连接件及一第二连接件,所述软管本体内部形成有一轴向的穿孔,且所述传动软管的中段位置处形成有一抗弯性较其二侧佳的支撑部,所述第一连接件结合于所述软管本体的一端,用以与一动力驱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结合于所述软管本体的另一端,用以与一动力接收装置连接;一挠性传动轴,可作适度的挠曲变形,穿入于所述软管本体的穿孔中,其一端与所述动力驱动装置连结,另一端则与所述动力接收装置连结,使所述动力驱动装置所输出的动力可由所述挠性传动轴而传送至所述动力接收装置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性传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本体,具有一金属软管层、一金属网状层及一包覆层,所述金属软管层由一金属板片所并接卷绕而成,使其内部形成有轴向的所述穿孔,所述金属网状层包覆于所述金属软管层外,所述包覆层包覆于所述金属网状层外,用以供使用者握持,所述金属网状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昱翔
申请(专利权)人:黄昱翔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