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结构及结合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98802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结合结构,包含二被结合件及一结合件,各被结合件分别具有一接触平面,各接触平面上分别具有一凹槽;凹槽上分别具有一贯穿孔,二被结合件的凹槽对应结合形成一容置空间,且二被结合件除凹槽以外,其余的接触平面部分皆互相接触,结合件设置于容置空间中,其中结合件包含一板状主体及二锁附元件,二锁附元件设置于板状主体的二平面,用以分别先贯穿二被结合件的贯穿孔后,再锁附于二被结合件上,借以将二被结合件结合为一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与二物件之间的结合结构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可使被结合f^之间 紧密贴合,而不会产生间隙的结合结构。
技术介绍
二物件之间的结合,最常见的方式是以铆钉、螺丝等固定件以结合二物件。 然而,通过铆钉、螺丝等固定件必须辅以工具,才能够使其穿过二物件并加以 结合固定。此外,操作工具也需要有足够的操作空间,且易对物件产生冲击, 故无法在所有场合都使用铆钉、螺丝等固定件结合二物件。为了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数种可快速拆装的结合件,例如中国台湾专利466308号专利技术专利,其为一种将汽车的装饰板等的零件,安装在门板 等面板上的扣具、中国台湾专利559246号专利技术专利案,其为一种使电子元件 与电路板相接的固定栓、或中国台湾专利M290939号专利案,其为一种结合物 件于设置面的定位结构。所述结合件的二端分别具备锁附机构,可锁附于二物 件的锁附孔中。然而,在前述专利中,结合件会成为二物件之间的间隔物,使二物件无法 紧密的贴合,导致间隙的产生。因此,在不容许间隙存在的场合,例如将数 个显示模组相互结合成一个组合画面(Combined View)的状态时,即不容许 相邻显示模组之间形成间隙。因此,前述的结合件就无法用以将数个显示模组 相互结合成一个组合画面。因此,如何达成免工具、可快速拆装,又可令二被 结合的物件之间紧密贴合,成为待解决的技术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合结构,用以快速结合二被结合件,且二被 结合件之间不形成间隙。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结合结构,包含二被结合件及一结 合件。被结合件分别具有一接触平面,各接触平面上分别具有一凹槽。凹槽上 分别具有一贯穿孔,二被结合件的凹槽对应结合形成一容置空间,且二被结合 件除凹槽以外,其余的接触平面部分皆互相接触,即接触平面彼此并非完全接 触,而是部分接触。结合件设置于容置空间中,其中结合件包含一板状主体及 二锁附元件。二锁附元件设置于板状主体的二平面,用以分别先贯穿二被结合 件的贯穿孔后,再锁附于二被结合件上,借以将二被结合件结合为一体。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被结合件结合方法,先提供一第一被结合件,其具有一 接触平面,接触平面上具有一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上具有一第一贯穿孔。接着 提供一板状主体,其二平面分别具有一第一锁附元件及一第二锁附元件。将板 状主体置入第一凹槽,并使第一锁附元件先贯穿第一贯穿孔后,再锁附于第一 被结合件上。提供一第二被结合件,其具有一接触平面,接触平面上具有一第 二凹槽,第二凹槽上具有一第二贯穿孔。将第二凹槽对应板状主体,并使第二 锁附元件先贯穿第二贯穿孔后,再锁附于第二被结合件上。本专利技术的功效在于,结合件被设置于二凹槽对合形成的容置空间中,因此, 结合件不会形成二被结合件之间的间隔物。也就是,其中,二被结合件之间除 二凹槽以外,其余的接触平面部分皆互相接触,使二被结合件紧密地互相结合 为一体。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合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A为第一实施例的暂时组合立体图; 图2B为第一实施例的固定锁附立体图; 图3A为第一实施例中,结合件的立体图;图3B为第一实施例中,结合件的前视图;图3C为第一实施例中,结合件的俯视图;图4A为第一实施例中,单一被结合件的俯视图;图4B为第一实施例中,两个被结合件重合后的俯视图;图5A至第图6B为第一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图7A为图5A的前视图;图7B为图5B的前视图;图8A为第二实施例中,结合件的前视图;图8B为第二实施例中,结合件的俯视图; 图9A为第二实施例中,单一被结合件的俯视图; 图9B为第二实施例中,两个被结合件重合后的俯视图; 图10为本专利技术结合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IIA和图IIB为第三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图12A和图12B为第四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图12C为第四实施例的固定锁附前视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结合结构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结合结构的第五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15A、图15B、图15C和图15D为第五实施例作动示意图; 图1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应用于结合显示模组的组装示意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1结合结构26a第一贯穿孔20被结合件26b第二贯穿孔20a第一被结合件261中心区域20b第二被结合件263延伸区域22接触平面263a第一延伸区域 22a第一接触平面263b第二延伸区域22b第二接触平面30容置空间24凹槽40结合件24a第一凹槽42板状主体24b第二凹槽421止滑压花241定位孔44锁附元件241a第一定位孔44a第一锁附元件241b第二定位孔44b第二锁附元件26贯穿孔46连接柱46a第一连接柱46b第二连接柱62板状主体47第一螺合件64锁附元件49第二螺合件642柱体48延伸部644卡勾48a第一延伸部646剖槽48b第二延伸部70显示面板482定位凸点89旋转轴线482a第一定位凸点91第一轴线482b第二定位凸点92第二轴线60结合件93第三轴线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l、图2A及图2B,为本专利技术结合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结合结构 1包含被结合件20和结合件40,结合件40用以结合被结合件20,其中被结 合件20可为任意用途的板件,例如显示模组的边框,且被结合件20之间可 互相接触贴合,被结合件20之间互相接触贴合之处不会形成间隙。请参阅图3A及图3B,结合件40包含板状主体42及锁附元件44。其中, 板状主体42可为圆盘形,且板状主体42的周面可具有止滑压花421,用以增 加板状主体42与使用者手指之间的摩擦力,以利使用者转动板状主体42。各 锁附元件44包含连接柱46和延伸部48,其中连接柱46可为圆柱,其垂直于 板状主体42的平面,并位于板状主体42的旋转轴线89上,借以设置锁附元 件44于板状主体42的平面上。延伸部48可为扇型凸出物,其垂直于连接柱 46的末端,且沿第一轴线91方向互为反向延伸。其中,延伸部48另可具有 定位凸点482,位于延伸部48朝向板状主体42的平面上。在一较佳实施例中, 延伸部48皆具备定位凸点482,但也可仅于单一延伸部48上设置定位凸点 482。请再参阅图3C,在一较佳实施例中,锁附元件44的第一轴线91可彼此 互相平行,即若由板状主体42的一侧观察,即可观察到锁附元件44的第一轴 线91彼此互相重合,锁附元件44的定位凸点482也可互相重合。但在其它实 施例中,锁附元件44的第一轴线91也可夹有一角度,锁附元件44的定位凸 点482也可彼此错开。第一轴线91指的是通过锁附元件44同一侧定位凸点 482的虚拟线段,或者是锁附元件44同一侧延伸部48相距最远的端点所连接 成的虚拟线段。请参阅图4A及图4B,其中,图4A为其中一个被结合件20的平面示意图, 揭示凹槽24和接触平面22的状态,即接触平面22彼此并非完全接触,而是 除凹槽24部分以外才互相接触。图4B为被结合件20互相靠合接触的平面示 意图。在第一实施例中,被结合件20的第二轴线92可平行或夹有一角度,第 二轴线92指的是通过贯穿孔26的虚拟中心线段,或者是贯穿孔26相距最远 的端点所连接成的虚拟线段。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当被结合件20互相结合之 后,由被结合件20的一侧观察,第二轴线92并没有互相重合,其夹角的范围 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结构包含: 二被结合件,分别具有一接触平面,各所述接触平面上分别具有一凹槽,所述凹槽上分别具有一贯穿孔,所述凹槽对应结合形成一容置空间,且该二被结合件除所述凹槽以外,该二被结合件其余的接触平面部分皆互相接触;以及 一结合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该结合件包含一板状主体,且该板状主体的二平面分别设置一锁附元件,各所述锁附元件分别先贯穿所述贯穿孔后,再锁附于该二被结合件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结构包含二被结合件,分别具有一接触平面,各所述接触平面上分别具有一凹槽,所述凹槽上分别具有一贯穿孔,所述凹槽对应结合形成一容置空间,且该二被结合件除所述凹槽以外,该二被结合件其余的接触平面部分皆互相接触;以及一结合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该结合件包含一板状主体,且该板状主体的二平面分别设置一锁附元件,各所述锁附元件分别先贯穿所述贯穿孔后,再锁附于该二被结合件上。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板状主体为圆盘形。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板状主体的周面具 有止滑压花。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锁附元件包含 一连接柱,垂直于该板状主体的平面,且贯穿所述其中一个贯穿孔;以及 二延伸部,垂直于该连接柱的末端,且沿一第一轴线互为反向延伸,并扣持于该二被结合件之一的表面上;其中,该第一轴线指的是通过该锁附元件同 一侧定位凸点的虚拟线l殳或者是该锁附元件同一侧延伸部相距最远的端点所 连接成的虚拟线段。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柱为圆柱,且 该二延伸部皆为扇型凸出物。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被结合件另具有至 少一定位孔,配置于该凹槽上,且该二延伸部的至少一个具有一定位凸点,嵌 入该定位孔中。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贯穿孔包含 一中心区域;以及二延伸区域,与该中心区域互通,其形状对应于该二延伸部,且沿一第二轴线互为反向地延伸;其中,该第二轴线指的是通过该贯穿孔的虚拟中心线段, 或者是该贯穿孔相距最远的端点所连接成的虚拟线段。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线互相平 行,且所述第二轴线夹有一角度,范围介于5°与15°之间。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线夹有一 角度,范围介于5。与15°之间,且所述第二轴线互相平行。10、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贯穿孔分别为 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昭仁黄升柏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