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赖氨酸的分离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聚赖氨酸的分离工艺。技术背景ε-聚赖氨酸(ε-poly-L-lysine,ε-PL)是由微生物合成的L-赖氨酸同聚物,由ɑ-羧基和ε-氨基通过肽键连接而成,聚合度一般为25-35,分子量为2500-4500Da。ε-PL最早于1977年由日本酒井平一和岛昭二在大量筛选D.P.阳性物质(生物碱)时从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albulus)发酵液中发现的。1989年日本藤井正弘等人发现S.noursei也能产生ε-PL。此后发现了不少能够产生ε-PL的菌株,如丝状真菌、北里孢菌、芽孢杆菌等,但多集中于链霉菌科。ε-PL所特有的高阳离子成分具有安全性能高以及生物可降解的性质。ε-PL因其具有抑菌谱广、稳定性强、水溶性好、安全无毒等优点,先后在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防腐领域。另外,ε-PL还被用于药物载体、基因芯片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因此,ε-PL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重要工业价值的新型工业生物技术产品,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食品和生物材料领域的关注。ε-PL的制备主要包括两部分:微生物发酵、提取与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ε‑聚赖氨酸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方法为:往ε‑聚赖氨酸发酵液中加入吸附剂,所述的吸附剂是纳米级磁性四氧化三铁或者是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或柠檬酸钠对纳米级磁性四氧化三铁进行改性而获得的改性四氧化三铁,充分吸附后用强磁铁将吸附剂分离,分离得到的吸附剂经水洗后用氨水进行洗脱,得到ε‑聚赖氨酸洗脱液。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ε-聚赖氨酸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方法为:往ε-聚赖氨酸发酵液中加入吸附剂,所述的吸附剂是纳米级磁性四氧化三铁或者是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或柠檬酸钠对纳米级磁性四氧化三铁进行改性而获得的改性四氧化三铁,充分吸附后用强磁铁将吸附剂分离,分离得到的吸附剂经水洗后用氨水进行洗脱,得到ε-聚赖氨酸洗脱液。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氨水的浓度为0.1M-0.4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氨水浓度为0.3M-0.4M。4.如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剂为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或柠檬酸钠对纳米级磁性四氧化三铁进行改性而获得的改性四氧化三铁。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附剂为通过柠檬酸钠对纳米级磁性四氧化三铁进行改性而获得的改性四氧化三铁。6.如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改性物质为十二烷基硫酸钠或十二烷基磺酸钠时,所述吸附剂按照如下方法制备:将纳米级磁性四氧化三铁与去离子水混合,用氢氧化钠溶液调pH至11.5,搅拌下进行升温,当温度上升至80℃时,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跃乐,张辉,郑婷,任大宇,严宵亮,陈小龙,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