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腔结构的行走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4647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5: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分腔结构的行走部,其壳体上设有油池,壳体上固定有连接板,连接板的下部与油池下部前侧壁围成开放腔室,驱动轴通过轴承支撑在壳体上,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外啮合,行走轮和从动齿轮同轴固定,且一前一后各自通过轴承旋转连接在同一支撑轴上,支撑轴贯穿安装在连接板和油池的前后侧壁上,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均位于油池腔室内,行走轮位于开放腔室内,导向滑靴的前后侧壁均套设并支撑在支撑轴上,导向滑靴与连接板、油池下部的相应表面之间留有间隙。本发明专利技术能解决滚筒式采矿机开采高硬度与高磨蚀性矿料时行走部零件磨损损耗严重以及整体设备寿命短的问题。

Walking part of subcavity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腔结构的行走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滚筒采矿机的行走部,尤其适用于矿料磨蚀性强、采矿机行走部开式传动状态下齿轮传动件与摩擦滑动件磨损严重的场合,属于井工采矿机械

技术介绍
图14所示为现有的滚筒式采矿机行走部9,其上设有驱动轮91、行走轮组件92、轴承密封93、油孔94和顶部小油盒95。驱动轮带动行走轮组件转动,驱动轮91、行走轮组件92都设置于与外界矿料粉尘环境相通的壳体的传动腔中,矿料磨蚀对传动件齿面磨损严重。顶部小油盒94为设置于壳体顶平面以下、驱动轮以上的形成独立油腔的小油池,容油体积小、滴油速度难调节、不能有效润滑传动齿轮。当采用采矿机开采高硬度、高磨蚀性矿料时,传动齿轮等磨损尤为严重,寿命很低,严重影响了行走部的整体寿命,再加上磨粒磨损引起的其他设备零部件损耗,都大幅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开采效益。针对上述问题,业内曾提出对采矿机行走部传动齿轮增加润滑,实践中由于滴油润滑效率较低,对于矮型机身行走部腔体充满矿料粉尘的运行环境,滴油润滑只能稍微缓解开式行走部传动件的磨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磨损问题。尤其是定轴传动齿轮,矿料进入齿面啮合,对传动件轴承、轴等带来异常受力,大大影响了行走部整体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分腔结构的行走部,能解决滚筒式采矿机开采高硬度与高磨蚀性矿料时行走部零件磨损损耗严重以及整体设备寿命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技术方案有:一种分腔结构的行走部,包括壳体、驱动轴、驱动齿轮、从动齿轮、行走轮、导向滑靴和连接板,所述壳体上设有油池,所述连接板的上部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连接板的下部与油池下部前侧壁围成开放腔室,所述驱动轴通过前后两组轴承支撑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驱动齿轮固定安装在所述驱动轴上,所述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外啮合,所述行走轮和从动齿轮同轴固定,且一前一后各自通过轴承旋转连接在同一支撑轴上,所述支撑轴由前向后依次贯穿所述连接板和油池的前后侧壁上,所述支撑轴的后端插入采矿机的机身并与机身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均位于油池腔室内,所述行走轮位于所述开放腔室内,所述驱动轴和支撑轴穿过所述油池的侧壁之处均设有密封,所述导向滑靴的前后侧壁均套设并支撑在所述支撑轴上,所述导向滑靴的前侧壁位于所述连接板的前方,二者间留有间隙,所述导向滑靴的后侧壁位于油池下部后侧壁的后方,二者间留有间隙,所述油池的下部的外侧底面与所述导向滑靴的相对应表面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壳体上安装有阀壳,所述阀壳内设有阀壳油道,所述阀壳上安装有调节螺钉、观察堵和油管,所述油管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阀壳上,且与所述阀壳油道的出口相通,所述油管的另一端悬伸于所述行走轮的上方,所述调节螺钉和观察堵所在的孔道均与所述阀壳油道相通,其中所述调节螺钉所在的孔道与所述阀壳油道的连接点高于所述阀壳油道的出口,所述观察堵所在的孔道与所述阀壳油道的连接点低于所述阀壳油道的出口。所述壳体内设有壳体油道,所述壳体油道的进口与所述油池相通,所述壳体油道的出口与所述阀壳油道的进口相通,所述壳体油道的出口所在平面与所述阀壳油道的进口所在平面对接并密封。所述壳体上还设有顶油标、中油标和下油标,所述中油标与所述壳体油道的出口等高,所述顶油标在高度上位于所述油池腔室的顶部,所述下油标与所述驱动轴的下部的高度一致。所述行走轮和从动齿轮的一种安装结构可以为:所述行走轮的后端和所述从动齿轮的前端分别为行走轮卡爪和从动齿轮卡爪,所述行走轮卡爪和从动齿轮卡爪轴向插装并固定,所述行走轮和从动齿轮各自通过轴承径向支撑在同一个过渡套上,所述过渡套同轴套设并固定在所述支撑轴上,所述过渡套与支撑轴之间设有静密封,所述行走轮上轴承座孔的前方还设有密封件安装槽,通过在密封件安装槽内安装旋转密封件所述行走轮与过渡套之间实现旋转密封,所述从动齿轮上轴承座孔的后方为外圈挡肩,外圈挡肩与过渡套之间在径向上保持开放状态,所述油池的下部基体设置成前侧开口结构,开口处设置成隔腔孔和隔腔端面,一隔板分别以所述隔腔孔和隔腔端面作为径向和轴向定位面固定安装在油池的下部基体上,所述隔板上设有隔板孔,所述隔板与隔腔孔之间设有隔板静密封,所述行走轮卡爪和从动齿轮卡爪相连接处与所述隔板孔轴孔配合安装,所述从动齿轮的轮体与从动齿轮卡爪之间的轴段与所述隔板孔在径向上采用隔板旋转密封。所述行走轮和从动齿轮的另一种安装结构为:所述行走轮的后端面和所述从动齿轮的前端面相对接,二者利用定位销定位,通过轴向设置的贯穿所述定位销的螺钉紧固,所述行走轮和从动齿轮各自通过轴承径向支撑在同一个过渡套上,所述过渡套同轴套设并固定在所述支撑轴上,所述过渡套与支撑轴之间设有静密封,所述行走轮上轴承座孔的前方还设有密封件安装槽,通过在密封件安装槽内安装旋转密封件所述行走轮与过渡套之间实现旋转密封,所述从动齿轮上轴承座孔的后方为外圈挡肩,外圈挡肩与过渡套之间在径向上保持开放状态,所述行走轮和从动齿轮相连接处与油池下部前侧壁轴孔配合安装,所述行走轮的轮体的后方外轴面与油池下部前侧壁轴孔配合安装并设置旋转密封。无论上述哪种安装结构,所述过渡套与支撑轴之间的静密封优选为至少设有前后两处,并分别靠近所述过渡套的前端和后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壳体及传动件结构的特殊设计,形成了封闭的油池腔室,将驱动轴、驱动齿轮、从动齿轮都设置在装有油液的油池内,避免了矿料对定轴传动齿轮的啮合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传动件,因此可以更为彻底地解决传动件磨损严重和寿命低的问题。所有轴承都通过油池内的油液进行全面的润滑,保证了轴承寿命,同时避免了现有行走部结构中为实现部分轴承的脂润滑而设置的复杂的密封结构,也避免了为了实现部分轴承的油润滑而在支撑轴内设置润滑通道结构,提高了支撑轴的强度,简化了行走部的结构,也相应提高了行走部的工作可靠性。可以从油池直接引出油液对行走轮进行滴油润滑,且采用的特别设计的润滑结构其滴油速度可调,还可以防止滴油口堵塞,不仅简化了润滑结构,还改善了滴油润滑效果,因此能明显减轻行走轮的磨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A-A旋转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的所述壳体(不含隔板)的主视图;图4为图3的B-B旋转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的隔腔结构、齿轮连接结构、支撑连接结构的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的齿轮连接结构的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的驱动连接件的剖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的连接板的主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的行走轮润滑结构的主视方向放大图;图10为图9的C-C剖视图(纵向);图11为图9的D-D剖视图(横向);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图13为图12的A-A旋转剖视图;图14为现有的滚筒采矿机行走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说明:1.壳体;11.隔腔端面;12.隔腔孔;13.连接端面;14.定位孔;15.外弧面;16.油池下部后侧壁;161.油池下部后侧壁的后侧面;162.油池下部后侧壁的前侧面;17.阀壳安装孔;171.壳体油道;172.杆孔;173.滴油腔;181.顶孔;182.驱动轴孔;183.行走轴孔;184.透气孔;185.油标孔;186.放油孔;19.油池腔室;2.隔腔结构;21.隔板;22.螺钉;23.隔板旋转密封;24.隔板静密封;3.齿轮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腔结构的行走部,包括壳体、驱动轴、驱动齿轮、从动齿轮、行走轮和导向滑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板,所述壳体上设有油池,所述连接板的上部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连接板的下部与油池下部前侧壁围成开放腔室,所述驱动轴通过前后两组轴承支撑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驱动齿轮固定安装在所述驱动轴上,所述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外啮合,所述行走轮和从动齿轮同轴固定,且一前一后各自通过轴承旋转连接在同一支撑轴上,所述支撑轴由前向后依次贯穿所述连接板和油池的前后侧壁上,所述支撑轴的后端插入采矿机的机身并与机身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均位于油池腔室内,所述行走轮位于所述开放腔室内,所述驱动轴和支撑轴穿过所述油池的侧壁之处均设有密封,所述导向滑靴的前后侧壁均套设并支撑在所述支撑轴上,所述导向滑靴的前侧壁位于所述连接板的前方,二者间留有间隙,所述导向滑靴的后侧壁位于油池下部后侧壁的后方,二者间留有间隙,所述油池的下部的外侧底面与所述导向滑靴的相对应表面之间留有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腔结构的行走部,包括壳体、驱动轴、驱动齿轮、从动齿轮、行走轮和导向滑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板,所述壳体上设有油池,所述连接板的上部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连接板的下部与油池下部前侧壁围成开放腔室,所述驱动轴通过前后两组轴承支撑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驱动齿轮固定安装在所述驱动轴上,所述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外啮合,所述行走轮和从动齿轮同轴固定,且一前一后各自通过轴承旋转连接在同一支撑轴上,所述支撑轴由前向后依次贯穿所述连接板和油池的前后侧壁上,所述支撑轴的后端插入采矿机的机身并与机身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均位于油池腔室内,所述行走轮位于所述开放腔室内,所述驱动轴和支撑轴穿过所述油池的侧壁之处均设有密封,所述导向滑靴的前后侧壁均套设并支撑在所述支撑轴上,所述导向滑靴的前侧壁位于所述连接板的前方,二者间留有间隙,所述导向滑靴的后侧壁位于油池下部后侧壁的后方,二者间留有间隙,所述油池的下部的外侧底面与所述导向滑靴的相对应表面之间留有间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腔结构的行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顶孔,所述顶孔构成为所述油池的顶部开口,所述顶孔处通过固定顶盖板封闭所述油池腔室。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腔结构的行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轴由前向后依次为光轴段、定位轴段和扁轴头,所述行走轮和从动齿轮支撑在所述光轴段上,所述光轴段与所述连接板和油池的前后侧壁轴孔配合,所述定位轴段和扁轴头嵌入采矿机的机身内,所述支撑轴与采矿机的机身通过轴向贯穿所述支撑轴的长螺钉固定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腔结构的行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安装有阀壳,所述阀壳内设有阀壳油道,所述阀壳上安装有调节螺钉、观察堵和油管,所述油管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阀壳上,且与所述阀壳油道的出口相通,所述油管的另一端悬伸于所述行走轮的上方,所述调节螺钉和观察堵所在的孔道均与所述阀壳油道相通,其中所述调节螺钉所在的孔道与所述阀壳油道的连接点高于所述阀壳油道的出口,所述观察堵所在的孔道与所述阀壳油道的连接点低于所述阀壳油道的出口。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腔结构的行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壳体油道,所述壳体油道的进口与所述油池相通,所述壳体油道的出口与所述阀壳油道的进口相通,所述壳体油道的出口所在平面与所述阀壳油道的进口所在平面对接并密封。6.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立强王振乾何利宁郭岱钱立全刘昆民宋相坤翟雨生盛永林曾苛胡璟胡滔董超宋振顾恩洋吕瑞林徐卫鹏王晓军吴磊王兆胜
申请(专利权)人: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天地上海采掘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