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新型折流格栅的回弯管壳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91256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14: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采用新型折流格栅的回弯管壳式换热器,他包括管束(3),所述管束(3)设置有折流格栅Ⅰ(3.4)、折流格栅Ⅱ(3.5)、折流格栅Ⅲ(3.6),所述折流格栅Ⅰ(3.4)有多个,折流格栅Ⅰ在U形壳体(4)的直段部分等距排列,处于相邻位置的折流格栅Ⅰ(3.4)的开槽方向相互垂直,所述U形壳体(4)的弯段部分壳内设有多个折流格栅Ⅱ(3.5),折流格栅Ⅱ(3.5)在U形壳体(4)弯段部分壳内等距排列,每两个折流格栅Ⅱ(3.5)间设有一个折流格栅Ⅲ(3.6),折流格栅Ⅱ(3.5)及折流格栅Ⅲ(3.6)的开槽方向相互垂直。采用该折流格栅的换热器能够在保持较高传热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压损。

A new type of baffled grille heat exchanger with curved tube and sh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新型折流格栅的回弯管壳式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
,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新型折流格栅的回弯管壳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回弯管壳式换热器,俗称发卡式换热器,兼具套管式和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适用于管壳程的工艺介质温度交叉工况,结构设计紧凑,传热效率高,压损较小,较之普通管壳式换热器,投入更少,重量更轻。不可拆回弯管壳式换热器从结构来看,如同将一个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像换热管一样弯成U形,主要部件有U形换热管、管板、U形壳体、管箱、接管等,换热管管束靠胀接或焊接办法固定在两端的管板上,管板与壳体焊接成一体,通常卧式放置,鞍座支撑。管、壳程中参与换热的两种介质可以实现全逆流换热,为了增强换热,通常在壳程等距设置单弓形或双弓形折流板,迫使壳程中的介质横向流过管束外侧。单弓形折流板使得壳程具有较高的传热效率,但也带来较高的压降。双弓形折流板同前者相比,在相同的挡板间距下,压降可以通常减少到50%-70%,但同时也会很大程度上降低传热效率。目前公开号为CN20731761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单弓形折流板,包括:连接端、盘形板、进料孔、通液孔槽;所述连接端与单弓形板为一体,材质为GB99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采用新型折流格栅的回弯管壳式换热器,包括上管箱(1),下管箱(2),管束(3),U形壳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束(3)上设置有折流格栅Ⅰ(3.4)、折流格栅Ⅱ(3.5)、折流格栅Ⅲ(3.6),所述折流格栅Ⅰ(3.4)有多个,所述折流格栅Ⅰ(3.4)在U形壳体(4)的直段部分均匀等距分布,处于相邻位置的折流格栅Ⅰ(3.4)的开槽方向相互垂直,所述U形壳体(4)的弯段部分壳内设置有多个折流格栅Ⅱ(3.5),所述折流格栅Ⅱ(3.5)在U形壳体(4)的弯段部分壳内均匀分布,每两个折流格栅Ⅱ(3.5)之间设置有一个折流格栅Ⅲ(3.6),所述折流格栅Ⅱ(3.5)及折流格栅Ⅲ(3.6)的开槽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新型折流格栅的回弯管壳式换热器,包括上管箱(1),下管箱(2),管束(3),U形壳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束(3)上设置有折流格栅Ⅰ(3.4)、折流格栅Ⅱ(3.5)、折流格栅Ⅲ(3.6),所述折流格栅Ⅰ(3.4)有多个,所述折流格栅Ⅰ(3.4)在U形壳体(4)的直段部分均匀等距分布,处于相邻位置的折流格栅Ⅰ(3.4)的开槽方向相互垂直,所述U形壳体(4)的弯段部分壳内设置有多个折流格栅Ⅱ(3.5),所述折流格栅Ⅱ(3.5)在U形壳体(4)的弯段部分壳内均匀分布,每两个折流格栅Ⅱ(3.5)之间设置有一个折流格栅Ⅲ(3.6),所述折流格栅Ⅱ(3.5)及折流格栅Ⅲ(3.6)的开槽方向相互垂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新型折流格栅的回弯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格栅Ⅰ(3.4)周边均匀设置有骨架方钢(3.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新型折流格栅的回弯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格栅Ⅱ(3.5)上设置有支撑内环(3.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敬田倩关大亮
申请(专利权)人: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