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7891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1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注塑模具,包括下模和上模,所述下模上设置有注塑腔,且下模内连接有螺纹管,所述上模的下表面设置有定型件,且上模下表面的四角均安装有麻花杆,所述螺纹管的外侧连接有棘爪,且棘爪通过棘齿与联动管相连接,所述棘齿设置于联动管的内侧,且联动管的外侧通过涡轮蜗杆结构与轴管相连接,所述轴管的外侧连接有撑顶装置,且撑顶装置的上端连接有固定架,并且固定架的上端设置于上模的上方,所述撑顶装置的下端连接于滚轮槽内,且滚轮槽设置于下模的内部。该新型注塑模具,能便于上模稳定的与下模连接,从而能避免注塑成型的产品尺寸不一,有利于保证注塑成品的合格率。

A New Injection Mo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注塑模具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相关
,具体为一种新型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其主要通过将受热融化的塑料由注塑机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但是现有注塑模具不便于上模稳定的与下模进行连接,从而不利于注塑成品尺寸的稳定,这将不便于保证产品的合格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注塑模具,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注塑模具不便于上模稳定的与下模进行连接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注塑模具,包括下模和上模,所述下模上设置有注塑腔,且下模内连接有螺纹管,所述上模的下表面设置有定型件,且上模下表面的四角均安装有麻花杆,所述螺纹管的外侧连接有棘爪,且棘爪通过棘齿与联动管相连接,所述棘齿设置于联动管的内侧,且联动管的外侧通过涡轮蜗杆结构与轴管相连接,所述轴管的外侧连接有撑顶装置,且撑顶装置的上端连接有固定架,并且固定架的上端设置于上模的上方,所述撑顶装置的下端连接于滚轮槽内,且滚轮槽设置于下模的内部。优选的,所述撑顶装置包括2个套管、2个脚轮架、2个滚轮、2个转轴、2个连接臂和1个连接轴,且套管的下表面通过脚轮架与滚轮相连接,并且滚轮连接于滚轮槽内,同时套管的上表面通过转轴连接有连接臂,连接臂外端之间通过连接轴相连接,连接轴连接于固定架的下端,套管的内侧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与轴管相连接,轴管的结构形状为外圆内方。优选的,所述固定架纵剖面的结构形状为倒“L”形,且固定架上端内侧之间的距离小于上模上端两侧的距离。优选的,所述螺纹管的外侧采用轴承连接的方式与下模的内部相连接,且螺纹管的轴线与麻花杆的轴线共线。优选的,所述联动管嵌套于螺纹管的外侧,且联动管和螺纹管的轴线共线,并且联动管采用轴承连接的方式与下模的内部相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新型注塑模具,能便于上模稳定的与下模连接,从而能避免注塑成型的产品尺寸不一,有利于保证注塑成品的合格率;1、麻花杆、螺纹管、联动管、涡轮蜗杆结构、轴管、撑顶装置、滚轮槽和固定架的设置,使得上模向下模移动的过程中,带动固定架逐步的下压上模,直至上模与下模紧密的连接,有利于定型件紧密的挤压注塑腔内的原料;2、棘齿和棘爪的设置,使得该注塑模具,在上模与下模紧密连接后,无法通过上拉上模的方式使上模与下模分离,进而能保证上模与下模稳定的连接,从而能避免注塑成型的产品尺寸不一,有利于保证注塑成品的合格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点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螺纹管和联动管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撑顶装置连接结构示意图。图中:1、下模;2、注塑腔;3、上模;4、定型件;5、麻花杆;6、轴管;7、撑顶装置;701、套管;702、脚轮架;703、滚轮;704、转轴;705、连接臂;706、连接轴;8、固定架;9、螺纹管;10、联动管;11、涡轮蜗杆结构;12、滚轮槽;13、棘齿;14、棘爪。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注塑模具,包括下模1和上模3,下模1上设置有注塑腔2,且下模1内连接有螺纹管9,上模3的下表面设置有定型件4,且上模3下表面的四角均安装有麻花杆5,螺纹管9的外侧连接有棘爪14,且棘爪14通过棘齿13与联动管10相连接,棘齿13设置于联动管10的内侧,且联动管10的外侧通过涡轮蜗杆结构11与轴管6相连接,轴管6的外侧连接有撑顶装置7,且撑顶装置7的上端连接有固定架8,并且固定架8的上端设置于上模3的上方,撑顶装置7的下端连接于滚轮槽12内,且滚轮槽12设置于下模1的内部。撑顶装置7包括2个套管701、2个脚轮架702、2个滚轮703、2个转轴704、2个连接臂705和1个连接轴706,且套管701的下表面通过脚轮架702与滚轮703相连接,并且滚轮703连接于滚轮槽12内,同时套管701的上表面通过转轴704连接有连接臂705,连接臂705外端之间通过连接轴706相连接,连接轴706连接于固定架8的下端,套管701的内侧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与轴管6相连接,轴管6的结构形状为外圆内方,能便于通过施加较小的力,使固定架8具备较大的拉力,从而能便于下模1和上模3紧密的连接。固定架8纵剖面的结构形状为倒“L”形,且固定架8上端内侧之间的距离小于上模3上端两侧的距离,能便于对上模3稳定的施加向下的压力。螺纹管9的外侧采用轴承连接的方式与下模1的内部相连接,且螺纹管9的轴线与麻花杆5的轴线共线,能便于螺纹管9稳定的转动,且能便于麻花杆5向螺纹管9内移动时,带动螺纹管9转动。联动管10嵌套于螺纹管9的外侧,且联动管10和螺纹管9的轴线共线,并且联动管10采用轴承连接的方式与下模1的内部相连接,能便于螺纹管9通过棘爪14和棘齿13带动联动管10转动,且能便于联动管10稳定的转动。工作原理:首先将该新型注塑模具拿取至使用位置,并在下模1的注塑腔2内注射熔化的塑料,再将上模3移动至固定架8上端的下方,并使得上模3下端四角处的麻花杆5与螺纹管9连接,下压上模3,麻花杆5将随上模3一同向下移动,在此过程中,麻花杆5将带动螺纹管9转动,螺纹管9转动时,将通过棘齿13和棘爪14带动联动管10转动,联动管10通过涡轮蜗杆结构11带动轴管6转动,从而使得撑顶装置7逐步的缩合,进而使得固定架8逐步的下移,从而使固定架8的上端逐步的与上模3上表面接触,直至固定架8施加给上模3上表面向下的压力,此时,上模3也将与下模1稳定的紧密连接,并且定型件4将伸入注塑腔2内,稳定的对熔化的塑料进行挤压,以便于熔化的塑料成型;当需要拆模时,可将与轴管6的内方结构吻合的杆状物插入轴管6内,并转动杆状物,使得轴管6反向转动,从而使得固定架8上升,直至固定架8上升至最高点,此时,便可直接上拉上模3,进行拆模作业了,在拆模的过程中,由于棘齿13和棘爪14的设置,能避免联动管10随螺纹管9一同转动,以便于稳定的拆模,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内容的限制。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注塑模具,包括下模(1)和上模(3),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1)上设置有注塑腔(2),且下模(1)内连接有螺纹管(9),所述上模(3)的下表面设置有定型件(4),且上模(3)下表面的四角均安装有麻花杆(5),所述螺纹管(9)的外侧连接有棘爪(14),且棘爪(14)通过棘齿(13)与联动管(10)相连接,所述棘齿(13)设置于联动管(10)的内侧,且联动管(10)的外侧通过涡轮蜗杆结构(11)与轴管(6)相连接,所述轴管(6)的外侧连接有撑顶装置(7),且撑顶装置(7)的上端连接有固定架(8),并且固定架(8)的上端设置于上模(3)的上方,所述撑顶装置(7)的下端连接于滚轮槽(12)内,且滚轮槽(12)设置于下模(1)的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注塑模具,包括下模(1)和上模(3),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1)上设置有注塑腔(2),且下模(1)内连接有螺纹管(9),所述上模(3)的下表面设置有定型件(4),且上模(3)下表面的四角均安装有麻花杆(5),所述螺纹管(9)的外侧连接有棘爪(14),且棘爪(14)通过棘齿(13)与联动管(10)相连接,所述棘齿(13)设置于联动管(10)的内侧,且联动管(10)的外侧通过涡轮蜗杆结构(11)与轴管(6)相连接,所述轴管(6)的外侧连接有撑顶装置(7),且撑顶装置(7)的上端连接有固定架(8),并且固定架(8)的上端设置于上模(3)的上方,所述撑顶装置(7)的下端连接于滚轮槽(12)内,且滚轮槽(12)设置于下模(1)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撑顶装置(7)包括2个套管(701)、2个脚轮架(702)、2个滚轮(703)、2个转轴(704)、2个连接臂(705)和1个连接轴(706),且套管(701)的下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小柱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灏鑫瑞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