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2741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6: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气分离器,包括分离器本体,以及分别连接于分离器本体两侧的曲轴箱强制通风阀和回油管;分离器本体包括具有分离腔的分离器壳体,以及设于分离器壳体的分离腔中的过滤芯结构;分离器壳体的至少一侧开设有窜气口,另一侧开设有出气口,另一侧开设有与出气口对应的出油口,窜气口、所述出气口及出油口均与分离腔连通;过滤芯结构至少包括围设于出油口和出气口周围的第一油气分离环结构,以及围设于第一油气分离环结构内侧的第二油气分离环结构,窜气口通过第一油气分离环结构与出气口及出油口隔离。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具有较好的油气分离效果,还能够减少占用空间,满足发动机的小型化和集成化的发展趋势。

Oil and Gas Separ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气分离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机油过滤
,特别是涉及一种油气分离器。
技术介绍
汽车发动机在工作时,燃烧室内的部分气体随着活塞的往复运动会窜入到曲轴箱内,然后这些气体又会通过曲轴箱通风系统再次进入燃烧室,参与燃烧排出。随着发动机技术的发展,曲轴箱内机油的颗粒直径较之前大幅减小,曲轴箱气体更容易携带大量的机油颗粒排出曲轴箱,从而造成机油消耗高的现象。因此,通常会在曲轴箱内设置油气分离器,对曲轴箱中的气体和机油进行分离过滤。目前的油气分离器,因结构简单、容易制造、成本低而得到广泛使用。但是,这种油气分离器由于其内部的多个用于过滤分离油气的孔板依次布置,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位置,以使气流通过较多孔板与壁面进行充分的撞击,才能达到较好的油气分离效果。而随着发动机的小型化和集成化的发展,发动机内不会留出很大的空间来放置这种油气分离器,无法保证这种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效率保持在很高的水平。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气分离器,不仅具有较好的油气分离效果,还能够减少占用空间,满足发动机的小型化和集成化的发展趋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油气分离器,包括分离器本体,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分离器本体两侧的曲轴箱强制通风阀和回油管;所述分离器本体包括具有分离腔的分离器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分离器壳体的分离腔中的过滤芯结构;所述分离器壳体的至少一侧开设有窜气口,另一侧开设有出气口,另一侧开设有与所述出气口对应的出油口,所述窜气口、所述出气口及所述出油口均与所述分离腔连通;所述过滤芯结构至少包括围设于所述出油口和所述出气口周围的第一油气分离环结构,以及围设于所述第一油气分离环结构内侧的第二油气分离环结构,所述窜气口通过所述第一油气分离环结构与所述出气口及所述出油口隔离;所述曲轴箱强制通风阀包括设于所述分离器壳体一端的阀体,所述阀体中开设有与所述出气口连通的排气通道;所述回油管包括设于所述分离器壳体另一端的管体,所述管体中贯穿设有与所述出油口连通的排油通道。可选地,所述分离器壳体包括壳体底板,以及罩设于所述壳体底板上的壳体罩盖,所述壳体底板和所述壳体罩盖围设形成所述分离腔,所述过滤芯结构设于所述壳体底板上;所述阀体设于所述壳体罩盖顶部,所述出气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罩盖顶部;所述窜气口开设于所述壳体底板或所述壳体罩盖侧面上;所述出油口开设于所述壳体底板上,所述管体设于所述壳体底板底部。可选地,所述第一油气分离环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底板上的第一过滤板,所述第一过滤板分隔所述分离腔为第一进气腔和第一过滤腔,所述窜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腔连通;所述第一油气分离环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底板上、并与所述第一过滤板间隔对应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第一过滤腔中、并分隔所述第一过滤腔为第二进气腔和第二过滤腔;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壳体罩盖或所述壳体底板之间具有第一过滤间隙,所述第二进气腔与所述第二过滤腔通过所述第一过滤间隙连通,所述第二油气分离环结构设于所述第二过滤腔中,所述第二过滤腔与所述出气口和所述出油口连通。可选地,所述第二油气分离环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底板上的第二过滤板,所述第二过滤板分隔所述第二过滤腔为第三进气腔和第四过滤腔,所述第三进气腔与所述第二进气腔连通;所述第二油气分离环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底板上、并与所述第二过滤板间隔对应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位于所述第四过滤腔中、并分隔所述第四过滤腔为第四进气腔和第五过滤腔;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壳体底板之间具有第二过滤间隙,所述第四进气腔与所述第五过滤腔通过所述第二过滤间隙连通,所述第四进气腔与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五过滤腔与所述出油口连通。可选地,所述壳体底板上开设有过滤槽,所述过滤槽形成所述第二过滤间隙;或,所述第二挡板底部开设有过滤孔,所述过滤孔形成所述第二过滤间隙。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滤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过滤孔,所述第二过滤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二过滤孔,所述第二过滤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过滤孔的孔径。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滤板设为环状;或,所述第一挡板设为环状;或,所述第一过滤板和所述第一挡板围设为环状;且,所述第二过滤板设为环状;或,所述第二挡板设为环状;或,所述第二过滤板与所述第一挡板或/和所述第二挡板围设为环状。可选地,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过滤板连接围设为环状的挡板环结构,所述第一过滤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分别设于所述挡板环结构的外侧和内侧。可选地,所述壳体底板两侧或所述壳体罩盖两侧分别开设一个所述窜气口,所述第一油气分离环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底板上的两块所述第一过滤板,每块所述第一过滤板与一个所述窜气口对应,两块所述第一过滤板与所述壳体底板及所述壳体罩盖之间围设形成所述第一过滤腔。可选地,所述第一油气分离环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底板上的两块所述第一挡板,两块所述第一挡板分别与两块所述第一过滤板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油气分离环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底板上的两块所述第二过滤板,两块所述第二过滤板分别设于两块所述第一挡板的两端之间,两块所述第二过滤板与两块所述第一挡板相互连接形成环状结构;所述第二油气分离环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底板上的两块所述第二挡板,两块所述第二挡板分别设于两块所述第一挡板的两端之间,两块所述第二挡板与两块所述第一挡板相互连接形成环状结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分离器本体中设置多环套设(如“回”字形或类似于“回”字形)的过滤芯结构,并使得该过滤芯结构至少具有套设的第一油气分离环结构和第二油气分离环结构,可使得过滤芯结构布置紧凑的优点,可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孔板(即过滤板)数量,可提高油气撞击分离效果。而且,在“回”字形或类似于“回”字形的过滤芯结构内部可以形成涡流,气体在内部循环,可以提高气体流速,大部分油气均可参与运动分离,从而进一步提高分离效率。而且,通过将过滤芯结构设为“回”字形或类似于“回”字形结构,整体结构布置更加紧凑,相对于原结构占用空间小,有利于在整车中的布置,有利于发动机的小型化和集成化的发展。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油气分离器的前视结构示意简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油气分离器的过滤芯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简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分离器本体110壳体底板112窜气口114出油口118第二过滤间隙120壳体罩盖200曲轴箱强制通风阀210排气通道300回油管310排油通道400过滤芯结构410第一油气分离环结构412第一过滤板414第一挡板420第二油气分离环结构422第二过滤板424第二挡板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器本体,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分离器本体两侧的曲轴箱强制通风阀和回油管;所述分离器本体包括具有分离腔的分离器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分离器壳体的分离腔中的过滤芯结构;所述分离器壳体的至少一侧开设有窜气口,另一侧开设有出气口,另一侧开设有与所述出气口对应的出油口,所述窜气口、所述出气口及所述出油口均与所述分离腔连通;所述过滤芯结构至少包括围设于所述出油口和所述出气口周围的第一油气分离环结构,以及围设于所述第一油气分离环结构内侧的第二油气分离环结构,所述窜气口通过所述第一油气分离环结构与所述出气口及所述出油口隔离;所述曲轴箱强制通风阀包括设于所述分离器壳体一端的阀体,所述阀体中开设有与所述出气口连通的排气通道;所述回油管包括设于所述分离器壳体另一端的管体,所述管体中贯穿设有与所述出油口连通的排油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器本体,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分离器本体两侧的曲轴箱强制通风阀和回油管;所述分离器本体包括具有分离腔的分离器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分离器壳体的分离腔中的过滤芯结构;所述分离器壳体的至少一侧开设有窜气口,另一侧开设有出气口,另一侧开设有与所述出气口对应的出油口,所述窜气口、所述出气口及所述出油口均与所述分离腔连通;所述过滤芯结构至少包括围设于所述出油口和所述出气口周围的第一油气分离环结构,以及围设于所述第一油气分离环结构内侧的第二油气分离环结构,所述窜气口通过所述第一油气分离环结构与所述出气口及所述出油口隔离;所述曲轴箱强制通风阀包括设于所述分离器壳体一端的阀体,所述阀体中开设有与所述出气口连通的排气通道;所述回油管包括设于所述分离器壳体另一端的管体,所述管体中贯穿设有与所述出油口连通的排油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器壳体包括壳体底板,以及罩设于所述壳体底板上的壳体罩盖,所述壳体底板和所述壳体罩盖围设形成所述分离腔,所述过滤芯结构设于所述壳体底板上;所述阀体设于所述壳体罩盖顶部,所述出气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罩盖顶部;所述窜气口开设于所述壳体底板或所述壳体罩盖侧面上;所述出油口开设于所述壳体底板上,所述管体设于所述壳体底板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气分离环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底板上的第一过滤板,所述第一过滤板分隔所述分离腔为第一进气腔和第一过滤腔,所述窜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腔连通;所述第一油气分离环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底板上、并与所述第一过滤板间隔对应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第一过滤腔中、并分隔所述第一过滤腔为第二进气腔和第二过滤腔;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壳体罩盖或所述壳体底板之间具有第一过滤间隙,所述第二进气腔与所述第二过滤腔通过所述第一过滤间隙连通,所述第二油气分离环结构设于所述第二过滤腔中,所述第二过滤腔与所述出气口和所述出油口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气分离环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底板上的第二过滤板,所述第二过滤板分隔所述第二过滤腔为第三进气腔和第四过滤腔,所述第三进气腔与所述第二进气腔连通;所述第二油气分离环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光辉王书林雷淋森胡红德张雪林滕建耐张增光候亦波赵文仲许涛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