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厢式货车减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6957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2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厢式货车减阻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包括:设置在厢式货车驾驶室与货厢之间的封闭式仿生导流罩、设置在厢式货车尾部的减阻装置和设置在厢式货车厢体两侧表面的仿生非光滑表面结构。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实现使厢式货车在行驶过程中减少风阻、提高车速、增加行驶的车辆稳定性、降低燃油油耗。

A drag reduction device for van tru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厢式货车减阻装置
本技术涉及厢式货车
,尤其涉及一种厢式货车减阻装置。
技术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如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就在不断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汽车行业也不断从国外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汽车行业的技术水平,厢式货车就是汽车行业中一种较为普遍的运输交通工具。目前,随着厢式货车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厢式货车速度也在不断提高,一般可达80公里到90公里一小时,从而引起气动阻力的大幅度增加。由此而引起的燃油油耗也大幅度增加,致使厢式货车货运耗油量在全国耗油总量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因而载货的厢式货车所动减阻节能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无论从经济成本方面还是社会节能方面,如何能研发出一种能够减少风阻、提高车速、增加行驶的车辆稳定性、降低燃油油耗的技术显得非常重要。从现有的厢式货车的造型来看,厢式货车高出牵引车驾驶室较多,迎风面积大,造成整车的气动特性较差,气动阻力较大,经济性能差,行驶稳定性也差。随着厢式货车的车速的大幅度提高,厢式货车的上述缺点也越来越突出,厢式货车车速越高,与车速的平方成正比的气动阻力在厢式货车总阻力中所占的比例也越大,油耗也越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厢式货车减阻装置,能够实现使厢式货车在行驶过程中减少风阻、提高车速、增加行驶的车辆稳定性、降低燃油油耗。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厢式货车减阻装置,包括:设置在厢式货车驾驶室与货厢之间的封闭式仿生导流罩、设置在厢式货车尾部的减阻装置和设置在厢式货车厢体两侧表面的仿生非光滑表面结构。其中,所述封闭式仿生导流罩上设置有侧裙式导流板,所述侧裙式导流板将厢式货车的侧部气流平顺地导流到厢式货车的货厢的两个侧面,减少厢式货车的气动阻力。其中,所述设置在厢式货车尾部的减阻装置由4块导流板构成。其中,所述4块导流板中的尾部导流板的倾角θ=45°。其中,所述4块导流板中的尾部导流板的长度为400毫米。其中,所述设置在厢式货车厢体两侧表面的仿生非光滑表面结构,包括:半球形凹坑形状和/或半椭球形凹坑形状的非光滑表面凹坑。其中,所述半球形凹坑形状和/或半椭球形凹坑形状非光滑表面单元体的深度小于厢式货车模型侧面边界层的厚度。其中,所述厢式货车模型侧面边界层的厚度,包括:δ(l)=0.035l/Re(l);其中,所述δ(l)表示厢式货车实物侧面边界层的厚度,l表示厢式货车实物侧面边界平板的特征长度,Re(l)为雷诺数。其中,所述雷诺数,包括:Re(l)=Vl/v;其中,V为来流速度,例如V=30m/s,v为运动粘度系统。其中,所述半球形凹坑形状和/或半椭球形凹坑形状的凹坑的深度为5毫米,凹坑之间的横纵向距离为200毫米。可以发现,以上方案,设置在厢式货车驾驶室与货厢之间的封闭式仿生导流罩和设置在厢式货车尾部的减阻装置以及设置在厢式货车厢体两侧表面的仿生非光滑表面结构,能够实现使厢式货车在行驶过程中减少风阻、提高车速、增加行驶的车辆稳定性、降低燃油油耗。进一步的,以上方案,设置在厢式货车驾驶室与货厢之间的封闭式仿生导流罩可以随着导流罩侧裙延伸长度的增加,厢式货车整车阻力系数逐渐变小,减阻效果明显。进一步的,以上方案,设置在厢式货车尾部的减阻装置,当导流板倾角θ即15°≤θ≤45°时,随底部导流板倾角θ的增大,厢式货车的尾部导流板长度的的气动阻力系数逐渐变小,当θ=45°时的阻力系数获得最小值,在非光滑表面凹坑的深度S为5mm,凹坑之间的横纵向距离为200mm时具有最佳的减阻效果,减阻率可以达到5.0%,减阻效果明显。进一步的,以上方案,设置在厢式货车厢体两侧表面的仿生非光滑表面结构在厢式货车侧面布置半球形凹坑或半椭球形凹坑均具有较好的减阻效果,凹坑的深度和形状对于厢式货车整车的气动阻力系数的影响较大,在厢式货车侧面合理布置了非光滑凹坑表面后,厢式货车尾部的涡流减小,尾部压力增大,尾部湍动能值减小,尾部能量耗散减小,从而减小了厢式货车整车气动阻力。进一步的,以上方案,该设置在厢式货车驾驶室与货厢之间的封闭式仿生导流罩和该设置在厢式货车尾部的减阻装置以及该设置在厢式货车厢体两侧表面的仿生非光滑表面结构等多种减阻装置布置设置于同一厢式货车模型上时,各个减阻装置之间会产生相互影响,从而使复合减阻率略小于单一减阻装置减阻率之和,具有非常明显的气动减阻效果,可以改善目前国产厢式货车的高油耗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厢式货车减阻装置一实施例中厢式货车驾驶室与货厢之间间隙的模型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厢式货车减阻装置一实施例设置在厢式货车驾驶室与货厢之间的封闭式仿生导流罩的效果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厢式货车减阻装置一实施例中设置在厢式货车尾部的减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厢式货车减阻装置一实施例中设置在厢式货车尾部的减阻装置的效果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厢式货车减阻装置一实施例中设置在厢式货车厢体两侧表面的仿生非光滑表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厢式货车减阻装置一实施例设置在厢式货车厢体两侧表面的仿生非光滑表面结构的效果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厢式货车减阻装置一实施例的安装效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一种厢式货车减阻装置,能够实现使厢式货车在行驶过程中减少风阻、提高车速、增加行驶的车辆稳定性、降低燃油油耗。本技术厢式货车减阻装置一实施例包括:设置在厢式货车驾驶室与货厢之间的封闭式仿生导流罩、设置在厢式货车尾部的减阻装置和设置在厢式货车厢体两侧表面的仿生非光滑表面结构。请参见图1和图2,图1为本技术厢式货车减阻装置一实施例中厢式货车驾驶室与货厢之间间隙的模型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厢式货车减阻装置一实施例设置在厢式货车驾驶室与货厢之间的封闭式仿生导流罩的效果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该封闭式仿生导流罩上设置有侧裙式导流板,将厢式货车的侧部气流平顺地导流到厢式货车的货厢的两个侧面,减少厢式货车的气动阻力。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导流罩的减阻能力,本技术设计了新型侧裙式导流罩,该新型导流罩相当于传统导流罩与侧裙式导流板的组合减阻装置,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减少厢式货车的驾驶室与货厢之间的气流扰动,进而厢式货车的气动阻力。G为导流罩的侧裙延伸长度,G0为厢式货车的驾驶室与货厢之间的间隙。当G/G0=1时,驾驶室与货厢之间的间隙被全部封闭,称之为封闭式导流罩。H1为驾驶室顶部到货厢顶部的距离。同时受到海狮头部形状的启发,本技术在传统导流罩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仿生导流罩,该仿生导流罩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侧部气流平顺地导流到货厢的两个侧面,进而减少货车气动阻力。同样在仿生导流罩的基础上增加侧裙导流板,当G/G0=1时,称之为封闭式仿生导流罩。在本实施例中,驾驶室与货厢之间的封闭式仿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厢式货车减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厢式货车驾驶室与货厢之间的封闭式仿生导流罩、设置在厢式货车尾部的减阻装置和设置在厢式货车厢体两侧表面的仿生非光滑表面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厢式货车减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厢式货车驾驶室与货厢之间的封闭式仿生导流罩、设置在厢式货车尾部的减阻装置和设置在厢式货车厢体两侧表面的仿生非光滑表面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式货车减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式仿生导流罩上设置有侧裙式导流板,所述侧裙式导流板将厢式货车的侧部气流平顺地导流到厢式货车的货厢的两个侧面,减少厢式货车的气动阻力。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式货车减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在厢式货车尾部的减阻装置由4块导流板构成。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厢式货车减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4块导流板中的尾部导流板的倾角θ=45°。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厢式货车减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4块导流板中的尾部导流板的长度为400毫米。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式货车减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在厢式货车厢体两侧表面的仿生非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建民莫靖宇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理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