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尾翼以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83811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4: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汽车尾翼以及汽车,其中,汽车尾翼包括从车身尾部上方边缘往车身后方延伸的上表面,上表面包括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第一弧形面以中部拱起的方式从车身尾部的左侧延伸到车身尾部的右侧,第二弧形面以上扬的方式从第一弧形面往远离车身的方向光滑延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汽车尾翼通过设置第二弧形面以上扬的方式从第一弧形面往远离车身的方向光滑延伸。这样,汽车尾部的气流在流到所述上表面时,气流被顶高,产生压在汽车尾翼上的压力的同时,在汽车尾翼的下表面形成抽吸效果,也即在汽车尾翼的下表面形成低压区,从而整体上改变了整车的流体造型,达到增加下压力的效果,从而提升了汽车轮胎抓地的极限,使得汽车在过弯时能获得较好的操控性能。

Automobile tail and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尾翼以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尾翼以及一种采用该汽车尾翼的汽车。
技术介绍
现有汽车尾翼的设计设计简单,只能在汽车尾部产生一片很小的低压区,使得汽车在尾部区域不能获得很好的下压力,也即不能很好地提升汽车轮胎的抓地极限,使得汽车在过弯时操控性能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公开一种汽车尾翼,用以解决现有的汽车在过弯时操控性能不佳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公开一种汽车,所述汽车采用如上所述的汽车尾翼。本技术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汽车尾翼,用于增加车身的下压力,所述汽车尾翼包括从所述车身尾部上方边缘往所述车身后方延伸的上表面,所述上表面包括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一弧形面以中部拱起的方式从所述车身尾部的左侧延伸到所述车身尾部的右侧,所述第二弧形面以上扬的方式从所述第一弧形面往远离所述车身的方向光滑延伸。优选地,所述第二弧形面的半径为368±1mm。优选地,定义第一弧形面之与第二弧形面连接处的切面为第一切面,定义第二弧形面之远离所述第一弧形面的端部的切面为第二切面,所述第一切面与所述第二切面的夹角为25.2°±0.1°。优选地,所述第一弧形面从所述车身的左侧到所述车身的右侧依次由第一弧形部、第二弧形部、第三弧形部、第四弧形部以及第五弧形部光滑连接形成,其中,所述第一弧形部和第五弧形部相对于第三弧形部呈对称设置且朝向所述车身下方弯曲延伸,第二弧形部和第四弧形部相对于第三弧形部呈对称设置且朝向所述车身下方弯曲延伸。优选地,所述第一弧形部的半径和所述第五弧形部的半径都为66±1mm,所述第二弧形部的半径和所述第四弧形部的半径都为241±1mm,所述第三弧形部的半径为3176±1mm。优选地,所述上表面之远离所述车身的边缘包括从所述车身左侧到所述车身右侧依次光滑连接的第一弧形段、第二弧形段、第三弧形段、第四弧形段、第五弧形段、第六弧形段以及第七弧形段,其中,所述第三弧形段从所述第四弧形段的一端朝向所述车身方向弯曲延伸,所述第二弧形段从所述第三弧形段之远离所述第四弧形段的一端朝向所述车身方向弯曲延伸,所述第一弧形段从所述第二弧形段之远离所述第三弧形段的一端朝向所述车身方向弯曲延伸,所述第五弧形段从所述第四弧形段的另一端朝向所述车身方向弯曲延伸,所述第六弧形段从所述第五弧形段之远离所述第四弧形段的一端朝向所述车身方向弯曲延伸,所述第七弧形段从所述第六弧形段之远离所述第五弧形段的一端朝向所述车身方向弯曲延伸。优选地,所述第一弧形段和所述第七弧形段的半径都为351±1mm,所述第二弧形段和所述第六弧形段的半径都为1740±1mm,所述第三弧形段和所述第五弧形段的半径都为117±1mm,所述第四弧形段的半径都为1034±1mm。优选地,所述汽车尾翼之靠近所述车身的一端设置有一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将所述汽车尾翼安装在所述车身尾部的安装孔。优选地,所述汽车尾翼一体成型;且/或,所述汽车尾翼还包括设于所述上表面下方且从所述车身尾部上方边缘往所述车身后方延伸的下表面,所述下表面之远离所述车身的边缘与所述上表面之远离所述车身的边缘连接,所述下表面之靠近所述车身的边缘与所述上表面之靠近所述车身的边缘间隔设置,所述安装槽设置于所述下表面之靠近所述车身的边缘以及所述上表面之靠近所述车身的边缘之间。本技术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和如上所述的汽车尾翼,所述汽车尾翼安装于所述车身尾部上方的边缘。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尾翼通过设置汽车尾翼包括从车身尾部上方的边缘往车身后方延伸的上表面,并通过设置上表面包括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第一弧形面以中部拱起的方式从车身尾部的左侧延伸到车身尾部的右侧,第二弧形面以上扬的方式从第一弧形面往远离车身的方向光滑延伸。这样,汽车尾部的气流在流到所述上表面时,气流被顶高,产生压在汽车尾翼上的压力的同时,在汽车尾翼的下表面形成抽吸效果,也即在汽车尾翼的下表面形成低压区,从而整体上改变了整车的流体造型,达到增加下压力的效果,从而提升了汽车轮胎抓地的极限,使得汽车在过弯时能获得较好的操控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尾翼和车身的配合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汽车尾翼的第一视角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所示的A方向的示意图;图4为图2中所示的B方向的示意图;图5为图1中所示的汽车尾翼的第二视角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一种汽车尾翼10,用于增加车身20的下压力,该汽车尾翼10包括从车身20尾部上方边缘往车身20后方延伸的上表面11,上表面11包括第一弧形面111和第二弧形面112,第一弧形面111以中部拱起的方式从车身20尾部的左侧延伸到车身20尾部的右侧,第二弧形面112以上扬的方式从第一弧形面111往远离车身20的方向光滑延伸。以该设计方式,通过设置汽车尾翼10包括从车身20尾部上方的边缘往车身20后方延伸的上表面11,并通过设置上表面11包括第一弧形面111和第二弧形面112,第一弧形面111以中部拱起的方式从车身20尾部的左侧延伸到车身20尾部的右侧,第二弧形面112以上扬的方式从第一弧形面111往远离车身20的方向光滑延伸。这样,汽车尾部的气流在流到所述上表面11时,气流被顶高,产生压在汽车尾翼10上的压力的同时,在汽车尾翼10的下表面形成抽吸效果,也即在汽车尾翼的下表面形成低压区,从而整体上改变了整车的流体造型,达到增加下压力的效果,从而提升了汽车轮胎抓地的极限,使得汽车在过弯时能获得较好的操控性能。优选地,第二弧形面112的半径S为368±1mm。优选地,定义第一弧形面111之与第二弧形面112连接处的切面为第一切面113,定义第二弧形面112之远离第一弧形面111的端部的切面为第二切面114,第一切面与第二切面的夹角α为25.2°±0.1°。优选地,第一弧形面111从车身的左侧到车身的右侧依次由第一弧形部、第二弧形部、第三弧形部、第四弧形部以及第五弧形部光滑连接形成,其中,第一弧形部和第五弧形部相对于第三弧形部呈对称设置且朝向车身下方弯曲延伸,第二弧形部和第四弧形部相对于第三弧形部呈对称设置且朝向车身下方弯曲延伸。优选地,第一弧形部的半径R1和第五弧形部的半径R5都为66±1mm,第二弧形部的半径R2和第四弧形部的半径R4都为241±1mm,第三弧形部的半径R3为3176±1mm。优选地,上表面111之远离车身的边缘包括从车身左侧到车身右侧依次光滑连接的第一弧形段、第二弧形段、第三弧形段、第四弧形段、第五弧形段、第六弧形段以及第七弧形段,其中,第三弧形段从第四弧形段的一端朝向车身方向弯曲延伸,第二弧形段从第三弧形段之远离第四弧形段的一端朝向车身方向弯曲延伸,第一弧形段从第二弧形段之远离第三弧形段的一端朝向车身方向弯曲延伸,第五弧形段从第四弧形段的另一端朝向车身方向弯曲延伸,第六弧形段从第五弧形段之远离第四弧形段的一端朝向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尾翼,用于增加车身的下压力,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尾翼包括从所述车身尾部上方边缘往所述车身后方延伸的上表面,所述上表面包括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一弧形面以中部拱起的方式从所述车身尾部的左侧延伸到所述车身尾部的右侧,所述第二弧形面以上扬的方式从所述第一弧形面往远离所述车身的方向光滑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尾翼,用于增加车身的下压力,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尾翼包括从所述车身尾部上方边缘往所述车身后方延伸的上表面,所述上表面包括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一弧形面以中部拱起的方式从所述车身尾部的左侧延伸到所述车身尾部的右侧,所述第二弧形面以上扬的方式从所述第一弧形面往远离所述车身的方向光滑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弧形面的半径为368±1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尾翼,其特征在于,定义第一弧形面之与第二弧形面连接处的切面为第一切面,定义第二弧形面之远离所述第一弧形面的端部的切面为第二切面,所述第一切面与所述第二切面的夹角为25.2°±0.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面从所述车身的左侧到所述车身的右侧依次由第一弧形部、第二弧形部、第三弧形部、第四弧形部以及第五弧形部光滑连接形成,其中,所述第一弧形部和第五弧形部相对于第三弧形部呈对称设置且朝向所述车身下方弯曲延伸,第二弧形部和第四弧形部相对于第三弧形部呈对称设置且朝向所述车身下方弯曲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部的半径和所述第五弧形部的半径都为66±1mm,所述第二弧形部的半径和所述第四弧形部的半径都为241±1mm,所述第三弧形部的半径为3176±1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面之远离所述车身的边缘包括从所述车身左侧到所述车身右侧依次光滑连接的第一弧形段、第二弧形段、第三弧形段、第四弧形段、第五弧形段、第六弧形段以及第七弧形段,其中,所述第三弧形段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泽霖吴承祺黄三和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海之迪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