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流排直连铸焊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4396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1 0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汇流排直连铸焊模具,包括具有冷却腔的上表面为平面的模具本体、与模具本体固连的用于驱动模具本体升降的与机架连接的升降机构、及分别固定于模具本体上并与冷却腔连通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模具本体上表面间隔形成有若干个用于直连铸焊汇流排的第一凹槽,及形成于模具上表面的用于铸焊正负极引出端子的第二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生产效率高、节约铅用量且节省蓄电池空间利用率的特点,适用于铅酸蓄电池生产工序中汇流排铸焊领域。

Direct Casting and Welding Die for Confluence B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汇流排直连铸焊模具
本技术属于铅酸蓄电池生产工序中汇流排铸焊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汇流排直连铸焊模具。
技术介绍
现有的多个单格电池的汇流排铸焊方式是通过过桥极柱跨接,其铸焊方式有两个无法避免的缺点,一、首先需要对各个单格内的极群的极耳进行铸焊,之后再进行相邻的单格间进行过桥跨接,操作繁琐,影响生产效率;二、过桥跨接浪费铅液,增加了生产成本。目前蓄电池的生产中其过高的铅用量,还会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如何才能降低铅酸电池的耗铅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面前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生产效率高、节约铅用量的汇流排直连铸焊模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汇流排直连铸焊模具,包括具有冷却腔的上表面为平面的模具本体、与模具本体固连的用于驱动模具本体升降的与机架连接的升降机构、及分别固定于模具本体上并与冷却腔连通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模具本体上表面间隔形成有若干个用于直连铸焊汇流排的第一凹槽,及形成于模具上表面的用于铸焊正负极引出端子的第二凹槽。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与所述模具本体固连的具有齿轮的传动部,和具有与齿轮相啮合的齿条的动力部,所述动力部驱动齿条带动齿轮旋转,以构成传动部对所述模具本体提升或降低。优选的,所述传动部包括两分别竖直连接于所述模具本体两侧的提拉杆,各所述提拉杆一侧均设有一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开有由连接板远离所对应的提拉杆的一侧向靠近提拉杆的一侧延伸的弧形孔,所述提拉杆上固连有贯穿所述弧形孔并与所述连接板滑动连接的滑动销,两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提拉杆的一端端部固连有轴线与弧形孔的延伸方向相同的转杆,所述转杆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机架上,所述齿轮同轴设于所述转杆上。优选的,所述提拉杆固连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与竖直固定于地面上的立柱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立柱上开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滑动板远离所述提拉杆的一端水平伸入所述滑槽内。优选的,所述动力部包括固定于所述机架上的气缸或直线电机,所述齿条被构造于所述气缸或直线电机的输出端端部。优选的,所述进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出水管的出水端分别连通有软管。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结构,其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所述模具本体在所述升降机构的驱动下浸入铅液内,使形成于模具本体上表面的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充满铅液,之后升降机构驱动模具本体上升至位于模具本体上方的极板极群的极耳伸入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内,冷却水由所述进水管进入模具本体的冷却腔内对第一凹槽内的铅液进行冷却,并通过所述出水管流出冷却腔,然后升降机构驱动模具本体下降,进而实现汇流排的直连铸焊;由此可知,上述铸焊方式,汇流排的铸焊一次完成,操作简单,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高,过桥高度于汇流排的高度相等,提高蓄电池的空间利用率,且直连的方式取代了过桥跨接,节省了铅液的用量。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两并联的所述模具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由本技术实施例铸焊后的直连汇流排的结构示意图。标注部件:1-模具本体,2-第一凹槽,3-第二凹槽,4-进水管,5-转接头,6-软管,7-提拉杆,8-套体,9-下螺母,10-上螺母,11-连接板,12-弧形孔,13-滑动板,14-立柱,15-滑槽,16-转杆,17-齿轮,18-气缸,19-齿条,20-极板装配壳,21-汇流排,22-正负极引出端子,23-出水管,24-滑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汇流排直连铸焊模具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汇流排直连铸焊模具,如图1所示,包括模具本体1和用于驱动模具本体1升降的升降机构。如图3所示,模具本体1的上表面为一平面,模具本体1上表面间隔形成有多个用于直连铸焊汇流排21的第一凹槽2,及形成在模具上表面的用于铸焊正负极引出端子22的第二凹槽3。升降机构驱动模具本体1下降至位于模具本体1下方的铅液储液槽(图中未示出)内,使模具本体1的第一凹槽2和第二凹槽3内充满铅液;之后升降机构驱动模具本体1上升至位于模具本体1上方的极板极群的极耳伸入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凹槽2内;为了使铅液铸焊在极耳极群上并形成汇流排21,本实施例模具本体1内形成有冷却腔(图中未示出),模具本体1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与冷却腔连通的进水管4和出水管23。冷却水由进水管4进入并从出水管23流出,实现铅液的冷却并凝固在极耳极群上,形成汇流排21。为了防止冷却系统对模具本体1的升降造成阻碍,本实施例进水管4的进水端与出水管23的出水端分别通过转接头5连通有软管6,软管6的长度远大于模具本体1的升降高度。其中,转接头5为市场中能够购买到的用于连接异径管的接头。为了提高铸焊效率,可设置多个模具本体1并联在一起,进而实现多个蓄电池汇流排21的铸焊,本实施例模具本体1的数量设置为两个。如图5所示,为通过本实施例装配在极板装配壳20内的极板极群铸焊后直连汇流排21的示意图。升降机构包括传动部和动力部。其中,传动部包括两个分别竖直连接在模具本体1两侧的提拉杆7,提拉杆7与模具本体1为可拆卸连接方式,如图4所示,具体的连接方式为:模具本体1的两侧对称焊接有套体8,每一侧套体8的个数为两个,且两个套体8上下设置且轴线重合,两个提拉杆7分别插入相对应侧的两个套体8内,并分别通过与提拉杆7螺纹连接的下螺母9和上螺母10与模具本体1固定;下螺母9旋紧后与位于下方的套体8的下表面相抵,上螺母10旋紧后与位于上方的套体8的上表面相抵。传动部还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两个提拉杆7外侧的连接板11,如图1所示,每个连接板11上均开有由连接板11远离所对应的提拉杆7的一侧向靠近提拉杆7的一侧延伸的弧形孔12,提拉杆7上固定焊接有贯穿弧形孔12并与接板滑动连接的滑动销。两个连接板11远离提拉杆7的一端端部固定连接有轴线与弧形孔12的延伸方向相同的转杆16,转杆16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机架(图中未示出)上,转杆16上固定安装有与其轴线重合的齿轮17。动力部包括固定在机架上的气缸18或直线电机,本实施例采用的是气缸18,气缸18的输出端端部被构造成齿条19的结构,且齿条19与齿轮17相互啮合,气缸18驱动齿条19带动齿轮17旋转,使连接板11以转杆16的轴线为轴转动,带动提拉杆7升降,进而实现模具本体1上升或下降。为了使提拉杆7保持竖置方向运动,避免提拉杆7发生轻微偏移而影响铸焊效果,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每个提拉杆7分别焊接有滑动板13,两个滑动板13与竖直固定在地面上的立柱14滑动连接。每个立柱14上开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滑槽15,滑动板13远离提拉杆7的一端设置有与滑槽15相适配的滑块24,滑块24装配在滑槽15内且滑动板13处于水平状态。本技术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模具本体1在升降机构的气缸18驱动下随提拉杆7向下运动并浸入到铅液内,模具本体1上的第一凹槽2和第二凹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汇流排直连铸焊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冷却腔的上表面为平面的模具本体、与模具本体固连的用于驱动模具本体升降的与机架连接的升降机构、及分别固定于模具本体上并与冷却腔连通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模具本体上表面间隔形成有若干个用于直连铸焊汇流排的第一凹槽,及形成于模具上表面的用于铸焊正负极引出端子的第二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汇流排直连铸焊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冷却腔的上表面为平面的模具本体、与模具本体固连的用于驱动模具本体升降的与机架连接的升降机构、及分别固定于模具本体上并与冷却腔连通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模具本体上表面间隔形成有若干个用于直连铸焊汇流排的第一凹槽,及形成于模具上表面的用于铸焊正负极引出端子的第二凹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直连铸焊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与所述模具本体固连的具有齿轮的传动部,和具有与齿轮相啮合的齿条的动力部,所述动力部驱动齿条带动齿轮旋转,以构成传动部对所述模具本体提升或降低。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汇流排直连铸焊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包括两分别竖直连接于所述模具本体两侧的提拉杆,各所述提拉杆一侧均设有一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开有由连接板远离所对应的提拉杆的一侧向靠近提拉杆的一侧延伸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艾宝山陈龙周玉星钟维禄朱晓燕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超威电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