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腔湍流出风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2451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8 0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空调设备的出风装置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三腔湍流出风口装置,包括:壳体、固定框、导向出风罩、弧形板、风切旋转混合器、负压管;所述弧形板包括:左弧形板、右弧形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利用弧形板把壳体分为三个独立腔体,在中部最小截面产生负压,室内气流进入负压管,与空调气流一起向下推动时,气流形成了合力,对空调气流形成增流加速,并且增加了混合效率;三个独立腔体在下端,在附壁效应下都与左旋转混切与右旋转混切产生湍流,进一步对室内气流和空调气流形成混合。

A Three-chamber Turbulent Outlet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腔湍流出风口装置
本技术涉及空调设备的出风装置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三腔湍流出风口装置。
技术介绍
出风口装置主要应用于中央空调的末端,通常固定在天花板上或送风管道的出风口的钣金件上;目前市面上的空调出风口装置普遍存在一些缺点:现有出风口装置主要采用固定式结构,只是采用导流板,导流板虽然可以把气流扩散出去,但与室内气流混合方式单一,混合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腔湍流出风口装置,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三腔湍流出风口装置,包括:壳体、固定框、导向出风罩、弧形板、风切旋转混合器、负压管;所述壳体由前板、后板、左板、右板组成的内置贯通通道的正方体,其上口连接中央空调的输出端;所述固定框为方形框,其内壁与壳体外壁固定连接,固定框上顶面,下底面设置有贯通孔,便于将整个出风口装置固定在所需位置;所述导向出风罩为多个,由多个方形框架组成,框架每条边设置为坡形,框架由大到小,套嵌组成平面,且每个框架中间留有间隙,通过支撑条固定在壳体下端口,用于引导空调新风扩散流出;所述弧形板包括:左弧形板、右弧形板;所述左弧形板,侧面看为弧形板,上端设置在壳体左板的右边三分之一处,下端指向壳体的下部中心出;所述右弧形板与左弧形板呈镜面对称设置在壳体右侧,左右弧形板弯曲的板体部分相对设置,左弧形板与右弧形板把壳体分割成上下开放的三个腔体通道;所述风切旋转混合器包括:左旋转混切、右旋转混切、支撑条;所述左旋转混切为多串,结构相同,每串由多个扭转的螺旋板串联组成,且每个螺旋板上端到下端在扭转的作用下,形成了弧面,上端固定设置在左弧形板的下端;所述右旋转混切与左旋转混切结构相同,螺旋板的扭转方向相反,与左旋转混切对称设置在右弧形板的下端;所述支撑条为两根条状圆柱体,其一端连接前板,另一端连接在后板,其外周侧支撑左旋转混切与右旋转混切下端;所述负压管包括:左负压管、右负压管;所述左负压管为弯头管状体,在固定框的下方位置贯穿左板的中下部,左负压管弯头管角度指向左旋转混切;所述右负压管为弯头管状体,在固定框的下方位置贯穿右板的中下部,右负压管为弯头管指向右旋转混切。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压管设置为由室内到壳体内部管径逐渐缩小。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左负压管、右负压管弯头管角度在45度-60度之间,指向右弧形板与左弧形板的下部弧板。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右旋转混切与左旋转混切扭转角度设置为120度至270度之间。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出风罩的方形框架数量小于四个。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利用利用弧形板把壳体分为三个独立腔体,左右腔在弧形板的引导下,形成高速气流,在中部最小截面产生负压,室内气流进入负压管,与空调新风一起向下推动时,气流形成了合力,对空调新风形成增流加速,并且增加了混合效率;2、三个独立腔体在下端,在附壁效应下都与左旋转混切与右旋转混切产生湍流,进一步对室内气流和空调新风形成混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俯视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仰视立体示意图。图3为局部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技术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技术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技术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另外,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技术,与本技术没有连接的部件将从附图中省略。如图1所示,一种三腔湍流出风口装置,包括:壳体1、固定框2、导向出风罩3、弧形板4、风切旋转混合器5、负压管6;所述壳体1由前板11、后板12、左板13、右板14组成的内置贯通通道的正方体,其上口连接中央空调的输出端;所述固定框2为方形框,其内壁与壳体1外壁固定连接,固定框2上顶面,下底面设置有贯通孔,便于将整个出风口装置固定在所需位置;所述导向出风罩3为多个,由多个方形框架组成,框架每条边设置为坡形,框架由大到小,套嵌组成平面,且每个框架中间留有间隙,通过支撑条固定在壳体1下端口,用于引导空调新风扩散流出;所述弧形板4包括:左弧形板41、右弧形板42;所述左弧形板41,侧面看为弧形板,上端设置在壳体1左板13的右边三分之一处,下端斗勺指向壳体1的下部中心出;所述右弧形板42与左弧形板41呈镜面对称设置在壳体1右侧,左右弧形板弯曲的板体部分相对设置,左弧形板41与右弧形板42把壳体分割成上下开放的三个腔体通道;所述风切旋转混合器5包括:左旋转混切51、右旋转混切52、支撑条53;所述左旋转混切51为多串,结构相同,每串由多个扭转的螺旋板串联组成,且每个螺旋板上端到下端在扭转的作用下,形成了弧面,上端固定设置在左弧形板41的下端;所述右旋转混切52与左旋转混切51结构相同,螺旋板的扭转方向相反,与左旋转混切51对称设置在右弧形板的下端;所述支撑条53为两根条状圆柱体,其一端连接前板11,另一端连接在后板12,其外周侧支撑左旋转混切51与右旋转混切52下端;所述负压管6包括:左负压管61、右负压管62;所述左负压管61为弯头管状体,在固定框2的下方位置贯穿左板13的中下部,左负压管61弯头管角度指向左旋转混切51;所述右负压管62为弯头管状体,在固定框2的下方位置贯穿右板14的中下部,右负压管62为弯头管指向右旋转混切52。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负压管6设置为由室内到壳体1内部管径逐渐缩小,利于气体进入壳体内形成喷射效果。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左负压管61、右负压管62弯头管角度在45度-60度之间,指向右弧形板42与左弧形板41的下部弧板,部分气流在附壁效应吹向左旋转混切51与右旋转混切52,也有部分气流直吹至左旋转混切51与右旋转混切52形成更好的湍流效果。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右旋转混切52与左旋转混切51扭转角度设置为120度至270度之间,对气流的引导效果更好,阻力更小。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导向出风罩3的方形框架数量小于四个,在保证引导气流的情况下,减少气流阻力。本技术工作原理:壳体1内部被右弧形板42与左弧形板41隔成了左、中、右三个腔,空调新风流入壳体1时,也被切分成三部分,由于左、右腔体上端大,中部小,进入左、右腔气流先被压缩,并在左、右腔体中部提高了流速,高速气流流经负压管6时,负压管6内出口附近会产生负压,进而负压管6内部产生负压,引导室内气流进入壳体1内,与空调直吹向下的气流混合,一起向下推动,经导向出风罩3扩散到室内,即对空调新风形成增流和加速,并提高了混合效率,向下推动气流部分,会在附壁效应下沿着右弧形板42与左弧形板41下部外壁弧度表面,垂直吹向右旋转混切52与左旋转混切51上端,在右旋转混切52与左旋转混切51扭转面的作用下,不断变向,形成湍流;进入中腔的气流,在中腔形成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直接吹向右旋转混切52与左旋转混切51侧部,在右旋转混切52与左旋转混切51扭转形成的弧面下,形成湍流,另一部分气流在中腔直通的部分经导向出风罩3扩散到室内;由于气流在左、中、右三个腔下端,都在右旋转混切52与左旋转混切51附近产生了湍流,多股气流在不断的变向,产生小漩涡,层流被破坏,相邻流层间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腔湍流出风口装置,包括:壳体(1)、固定框(2)、导向出风罩(3)、弧形板(4)、风切旋转混合器(5)、负压管(6);所述壳体(1)由前板(11)、后板(12)、左板(13)、右板(14)组成的内置贯通通道的正方体,其上口连接中央空调的输出端;所述固定框(2)为方形框,其内壁与壳体(1)外壁固定连接,固定框(2)上顶面,下底面设置有贯通孔,用于螺丝固定整个出风口装置;所述导向出风罩(3)为多个,由多个方形框架组成,框架每条边设置为坡形,框架由大到小,套嵌组成平面,且每个框架中间留有间隙,通过支撑条固定在壳体(1)下端口,用于引导空调气流扩散流出;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板(4)包括:左弧形板(41)、右弧形板(42);所述左弧形板(41),侧面看为弧形板,上端设置在壳体(1)左板(13)的右边三分之一处,下端指向壳体(1)的下部中心出;所述右弧形板(42)与左弧形板(41)呈镜面对称设置在壳体(1)右侧,左右弧形板弯曲的板体部分相对设置,左弧形板(41)与右弧形板(42)把壳体分割成上下开放的三个腔体通道;所述风切旋转混合器(5)包括:左旋转混切(51)、右旋转混切(52)、支撑条(53);所述左旋转混切(51)为多串,结构相同,每串由多个扭转的螺旋板串联组成,且每个螺旋板上端到下端在扭转的作用下,形成了弧面,上端固定设置在左弧形板(41)的下端;所述右旋转混切(52)与左旋转混切(51)结构相同,螺旋板的扭转方向相反,与左旋转混切(51)对称设置在右弧形板的下端;所述支撑条(53)为两根条状圆柱体,其一端连接前板(11),另一端连接在后板(12),其外周侧支撑左旋转混切(51)与右旋转混切(52)下端;所述负压管(6)包括:左负压管(61)、右负压管(62);所述左负压管(61)为弯头管状体,在固定框(2)的下方位置贯穿左板(13)的中下部,左负压管(61)弯头管角度指向左旋转混切(51);所述右负压管(62)为弯头管状体,在固定框(2)的下方位置贯穿右板(14)的中下部,右负压管(62)为弯头管指向右旋转混切(5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腔湍流出风口装置,包括:壳体(1)、固定框(2)、导向出风罩(3)、弧形板(4)、风切旋转混合器(5)、负压管(6);所述壳体(1)由前板(11)、后板(12)、左板(13)、右板(14)组成的内置贯通通道的正方体,其上口连接中央空调的输出端;所述固定框(2)为方形框,其内壁与壳体(1)外壁固定连接,固定框(2)上顶面,下底面设置有贯通孔,用于螺丝固定整个出风口装置;所述导向出风罩(3)为多个,由多个方形框架组成,框架每条边设置为坡形,框架由大到小,套嵌组成平面,且每个框架中间留有间隙,通过支撑条固定在壳体(1)下端口,用于引导空调气流扩散流出;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板(4)包括:左弧形板(41)、右弧形板(42);所述左弧形板(41),侧面看为弧形板,上端设置在壳体(1)左板(13)的右边三分之一处,下端指向壳体(1)的下部中心出;所述右弧形板(42)与左弧形板(41)呈镜面对称设置在壳体(1)右侧,左右弧形板弯曲的板体部分相对设置,左弧形板(41)与右弧形板(42)把壳体分割成上下开放的三个腔体通道;所述风切旋转混合器(5)包括:左旋转混切(51)、右旋转混切(52)、支撑条(53);所述左旋转混切(51)为多串,结构相同,每串由多个扭转的螺旋板串联组成,且每个螺旋板上端到下端在扭转的作用下,形成了弧面,上端固定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东海
申请(专利权)人:武城县冠智信息产业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