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于鱼类洄游的丁坝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8885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5: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利于鱼类洄游的丁坝结构,包括横截面整体呈梯形的坝体,坝体沿河岸向河内延伸且上表面露出于河面,其特征在于,坝体中还设置有连通坝体上游侧和下游侧的洄游通道,洄游通道下表面位于河面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利于实现洄游鱼类保护,提高生态保护效果的优点。

A Spur Dam Structure for Fish Mig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于鱼类洄游的丁坝结构
本技术属于河流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于鱼类洄游的丁坝结构。
技术介绍
丁坝是用于河流治理的水工建筑,因为它一端与河岸相接,另一端伸到水域中,与堤岸构成“丁”字形,因此叫丁坝。丁坝的主要功能为保护河岸不受来流直接冲蚀而产生掏刷破坏,同时它也在改善航道、维护河相以及保护水生态多样化方面发挥着作用。它能够阻碍和削弱斜向波和沿岸流对海岸的侵蚀作用,促进坝田淤积,形成新的海滩,达到保护海岸的目的。丁坝的坝体截面呈上窄下宽的梯形,一般由坝头、坝身和坝根三个部分组成。洄游(migration)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很多鱼类具有沿河流回流到上游进行产卵繁殖的习惯。洄游的距离随种类而异,为了寻找适宜的外界条件和特定的产卵场所,有的种类要远游几千公里的距离。目前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的意识越来越高,而现有的丁坝结构,会造成对水体环境的破坏,对鱼类洄游造成极大的阻碍。故如何改造丁坝结构,使其利于实现鱼类洄游,提高生态保护效果,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进一步考虑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利于实现洄游鱼类保护,提高生态保护效果的丁坝结构;其能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利于鱼类洄游的丁坝结构,包括横截面整体呈梯形的坝体,坝体沿河岸向河内延伸且上表面露出于河面,其特征在于,坝体中还设置有连通坝体上游侧和下游侧的洄游通道,洄游通道下表面位于河面下。这样,增设洄游通道后,洄游鱼类可以通过洄游通道进行洄游,利于其洄游繁殖的保护。作为优化,所述洄游通道为上端开口的开槽。这样,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更方便设置。作为另一种优化,所述洄游通道上端封闭且浸没于河面下,坝体上表面连续设置。这样,一是可以提高坝体强度和整体性,二来洄游通道浸没于河面设置,可以避免河面的浮渣在洄游通道口位置堵塞,第三还可以提高洄游通道隐蔽性,防止有人在洄游通道处下网捕鱼。进一步地,洄游通道由埋设于坝体中的水泥筒得到。这样,结构简单,方便安装设置,且利于提高坝体整体性,降低洄游通道的设置对坝体整体强度的影响。进一步地,洄游通道前后两端错位设置。这样,降低洄游通道中的水流强度,减小冲击力,更加利于实现鱼类洄游。作为一种优化,洄游通道为倾斜设置的直线形。这样,结构简单方便设置。作为另一种优化,洄游通道为中部具有两个转折的Z字形。这样更加利于降低洄游通道内流速,利于实现鱼类洄游。进一步地,洄游通道两端端口位置下表面向外下方倾斜设置。这样可以更好地避免洄游通道内泥沙沉积堵塞通道。进一步的,坝体两侧位于水面以下的部分还铺设有至少一层人工鱼礁。这样,人工鱼礁能够更好地利于形成水体生物生长繁衍的场所,改善水体生态,也最大程度避免了丁坝的铺设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作为优化,所述人工鱼礁,包括鱼礁本体,鱼礁本体为具有中空内腔的块状结构,且外表面具有和内腔连通的开孔,鱼礁本体在上下方向上的一端具有外凸的插接部,另一端具有内凹的凹陷部,且所述插接部水平方向上尺寸小于凹陷部水平方向尺寸使得前者能够插入后者内部。这样,鱼礁在堆砌使用时,能够依靠插接部和凹陷部的配合实现成排的堆砌,并提高稳定性,使其更方便在一些斜坡等需要堆砌的场合应用时,能够快速稳定地堆砌使用。作为优化,鱼礁本体为土体材料烧结得到或者水泥材料浇注得到。这样,制备简单,成本低廉,方便鱼礁本体的制备以及方便金属块在制备时嵌入。作为一种优化,鱼礁本体为由四个斜顶板和一个水平底板围成的水平柱体结构,四个斜顶板围成截面呈倒W形且两个尖端部构成所述插接部,水平底板固定连接在两侧的两个斜顶板下端内部,两侧的两个斜顶板下端向下超出水平底板两侧位置并形成所述凹陷部,所述开孔设置在斜顶板上。这样,鱼礁本体形成沿轴线贯通的两个三角体结构,结构简单,利于制造,方便提高堆砌稳定性,且形成的内腔和开孔等尺寸贯通,方便形成较大水生物的躲藏空间。作为另一种优化,鱼礁本体整体呈矩形体结构,其上端具有和内腔贯通的矩形开口并形成凹陷部,其下端具有多个向下的插接柱构成所述插接部,其周向侧面上设置开孔。这样结构简单,方便制备时脱模,方便堆砌时排列整齐,提高堆砌稳定性。进一步地,插接柱为矩形布置的四个,插接柱下端围成的矩形小于鱼礁本体上端矩形开口的尺寸。这样,可以方便堆砌排列时,上下鱼礁之间对正堆砌或者错位堆砌均可实现,更加方便堆砌排列使用。而且堆砌排列时上方鱼礁的插接柱插入下方鱼礁的内腔后,进一步分隔鱼礁的内腔形成更多狭小的躲避空间,可供较小的水生物躲藏之用。进一步地,插接柱整体长度小于鱼礁上端矩形开口到内腔底部的深度,所述插接柱由根部到外端依次由同轴设置且直径依次变小的第一圆柱段、锥台段、第二圆柱段和圆锥段构成,四个插接柱的第一圆柱段外周所围成的矩形尺寸大于鱼礁本体上端矩形开口的尺寸。这样,使得堆砌时,上方的插接柱插入下方鱼礁上端开口后,上方插接柱根部和下方鱼礁之间隔出和下方鱼礁内腔贯通的狭小间隙,同时下方鱼礁内腔底部留出较大的间隔空间,可形成更加复杂的空间结构,形成可以更好地供小型水生物活动和躲藏的空间。进一步地,鱼礁本体整体高度为0.5-1.5m左右。这样,更加方便制造,搬运,投放以及堆砌使用。作为优化,鱼礁本体上还嵌设有若干金属块,金属块具有露出于鱼礁本体表面的部分。这样的人工鱼礁,使用时,金属块在水体环境中会逐渐锈化,进而作为部分嗜好金属的微生物、菌类和藻类的营养源,能够很快繁殖形成微生物、菌类和藻类群落,并进而吸引水体生物入住栖息,利于提高生态修复效果,并利于提高生态修复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地,金属块可采用铁块或铜块等,成本低廉,且利于锈蚀形成营养源。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利于实现洄游鱼类保护,提高生态保护效果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坝体沿洄游通道方向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具体实施时第一种人工鱼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侧视图。图5为具体实施时第二种人工鱼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参见图1-2所示,一种利于鱼类洄游的丁坝结构,包括横截面整体呈梯形的坝体1,坝体1沿河岸向河内延伸且上表面露出于河面,其中,坝体1中还设置有连通坝体上游侧和下游侧的洄游通道2,洄游通道2下表面位于河面下。这样,增设洄游通道后,洄游鱼类可以通过洄游通道进行洄游,利于其洄游繁殖的保护。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洄游通道2上端封闭且浸没于河面下,坝体1上表面连续设置。这样,一是可以提高坝体强度和整体性,二来洄游通道浸没于河面设置,可以避免河面的浮渣在洄游通道口位置堵塞,第三还可以提高洄游通道隐蔽性,防止有人在洄游通道处下网捕鱼。作为另外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洄游通道还可以为上端开口的开槽。这样,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更方便设置。本实施方式中,洄游通道2由埋设于坝体中的水泥筒得到。这样,结构简单,方便安装设置,且利于提高坝体整体性,降低洄游通道的设置对坝体整体强度的影响。本实施方式中,洄游通道2前后两端错位设置。这样,降低洄游通道中的水流强度,减小冲击力,更加利于实现鱼类洄游。作为另外的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于鱼类洄游的丁坝结构,包括横截面整体呈梯形的坝体,坝体沿河岸向河内延伸且上表面露出于河面,其特征在于,坝体中还设置有连通坝体上游侧和下游侧的洄游通道,洄游通道下表面位于河面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于鱼类洄游的丁坝结构,包括横截面整体呈梯形的坝体,坝体沿河岸向河内延伸且上表面露出于河面,其特征在于,坝体中还设置有连通坝体上游侧和下游侧的洄游通道,洄游通道下表面位于河面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于鱼类洄游的丁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洄游通道为上端开口的开槽。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于鱼类洄游的丁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洄游通道上端封闭且浸没于河面下,坝体上表面连续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于鱼类洄游的丁坝结构,其特征在于,洄游通道由埋设于坝体中的水泥筒得到。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于鱼类洄游的丁坝结构,其特征在于,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小庆刘勇解中柱张文王涛朱俊凤苏丽张帅帅张毅刘陈曾亚东王艳芳许津玲刘思凯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重庆航运工程勘察设计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