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类自适应式渐进放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527805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2 08: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鱼类自适应式渐进放流装置,包括:暂养装置和放流装置,所述暂养装置设有暂养通道,所述放流装置由至少一个放流通道组成,所述放流通道包括“倒Y形”的框架,所述框架外围设有网目大小不同的过滤网,所述放流通道两端开口且其中一端开口与所述暂养装置的暂养通道相对应。本发明专利技术装置简便、易行、实用,适合各种定点海域放流;通过合理有效的生物、物理等技术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鱼苗入海后的死亡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放流的成活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增殖放流
,特别是涉及一种鱼类自适应式渐进放流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渔业资源衰退严重,为修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恢复渔业资源,政府与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增殖放流工作已开启多年,但其生态效率及效果评价方向仍缺乏标准的科学方法。增殖放流以开放式直接入海为主,更有甚者直接从岸上、船边向海中倾倒增殖苗种,因为苗种的养殖环境与天然海域的差别,许多放流苗种被倾倒入海后即翻身死亡,严重影响了增殖放流的实施效率。目前主要的放流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船运输到海上放流;一是在岸边直接通过过鱼道放流。通过船运输到海上放流是比较主要的增殖放流的方式。主要是利用塑料袋充入适量的氧气,使鱼保持不缺氧的状态进行运输到海上进行放流。操作简单,成本较低,所以被较为广泛的采用。然而,由于塑料袋的可充入氧气量有限,运输的时间一旦过长,塑料袋内水温通常也会升高,将导致放流的鱼苗因缺氧而死亡。在塑料袋的运输过程中,由于放流鱼苗的密度过大,鱼与鱼之间产生挤伤,直接导致鱼苗体表受损,极易感染病菌发病或死亡,从而降低放流成活率,也对天然水域的水生生物产生生态风险。在从塑料袋倾倒到海中这个过程中,鱼苗生存的环境变化过大,放流的鱼苗会因不适应而死亡,导致放流的成活率大大下降。在岸边直接通过过鱼道放流是目前放流的第二种方式。主要是利用过鱼滑道或借助码头与海面的斜坡,让鱼滑落到海中的方式进行放流。这种方式同样操作简单,降低运输成本,也经常被采用。在放流过程中,过鱼道会加海水进行润滑,使鱼在滑落过程中摩擦损伤减小,尽管这样,由于滑落的速度过快,水流过急,鱼苗滑落入海中时损伤比较大,引起的死亡也比较高。加上在滑落过程中鱼与鱼之间的碰撞也会使鱼苗的撞伤加剧,从而降低了放流鱼苗的存活率。该方式放流地点与放流鱼苗过于集中,在放流鱼苗还未在天然水域中适应自然环境并扩散开来,部分渔民在此处设置小型拖网、张网等捕捞鱼苗的网具,大量捕捞放流的鱼苗,很难达到预期的放流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鱼类自适应式渐进放流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放流苗种的存活率大幅提高,显著增殖放流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鱼类自适应式渐进放流装置,包括:暂养装置和放流装置,所述暂养装置设有暂养通道,所述放流装置由至少一个放流通道组成,所述放流通道包括“倒Y形”的框架,所述框架外围设有网目大小不同的过滤网,所述放流通道两端开口且其中一端开口与所述暂养装置的暂养通道相对应。可选的,所述暂养装置为圆台网箱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浮子、上网圈、下网圈、外围渔网和底部渔网;所述浮子均匀布置于所述上网圈上;所述上、下网圈之间设置有外围渔网,所述外围渔网与所述上、下网圈边缘固定连接,下网圈内安装有底部渔网;所述外围渔网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暂养通道,所述暂养通道一端与所述外围渔网绕缝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放流通道连接;所述暂养通道上设有能够开闭的网衣。可选的,还包括通过钢索与所述下网圈相连的锚。可选的,所述上、下网圈内分别固定连接有交叉固定的力纲;所述下网圈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铅块。可选的,所述暂养装置内套设有至少一个小圆台网箱,所述小圆台网箱结构与暂养装置相同,网目大小与暂养装置渔网网目大小不同。可选的,所述放流通道为三个,所述三个放流通道首尾依次连接,其网目大小依次递增;所述三个放流通道连接处设有侧开口。可选的,所述三个放流通道尾部分别加装能够开闭的网衣。可选的,所述框架由至少六根固定桩组成,所述固定桩底部固定在海底;所述过滤网通过所述固定桩连接。可选的,所述固定桩上加载动态影像采集探头、水中摄像机和标志鱼类的信标基站三者中的至少一个。可选的,所述上、下网圈之间连接有绳索,所述绳索穿过所述渔网。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装置简便、易行、实用,适合各种定点海域放流;通过合理有效的生物、物理等技术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鱼苗入海后的死亡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放流的成活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暂养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放流装置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为暂养通道,2为框架,3为浮子,4为上网圈,5为下网圈,6为外围渔网,7为底部渔网,8为钢索,9为锚,10为力纲,11为固定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鱼类自适应式渐进放流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放流苗种的存活率大幅提高,显著增殖放流效果。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鱼类自适应式渐进放流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暂养装置和放流装置,所述暂养装置设有暂养通道1,所述放流装置由一个放流通道组成,所述放流通道包括“倒Y形”的框架2,所述框架2外围设有网目大小不同的过滤网,所述放流通道两端开口且其中一端开口与所述暂养装置的暂养通道1相对应。所述暂养装置为圆台网箱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浮子3、上网圈4、下网圈5、外围渔网6和底部渔网7;所述浮子3均匀布置于所述上网圈4上;所述上、下网圈之间设置有外围渔网6,所述外围渔网6与所述上、下网圈边缘固定连接,下网圈5内安装有底部渔网7;所述外围渔网6设有一个所述暂养通道1,所述暂养通道1一端与所述外围渔网6绕缝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放流通道连接;所述暂养通道1上设有能够开闭的网衣,所述网衣可以为一根绳结,控制所述暂养通道1的开闭。其具体实施方式如下:(1)在近海海域,设置一个直径为20m的圆形网箱,作为暂养装置,用于暂养用于放流的苗种(鱼、虾等);(2)在网箱的侧面可设置有开一个直径为20cm的可用活结进行开闭的开口,即暂养通道1,以便在解开开口处的绳索后,用于放流的鱼类或其它苗种可以通过开口从暂养苗种的网箱中游出;(3)暂养通道1开口处的外缘连接放流苗种自适应式渐进过鱼道,即放流通道。圆柱形过鱼道呈“倒Y字”形的框架连接(框架外有供放流苗种游至自然海域的出鱼口)。在当涨潮时可打开暂养网箱的开口,让鱼苗自由进入渐进过鱼道;(4)在放流通道中的放流苗种,可有效避免自然海区中的天敌捕食,并逐渐自适应自然海区的环境条件。放流的苗种(鱼苗)与可从中央鱼道进入海域,也可以从侧开口进入海域,从而大大减少了鱼苗因挤伤而死亡的现象,随潮位降低,在落潮过程中,鱼苗会渐渐游向自然海域,适应自然生境。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为实施例一的进一步改进,具体为:本专利技术还包括通过钢索8与所述下网圈相连的锚9。所述上、下网圈内分别固定连接有交叉固定的力纲10;所述下网圈5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铅块。所述暂养装置内套设有至少一个小圆台网箱,所述小圆台网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鱼类自适应式渐进放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暂养装置和放流装置,所述暂养装置设有暂养通道,所述放流装置由至少一个放流通道组成,所述放流通道包括“倒Y形”的框架,所述框架外围设有网目大小不同的过滤网,所述放流通道两端开口且其中一端开口与所述暂养装置的暂养通道相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鱼类自适应式渐进放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暂养装置和放流装置,所述暂养装置设有暂养通道,所述放流装置由至少一个放流通道组成,所述放流通道包括“倒Y形”的框架,所述框架外围设有网目大小不同的过滤网,所述放流通道两端开口且其中一端开口与所述暂养装置的暂养通道相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类自适应式渐进放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暂养装置为圆台网箱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浮子、上网圈、下网圈、外围渔网和底部渔网;所述浮子均匀布置于所述上网圈上;所述上、下网圈之间设置有外围渔网,所述外围渔网与所述上、下网圈边缘固定连接,下网圈内安装有底部渔网;所述外围渔网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暂养通道,所述暂养通道一端与所述外围渔网绕缝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放流通道连接;所述暂养通道上设有能够开闭的网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类自适应式渐进放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钢索与所述下网圈相连的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类自适应式渐进放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网圈内分别固定连接有交叉固定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学锋王力飞黄奕林梁春林陈文河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