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分离式鱼卵孵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6892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1:06
一种循环分离式鱼卵孵化装置,其包括进水管、孵化缸和水池,所述的进水管一端从孵化缸顶部伸入到孵化缸下部,并通过固定架固定在孵化缸内,进水管的另一端通过水泵与水池连接;孵化缸上部设置有出水口;水池设置有回水口,回水口设置有过滤网兜;出水口与回水口通过回水管连接;孵化缸底部设置有排苗口,排苗口安装有排水阀;孵化出膜的鱼苗通过排苗口排出,排苗口的流速通过排水阀控制。本循环分离式鱼卵孵化装置具有生态、节能、高效等优点,以解决现有技术效率低、防病效果差等问题,达到进一步减少病害发生、节能减耗降低养殖成本,从而大幅度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

Cyclic Separated Fish Egg Incub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循环分离式鱼卵孵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鱼类人工繁殖的
,具体是一种循环分离式淡水鱼卵孵化装置。
技术介绍
淡水鱼鱼卵在孵化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要点:一是具备充足的溶解氧,才能保证鱼卵的孵化率,但传统的孵化往往采用静水的方式,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鱼卵的孵化率,目前也有采用淋水孵化的方式,但极易出现供水不及时或淋水不均匀的现象,鱼卵容易因缺水干涸得不到充足的溶氧环境而降低孵化率;二是要预防水霉病的发生,水霉病的发生与水质及未授精卵(俗称“白蛋”)的量和存在时间有关,水霉病发生后会严重影响受精卵的正常孵化,导致孵化率严重降低,出膜时间越长的鱼卵受水霉病的影响越大。现静水孵化属于传统孵化方式,因弊端太多已逐步被淘汰。现有的流水孵化装置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喷淋的原理,但极易出现供水不及时或淋水不均匀的现象,鱼卵孵化率还是无法保证;二是采用单纯的流动水方式,但这种方式没有针对水霉病的预防设计,因此对于出膜时间较短的鱼卵孵化效果相对显著,对于出膜时间较长的鱼卵效果较差,而且长时间的流水极易造成水资源浪费,虽然目前有通过加装过滤系统进行水质调节的装置,但因未授精卵(白蛋)无法排出,水霉病的发生仍然较严重,而且过滤系统也会增加生产成本。因此,需要一种孵化效率高、防病效果好的鱼卵孵化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态、节能、高效的鱼卵专用孵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效率低、防病效果差等问题,达到进一步减少病害发生、节能减耗降低养殖成本,从而大幅度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循环分离式鱼卵孵化装置,其包括进水管、孵化缸和水池,所述的进水管一端从孵化缸顶部伸入到孵化缸下部,并通过固定架固定在孵化缸内,进水管的另一端通过水泵与水池连接;孵化缸上部设置有出水口;水池设置有回水口,回水口设置有过滤网兜;出水口与回水口通过回水管连接;孵化缸底部设置有排苗口,排苗口安装有排水阀;孵化出膜的鱼苗通过排苗口排出,排苗口的流速通过排水阀控制。当水不断进入孵化缸并缓慢翻滚的过程中,腐化的白蛋因比重轻会随漫起的水流通过出水口进入回水管,通过回水口流回水池,回水口外设有过滤网兜,用于滤掉水中的白蛋和杂质等。所述的进水管上安装有用于调节孵化缸进水量的进水阀。所述的孵化缸采用玻璃制成,且呈顶部开口的圆筒形;标准规格高1m、直径0.6m;水池规格长5m、宽4m、深1.2m,可配5-8个标准规格孵化缸;水泵的标准功率为300瓦。水池注满水后,开启水泵,将水池中的水通过进水管抽入各孵化缸,直接冲入孵化缸底部,形成反冲水流,通过进水阀控制水流的冲击力度,使反冲水层保持在孵化缸的中下部,以免受精卵被冲至顶部随水排出;将准备好的鱼卵缓慢倒入孵化缸中,一个标准规格孵化缸单次投卵量约为20~30万粒,鱼卵在水的反冲作用下缓慢翻滚,保持在溶氧量高且均匀的环境中发育,其中,未受精卵(白蛋)在腐化过程中,会因比重降低而浮起随水流通过出水口进入回水管,在回水口处经过滤网兜过滤后流回水池循环利用。受精卵经一定时间孵化后(具体孵化时间随品种各异),60~80%以上的鱼苗出膜进入孵化缸时,关闭进水阀,打开排水阀,使鱼苗通过排苗口排出。在孵化鱼卵时,开启水泵,将水池的水通过进水管抽入各孵化缸,然后倒入脱粘后的鱼卵,通过进水阀控制水流翻滚的速度,使受精卵在水的反冲作用下缓慢翻滚,保持在溶氧量高且均匀的环境中发育,其中,未受精卵(白蛋)在腐化过程中,会因比重降低而浮起随水流通过出水口进入回水管,在回水口处经过滤网兜过滤后流回水池循环利用。鱼苗出膜后,关闭进水阀,通过控制排苗口上的排水阀缓慢将鱼苗排出。应用本装置对水体进行增氧,能解决现有技术效率低、防病效果差等问题,其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脱粘后的鱼卵倒入装置后,可在水的反冲作用下缓慢翻滚,水中的溶氧量保持平稳,受精的鱼卵在此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育;二是未授精卵(白蛋)可通过不断缓慢翻滚的水流流出,实现未授精卵与受精卵分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水霉病的发生率;三是水池水可在过滤后再次循环利用,不仅节约了水资源,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循环分离式鱼卵孵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部件序号对应的名称为:1、水泵,2、进水管,3、孵化缸,4、固定架,5、进水阀,6、排苗口,7、排水阀,8、出水口,9、回水管,10、水池,11、回水口,12、过滤网兜。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加详细的介绍本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循环分离式鱼卵孵化装置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一种循环分离式鱼卵孵化装置,其包括进水管2、孵化缸3和水池10,所述的进水管2一端从孵化缸3顶部伸入到孵化缸3下部,并通过固定架4固定在孵化缸3内,进水管2的另一端通过水泵1与水池10连接;孵化缸3上部设置有出水口8;水池10设置有回水口11,回水口11设置有过滤网兜12;出水口8与回水口11通过回水管9连接;孵化缸3底部设置有排苗口6,排苗口6安装有排水阀7;孵化出膜的鱼苗通过排苗口6排出,排苗口6的流速通过排水阀7控制。当水不断进入孵化缸3并缓慢翻滚的过程中,腐化的白蛋因比重轻会随漫起的水流通过出水口8进入回水管9,通过回水口11流回水池,回水口11外设有过滤网兜12,用于滤掉水中的白蛋和杂质等。所述的进水管2上安装有用于调节孵化缸3进水量的进水阀5。所述的孵化缸3采用玻璃制成,且呈顶部开口的圆筒形。水池10注满水后,开启水泵1,将水池10中的水通过进水管2抽入各孵化缸3,直接冲入孵化缸3底部,形成反冲水流,通过进水阀5控制水流的冲击力度,使反冲水层保持在孵化缸3的中下部,以免受精卵被冲至顶部随水排出;将准备好的鱼卵缓慢倒入孵化缸3中,一个标准规格孵化缸3单次投卵量约为20~30万粒,鱼卵在水的反冲作用下缓慢翻滚,保持在溶氧量高且均匀的环境中发育,其中,未受精卵(白蛋)在腐化过程中,会因比重降低而浮起随水流通过出水口8进入回水管9,在回水口11处经过滤网兜12过滤后流回水池10循环利用。受精卵经一定时间孵化后(具体孵化时间随品种各异),60~80%以上的鱼苗出膜进入孵化缸3时,关闭进水阀5,打开排水阀7,使鱼苗通过排苗口6排出。本申请人采用传统的单纯流动水方式和利用了本申请的孵化装置于3月份分别孵化鲤鱼,孵化记录如下:实验结果统计(一个标准规格孵化缸):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也并不限于上述实例,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循环分离式鱼卵孵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2)、孵化缸(3)和水池(10),所述的进水管(2)一端从孵化缸(3)顶部伸入到孵化缸(3)下部,并通过固定架(4)固定在孵化缸(3)内,进水管(2)的另一端通过水泵(1)与水池(10)连接;孵化缸(3)上部设置有出水口(8);水池(10)设置有回水口(11),回水口(11)设置有过滤网兜(12);出水口(8)与回水口(11)通过回水管(9)连接;孵化缸(3)底部设置有排苗口(6),排苗口(6)安装有排水阀(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分离式鱼卵孵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2)、孵化缸(3)和水池(10),所述的进水管(2)一端从孵化缸(3)顶部伸入到孵化缸(3)下部,并通过固定架(4)固定在孵化缸(3)内,进水管(2)的另一端通过水泵(1)与水池(10)连接;孵化缸(3)上部设置有出水口(8);水池(10)设置有回水口(11),回水口(11)设置有过滤网兜(12);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香尘卓伟吕业坚卓伟灵张盛韦玲静滕忠作刘康黄健
申请(专利权)人:贵港市鑫海水产种苗养殖场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引育种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